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日月譯解
清風吹拂竹林,竹葉會發出沙沙的聲響,但當清風過後,竹林便複歸寂靜,不再有聲響;大雁飛越清潭,潭心會映出大雁的身影,但當大雁過後,清潭便複歸澄澈,不再有身影。所以達觀有道的人臨事便起心動念認真對待,待事情過後心即回歸到安詳平靜的狀態。
日月評譚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這是我讀到的最令我心神向慕的禪語。滾滾紅塵地,熱鬧競奔場,三毒糾結,得失纏繞的時候,反複聆聽這遠年竹林寒潭縹緲而來的笛聲清韻,緊繃的身心便隨之一寸寸鬆放,內心深處升起的空靈之音漸漸彌漫全身、全室、乃至全宇宙,一切的一切,就在空靈之中漸漸融化、消散,入於茫茫大荒。
這條菜根的禪意是,作為一個禪者,必須時時刻刻保持一個心靈無執無縛、自在活潑通透的狀態。慧能大師的頓悟一派,主張“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無法門,不提倡枯坐參禪,主張行住坐臥都是禪,吃飯穿衣都是禪,行住坐臥有威有儀,吃飯穿衣認認真真,澄心靜慮,專一致誌,做什麽像什麽,做什麽是什麽,如果吃飯時想到穿衣,穿衣時想到睡覺,睡覺時想到做生意,這就與禪不相應了。有一則禪宗公案,源律問大珠禪師:和尚修道,如何用功?大珠禪師回答: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源律又問: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大珠禪師回答:不同。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般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有利於悟道的心態,一定是純淨專一的心態,一定是通脫無執的心態,百般須索,千般計較,都是妄念,妄念纏心,不是禪心。又有則公案:一老和尚攜小和尚遊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為無法過河而犯愁。老和尚主動背女子淌過了河,然後與小和尚繼續趕路,路上小和尚心裏一直嘀咕,最後終於忍不住問道:師父,你犯戒了!你怎能背女人?老和尚歎道:我早已放下,你卻一直放在心裏!事來則應,事過則空,這小和尚,心裏一定想了數遍這個女子的美貌,這個女子的溫柔,這裏真正犯戒的,是小和尚。
凡聖相通,道法一體,世出世間,相通相應。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物質豐富,生活便利,按理說幸福指數應該比較高了,事實上現在絕大多數人心理不健康,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失眠症患者可說是越來越多,哪怕他是成功者、高位者、有錢者。何謂抑鬱?心裏始終放不下不開心的事,時間一久便成了抑鬱症;何謂焦慮?總是為將來的或許是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事情緊張發愁,時間一久便成了焦慮症;何謂強迫?上班的路上總記著家裏門窗是否關好,跑來跑回好幾趟,洗手時總懷疑沒有洗幹淨,一遍一遍抹肥皂又搓又洗直至出血,時間一久便成了強迫症;何謂失眠?高興的事糾結的事,總在腦中揮不去頓不脫,時間一久就成了失眠症。
人生百年,電光石火。宇宙萬法,生生滅滅。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人為自己定了一千個一萬個目標,但都要到最後一個目的地:死亡。到了這個時候,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以,人之於世,一是要守住善惡分際,二是要隨緣任生滅。碰到快樂的事,快樂了一下就要趕快讓它走;遇到痛苦的事,要趕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事來心始現,事去心隨空,守住一個平和通達的心態,是人生幸福快樂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