菜根原文
當怒火欲火正騰沸處,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誰?犯的又是誰?此處能猛然轉念,邪魔便為真君矣。
日月譯解
當一個人怒火焚燒或欲念翻騰的時候,往往不能克製自己,明知不對,但又偏偏去違犯。明白道理的是誰?明知故犯的又是誰?在這緊要關頭如能猛然覺悟,轉變念頭,那麽,擾亂心神的“邪魔”就能轉化為自在清明的“真君”。
日月評譚
製怒和製欲,是古時君子修身的兩大關鍵因素。
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一念欲心起,泯滅智慧根。怒與欲,其害無窮,但道理人人懂得,關鍵的時候人人又都會犯。曾國藩曾歎曰:“二十一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能做到“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捺”,真是聖賢。想現在層出不窮前仆後繼的貪官,怕有一半以上是不想做貪官的,可不想做還是做了,嗚呼哀哉。
人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可能與人的秉性有關,可能與父母的遺傳有關,也可能與後天的環境和修養有關。說秉性,確實也有那麽一回事,有人天生清淡平和,有人天生火氣大欲望多。佛教說,人之秉性來自多生累劫的熏習和積累。理學說,人秉氣而生,秉清氣多的,智慧,聰明,淡泊,寧靜,秉濁氣多的,暴躁,多欲,愚昧,執迷等等;說遺傳,也有道理,人的性格相貌不與父親相似,可能就與母親相似,或者是父母的結合體,有的甚至隔代遺傳;說後天的環境和教養,就更不用說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我個人的見解是,人之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三個方麵的因素兼而起作用,也許,先天的秉性是決定性的內因。
確實,自己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不完全是由自己所能決定的。人,隻要念過書,接觸過道理,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高雅的人,知書達理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受人景仰和尊敬的人,像英國的翩翩紳士那樣。哪怕就像張獻忠這種粗鄙無禮、喜怒無常、狡詐多端、殺人如麻的惡魔,有時也向往能做一個雅人,弄點開科取士收攬讀書人的噱頭。所以,人,總希望自己成為好人,管得住自己的,就會成為一個好人;管不住自己的,就會成為一個壞人。這個時期管得住自己,是好人;彼個時期管不住自己,是壞人。整個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治世與亂世交相陵替,文明與野蠻輪番痙攣,和風細雨與血雨腥風輪流上演,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人心變化的集體呈現吧。但總的來說,人從野蠻到文明,社會從無序到有序,是一個向上的進程,人自己管不住自己,就會想辦法讓別人來管、讓組織來管、讓國家來管、讓製度來管、讓法律來管,因為,經曆過那麽多殺殺砍砍,動蕩流離,心有餘悸的人們還是認為,治世總比亂世好,寧為太平犬,不為亂離人。
王陽明說:“滅山中賊易,滅心中賊難”。人管不住自己,總不能放任自流,總是要從不斷地管自己向最後管住自己努力。成聖成賢,成道成佛,成好人成雅人,都要修心製欲。修身先修心,治世先治心,管好自己的心,才能管好自己的人,管好了自己,才能管好別人,管好了人,才能管好一個組織,一個國家。所以大唐要提倡黃老之學,大明要提倡程朱理學,黨要提倡“八榮八恥”。
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在提供製怒去欲修心養性的藥方。
佛家認為,人人皆有清明本心,這是本體,人人都有貪嗔癡,這是妄念。人的清明本心與貪嗔癡混合糾結,往往貪嗔癡會覆蓋本有的清淨智慧,所以人有時清醒,有時糊塗,有時情緒主宰自己,有時理性主宰自己,所以人會犯錯誤,幹壞事。人們說,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鬼迷心竅,一意孤行等,這就是貪嗔癡妄念在起作用了。人們說,一念清明,靈光乍現,福至心靈等等,這可能是清明本心在起作用了。錯誤犯過壞事幹過之後,人會後悔,會愧疚,會羞慚,這可能是清明之性在起作用了。但既然幹了壞事,就是造了孽了,就會給別人帶來禍害,就會在自己的人心人生留下不好的一筆,所以,最好是在怒念、惡念、欲念生起的一刹那,清明本心趕快出來起作用,把這些不好的念頭壓下去或者化解掉,不能等到事後來後悔愧疚。今早起晚了一點,匆匆忙忙起來上班,趕到停車坪,發現車子被一輛貼有法院通行證的雪佛萊給擋住了。當時心裏冒出一個念頭,還法院呢,簡直混賬王八蛋,竟然這麽不講公德。立即開車門翻箱倒櫃找紙筆想寫幾句教訓的話貼到那車窗上去,但在翻的過程中轉念一想,自己昨晚還在琢磨這條菜根呢,怎麽碰上了真事就不起作用呢,所以這靈光一閃,就讓自己熄滅了這個念頭,然後施施然地走出小區大門打的去了。佛家說,貪嗔癡妄念與清明本心實際上是一體兩麵,妄念隻不過是本心起惑的體現而已,本心在,是真君,妄念起,是邪魔,所以,妄念化解了,回歸本心,邪魔變成了真君。好比水,平靜時便是江海湖,起風時便成浪,風平浪靜,浪又成了江海湖。
程朱理學講,人皆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命之性是人先天本具的,是天之理,是形而上意義的至善至美,具備仁義禮智信等倫理德行。氣質之性是人受生之後的人性,理學認為人是受形而下的“氣”而生,氣有清濁,人分善惡,秉受清氣多些,則這個人的好人成分多些,秉受濁氣多些,則這個人的壞人成分多些。人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融為一體。人犯錯誤,明明知得的,想必是天命之性了,明明犯著的,想必是氣質之性了。程朱理學的教育方法和目的就是,讀書明理,修心養性,立誠主靜,以理製欲,改造氣質,變化氣質,最終從氣質之性回到天命之性,然後去齊家治國平天下。
心理學上佛洛伊德有超我、本我、自我之說。人有三重之我:超我,是道德的我,是理性的我,是神性的我,有點類似於佛家的清淨本心和理學的天命之性,也就是那個明明知得的;本我,是指人的享樂之性,欲望之性,有點類似於佛教的貪嗔癡和理學的氣質之性,也就是那個明明犯著的;自我,是超我對本我的管控和規範所產生的行為結果。也就是說,人在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受到理性和良知的約束,最終外顯在大庭廣眾之下的我,這個自我,是理性和感性的合體,是佛性和魔性的變體,是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融體。同一個天地,同一個人生,古今中外,隻要道理是真的,那一定都是相通的。
想人生,善惡成敗,皆在一念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