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人隻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日月譯解
人隻要一念貪私之心起,就會由剛毅變為佞柔,由理智變為糊塗,由慈愛變為狠毒,由純潔變為汙濁,結果是敗壞了一生的清白人品。古人以“不貪”為修身之寶,所以能夠平安超然度過一生。
日月評譚
《八大人覺經》雲:心為惡源,形為罪藪。人生罪惡之源,來自於內心的貪嗔癡三毒。《二程遺書》說:一念之欲不能製,而禍流於滔天。對人欲不予管理,則後果不堪收拾。《金剛經》講“善護念”。孔子講“克己”。程朱理學講“克製”。人的善惡及不善不惡之舉,都是源自於心頭一念。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心念,決定自己能不能做一個好人。“善護念”與否,決定一個人能否立德立功,更決定一個人能否平安度越一世。
人心三毒,而尤以“貪”毒為最。酒色財氣、名利富貴等,都是貪執寶愛的對象。人之於世,應恪守本分,不起非分之貪,不取不義之利。否則,且不說冥冥中的報應,就是從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規範的角度來講也是不允許的。官場由於有權有勢,貪起來比其他人容易些,所以也就成了貪欲的淵藪。很多貪官,不是不想做好官,可在金錢美色麵前,就是沒有脾氣。朱元璋當年殺貪官殺到手軟,可是貪官卻是前仆後繼,越殺越貪,令其百思不得其解。就算現在,我們打開報紙電視網絡,幾乎天天都有貪官被抓被關被殺的新聞,但貪官就是不絕如縷。可見,貪欲可以讓人利令智昏,可以讓人舍生忘死。貪欲之害,一至如此,何其慘烈!
人一旦陷入貪欲泥潭,則不但泯滅人性,敗壞道德,更會扭曲心靈。原本剛毅果決的人,變得首鼠兩端,低三下四;原本聰明理性的人,變得顢頇糊塗,不可理喻;原本溫情慈愛的人,變得冷酷如鐵,心似蛇蠍;原本心底單純的人,變得奸偽詭詐,心比山川還險。金庸先生在《連城訣》中寫了一個險惡的江湖,為了一個傳說中的寶藏,為了一本隱含寶藏線索的劍譜《連城訣》,江湖上各色人等蠢蠢而動,處處暗算,人人設防,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父害子、徒戮師、夫殺妻,無惡不作。在這個江湖中,父子之倫、夫妻之情、兄弟之愛、師徒之恩、朋友之誼,幾乎全部喪失殆盡。為了得到《連城訣》,溫文爾雅的知府淩退思,不惜以親生女兒淩霜華為誘餌來抓捕丁典,最後竟將尚有氣在的女兒釘入棺材活埋,害死女兒後竟然還在墓碑上刻上“愛女之墓”。一部《連城訣》,寫盡了人性中因貪欲而導致的陰險狡詐、殘忍惡毒、下流無恥。一夥江湖中人九死一生終於找到了寶藏,見到寶物後又是啃又是咬,好似瘋癲一般。最後這夥人都死在已被下了毒的寶藏之中,貪婪之徒與金銀財寶同歸於盡,這正是金庸先生對芸芸眾生的悲憫勸化:貪欲使人喪心病狂,貪欲使人心理變態,貪欲使人走向毀滅。
佛雲“境由心造”。一念善起即天堂大門洞開,一念惡起即地獄黑煙翻滾。人生在世,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都要善於觀心護念,隨時調整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而不可隨心所欲、一任諸欲橫流。如何護念、製欲?佛家的辦法是,貪愛之念起,則應思唯黃金白銀、高樓廣廈、子女衣帛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殺伐之念起,則應思唯殺生報應陰森可怖萬劫不複;淫欲之念起,則應思唯紅粉佳人不過骷髏膿血等等。功夫到處,則妄念平息,複歸於安寧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