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則遠隔千山。
日月譯解
對於欲路上的誘惑,不要因為容易接觸便隨意沾染,一旦沾染,就會墮入欲望的深淵而難以自拔;對於理路上的追求,不要因為害怕困難便退縮不前,一旦退縮,就會遠離真理不啻千山萬水。
日月評譚
欲是人欲,這一點人們都知道;理是天理,按理學家們所說,就是宇宙天地的總法則、總秩序、總規律。欲和理,是一對矛盾。古代讀書人,都要麵對這個問題。人欲太盛,則天理不彰。要窮天理,須管控人欲。
人在世上,修身不易。滾滾紅塵,聲色犬馬,榮華富貴,金錢權勢,無處不是誘惑。人要往欲路上走,實在是太容易。“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皓腕凝霜雪,滿樓紅袖招,你我翩翩年少春衫薄,正當血氣方剛之日,情竇初開之時,可不是那麽容易拒絕的呀。但是,不能拒絕也要拒絕。你如不拒絕,一染指便深入萬仞,從此滾滾欲海載沉載浮,再也難以爬到岸上,那你篤定不通天理事理不明道德人倫,更不消說成聖成賢治國平天下。嘿嘿,世路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人在世上,窮理不易。理學家這個“理”,是個先驗的東西,“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這個“理”,“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這個“理”,超越於天、地、人、事、物之外,同時又貫徹在天、地、人、事、物中,從天地法則到倫理綱常,一以貫之。這個“理”如何才能修持得到呢,這就有點類似參禪的活計了。朱熹大師教導我們一是要“主敬涵養”,要收斂身心,讓此心處於敬畏中,處於“惺惺不昧”之中,要心誌專一,要端莊嚴肅,總的來說就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以敬貫動靜,以敬貫始終,以敬貫知行。二是要“格物窮理”。也就是接觸事物、窮究事理。“理”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當中,窮理要到具體的事物上去窮,窮理又必須窮到極處,否則“理”就出不來了。據說天縱聰明的王陽明按照朱熹這一套,對著家裏的竹子格了七天七夜,非但沒有格出“理”來,反而吐血數升,大病一場。這位仁兄從此便對理學有了看法,自立門戶整了一套“陽明心學”,與理學分庭抗禮。由此可見,這個主敬涵養是多麽地難修難持,這個格物窮理,是多麽地難格難窮,但難修難持你也要去修去持,難格難窮你也要去格去窮,否則,你一退縮,差之毫厘謬以千裏,這個“理”就會離你越來越遠。
世道人心,墮落容易,提升艱難。正因為容易,所以更要萬分警覺;正因為艱難,所以更要揪住不放。天下的大事功,人生的大境界,不經曆千難萬險,不經曆千錘萬擊,不經曆千山萬水,是絕對達不到的。理學雖然有些迂腐而不近人情,剝奪了很多人享受生活的樂趣,但它的立意是不壞的,無非是要正君心,立綱紀,以道德綱常改造國民,改變社會不良風氣,從而達到富國安民、天下大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