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45節 當下名有欲,焉知今後不會利有欲,色有欲

  菜根原文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尤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日月譯解

  一個人做了壞事而怕人知道,可見還是懂得好歹,也就是惡行中猶存一絲向善之念;一個人做了善事而急於人知,可見隻為沽名釣譽,也就是善舉中留下了造惡的根由。

  日月評譚

  人說歐美人是罪感文化,日本人是恥感文化,中國人是樂感文化。歐美人大多信基督教,基督教認為人都有原罪,人到世上來是贖罪的,隻有把罪贖了,才領得到天堂的門票;日本是恥感文化,國民有著強烈的羞恥觀念,一旦事情搞砸了,就切腹以謝罪;而一般認為中國是樂感文化,中國人很會找樂,同時很容易忘記,忘記過往的恥辱、過往的痛苦、過往的災難等。樂感文化的致命缺點,就是缺少罪惡感、羞恥心。你看本山叔演的那些歪瓜裂棗怪模怪樣的老頭老太殘疾人,全國人民都看得很開心,但沒幾人會站在老頭老太殘疾人的立場去感知他們內心的屈辱和不快。

  做了壞事而怕人知道,起碼心中還有罪感,這一念罪感,就是自己不至墮落到萬劫不複或者最終得到拯救的一盞心燈,哪怕它比較微弱,似明似滅。對佛法來講,做壞事的人也是可憐人,也是深可悲憫的,因為他們造了惡孽,必墮三惡道,但他們卻並不知道可怖的因果正在等著他們;還有很多做壞事的人,他們並不是生來就是壞人,有的壞人是環境造就的,比如因缺乏家庭之愛而浪跡街頭的少年犯;有些壞人是被逼的,比如《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逼上梁山的一幹好漢等。這些做了壞事的人,隻要心中猶存一絲懺悔之心、向善之念,佛說即可得度。回到現實來說,就是我們對待犯過罪的人、犯過錯的人,要治其病,救其人,允許他們改造、改過,幫助他們做一個守法從善的人。而站在佛法來講,對於惡罪該殺的人,也要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罪過,這一念罪感,就是千劫萬劫之後從地獄飛升的一念靈光。

  一個人做了善事,而急於讓人知道,從常情常理來說,並不過分,中國首善陳光標每次捐款,哪次不是吆喝得地動山搖,當然這裏也有企業形象營銷的因素在裏麵,君不聞,“要捐就捐一個億,要喝就喝王老吉”。就對於個人來說,我做了那麽多善事,收割一點名聲,犯了哪門子事!但從心性方麵來考慮,為善而急人知,即心中有欲,這個欲,這次表現在“名”欲,焉知明日不體現在“利”欲、“權”欲、“色”欲?所以說,這一“為人知”之欲,即是日後從惡的“惡之根”。試看古今的貪官、壞官,沒幾個是天生的壞,而是當權、色、名、利還在萌芽狀態或者初級階段的時候,沒能夠深刻地省察自己,時刻警惕自己,從而讓小欲成了大欲,小貪成了巨蠹。當然,更有一等人,以“善”為手段,以“善”為幌子,謀取不可告人的利益,實現包山攬海的野心,這就墮入“下三爛”之道了。這種人古今中外時刻都有,世人應擦亮眼睛,這種“偽君子”,往往比“真小人”更可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