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
日月譯解
念頭在心中一閃而過,但你發現這個念頭是往人欲的路上走的時候,必須趕快把它拉回到天理的路上來。欲念一起便警覺,一警覺到便立即從欲路轉向理路,這一轉也就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鍵,千萬千萬不能輕易錯過。
日月評譚
本條講的是理學家的製欲功夫。欲路,即人欲之路。理路,即天理之路。《菜根譚》還有兩條菜根,可與此條互參互證。一條是:欲路事上,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事上,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另一條是:天理路上甚寬,稍遊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途。
朱熹雲:“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以複其性,以盡其倫。”按朱熹的觀點來看,天理和人欲是勢不兩立的,有你沒我,有我沒你,人是變成聖賢,還是變成禽獸,就看你是天理戰勝了人欲,還是人欲戰勝了天理。人的一生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最難鬥的還是自己,也就是自己的欲望。
佛學認為,人有清淨本性,這個本性是不善不惡的,不垢不淨的,不增不減的。但這個本性多生累世以來,被貪嗔癡三毒所染汙,成為淨與不淨同體的阿賴耶識,並隨著人生生世流轉不休。程朱理學認為,人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天命之性源於太極之理,是絕對的善;氣質之性則有清濁善惡之別,天命之性混在氣質之性中,人應該通過“居敬”、“窮理”、“去欲”來變化氣質,直達天命之性。所以,不管是人的終極本原是不善不惡還是絕對的善,總之人心是有善有惡的,也就是說,人心之中有地獄,也有天堂,人心之中有兩條路:一條是欲路,那是通向墮落的地獄之路;一條是理路,那是通向聖賢的天堂之路。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所以,對念頭的管控,對理學家們來說非常重要,生死禍福,成敗利鈍,往往就在於人們能不能管控自己的起心動念。
我們姑且拋開理學家們的拗口術語。確實,人並不是生下來就是絕對的善,也不是生下來就是絕對的惡。人往往是善惡同體。外緣的善,會喚起內心的善;外緣的惡,會喚起內心的惡。世上犯錯的人,犯罪的人,殺人的人,絕大多數並不是不懂道理,不是不懂法律,而是因外境而觸動自己惡念的時候,內心沒有一個清醒的理智來管控這一惡念,由其在惡的暢快感中墮入地獄的萬仞深淵。所以,人,要善於管控自己的七情六欲,讓理性的光輝時刻在內心閃耀,也就是說,要善於經營自己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