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日月譯解
人不能沒有清淨的內心,隻有內心清淨才能洞見道德心性;
人不能沒有堅定的信仰,隻有信仰堅定才能擋住物欲侵襲。
日月評譚
儒家修心,講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了程朱理學時代,糅合了佛家的禪修思想,提倡的修養功夫一是主靜,二是立誠,三是去欲。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這個“虛”,不能望文生義解作“謙虛”、“虛懷若穀”等等,依我的愚見,應是“清淨無染汙”的意思。儒家所雲“義理”,就是倫理綱常,類似於道家的“道”、佛家的“佛性”,是先驗的,不是從外麵拿來放到心裏麵去的,而是內心本有的,隻不過被物欲層層蒙蔽而已。隻有通過修養功夫,不斷去除內心的妄念和物欲,使內心純淨空靈,功夫到了一定的境界,則真理洞然徹現。如果心裏麵滿滿裝著金錢、美女、權勢、計較、妒忌等妄念雜識,那麽真理是絕對求不到的。其實,不管什麽家,道理都是相通的。這個求理問道的過程,從道家來講,老子認為是“致虛極,守靜篤”、莊子則雲“心齋、坐忘、虛室生白”可印證;從儒家來講,《大學》所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印證;從佛家來講,神秀大師所說“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柴陵鬱禪師所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可印證。
“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這個實,我的愚見,就是因證得“義理”而形成的堅定信仰。心中證到了這個“義理”,則要始終堅持這個“義理”,以這個“義理”原則來引導自己的人生事業,隻有這樣,在物欲誘惑麵前,在生關死劫麵前,在大是大非麵前,就能立得定自己,把得住自己。平日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在明代,皇帝沒幾個好的,但臣子卻大部分不壞,這不能否認得益於他們對儒家心性之學的修煉功夫。儒生方孝孺,死忠建文皇帝,不肯臣服篡位的永樂皇帝,即使招來滿門抄斬也在所不悔;剛剛入仕做官的鄒元標,麵對權勢熏天、恩寵一時無比的當朝首輔張居正,認定其“奪情”不守父孝的做法有違倫理綱常,明知有奪官丟命的危險,也要上本彈劾,結果不但官丟了,還要搭上千裏流放和八十大板,人稱“打不死的鄒元標,割不死的韭菜蔸”。就是這個鄒元標,在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時候,他又覺得對張居正處置太過,因而又向皇帝上了一本。因此可以說,這些人所堅持的,並不僅僅是對某一人、某一事的好惡,而是對他們所信奉的忠孝大義、倫理綱常原則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