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殘篇斷簡封錮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豔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
日月譯解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部真正的好文章,可惜卻被殘篇斷簡給遮蔽了;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部天籟之音,可惜卻被妖歌豔舞給埋沒了。所以一個修學問道的人,必須斬斷外物的侵擾,清除內心的陰翳,直接體證自性本我,這樣才能受益無窮。
日月評譚
佛家說,人人本具佛性因子。這個佛性,也叫真如、自性、本來麵目、妙明真心等。《楞嚴經》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這個佛性真心,非空非有,能化能作,充塞天地,深入人心,一多圓融,相涵互攝,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切水月一月攝。對凡人來說,這個人人都有的佛性真心,隻不過被顛倒妄想所蒙蔽了,不能證得而已。
理學家說,“天理”深藏於心。心學家說,人人皆有“良知”。其實,佛性,天理,良知,這是古聖先賢們從各自角度上體悟到的生命實相終極真理。或與之種種關聯的形而上形態。站在證道悟禪的角度來說,“真文章”、“真鼓吹”比喻的是人心本來具有的佛性真心天理良知,證道者必須修心養性,斬斷外在物欲的羈絆,滌除內心的狂心妄念,修到虛空粉碎狂心頓歇,真如佛性天理良知,當下刹那即刻顯現。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柴陵鬱禪師雲:“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這是高人的境界,普通人是體會不到的。
對普通人來講,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世界,缺少信仰的時代,人們把人生的樂趣統統放到外在物質追求和花天酒地的感官刺激上麵,人們必須在不斷追索、不斷占有、不斷刺激中才能感覺到生的價值生的質感。而隻要一消停下來,就覺得窮極無聊,空虛無邊,手足無措,煩惱叢生。其實,按我們的古聖先賢來說,人心其實有篇真文章,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返觀內視,人心中有部真鼓吹,很少有人放下心來默默傾聽。人心浮躁難安,本可安詳的心,被外欲牽扯得七上八下,本來清靜的心,被妖歌豔舞刺激得狂濤洶湧,真所謂惡紫奪朱、鄭聲亂雅、癡妄滅真也。
從心靈角度來說,何謂真文章、真鼓吹?我意可喻指一種清靜、自在、安詳、知足、慈悲、詩意、審美的心態。這些心態範疇與本有的佛性、天理、良知等終極價值有內在必然的聯接,人們如能時時處處點亮智慧心燈,注意觀照或保持內心的清靜和諧,那人生不管處於怎樣的境地,都有可能獲得快樂安詳,而不至於焦慮、狂躁、抑鬱乃至精神出問題。
從宗教角度來講,人在冥想的過程中,會產生一般人難以體悟的“輕安法喜”,而讓人欣悅無比(當然,修行並不提倡安住這種境界)。佛教說,靜能生慧,長期不懈的修習禪定,功夫到家豁然開悟,本有的智慧次第顯現,本心的潛能不斷激發,所謂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不可思議的功德都有可能出現,你說這是不是真文章、真鼓吹?
清靜,放下,傾聽心靈深處的簫聲笛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