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鋤奸杜倖,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日月譯解
鏟除奸邪小人,要給他們留下一條生路。如果讓他們走投無路無處容身,就好像堵塞老鼠洞一樣,一切出路都給堵死,結果將是一切好東西都會被咬得稀爛。
日月評譚
偉人詩雲: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雷鋒同誌說,對待同誌,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冷酷無情。馬中錫《中山狼傳》警示人們,對惡狼這種東西,不能有絲毫的憐憫,東郭先生對狼慈悲,結果差點被狼吃了,讓後人訕笑不已。當年項羽在鴻門宴上一念“婦人之仁”,結果讓劉邦逃脫並逐漸坐大,最後竟逼得自己四麵楚歌,霸王別姬,橫劍自刎,空留下千古一聲歎。古語雲:除惡務盡。這是一種態度,而且這種態度比較通用,特別是在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中或者階級鬥爭中。
但也有一種說法,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說,惡人也是愚癡,惡人自有因果,我佛慈悲,悲憫流轉生死苦海中的一切眾生。所以,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隻要互相之間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不是敵我之間的軍事和政治鬥爭,就應該盡量事事留點餘地。在現實生活之中,對待壞人、小人、奸人,隻要沒有必殺之罪,就應該放人家一條生路,讓他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人與人的競爭中,在團體與團體的競爭關係中,也應做到留人餘地。這是從道義上講。從實際利益上來講,兔子急了也會咬人。兔子是溫馴之物,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反擊,好人逼急了會做絕事,何況壞人,所以千萬別把對手逼到絕路上。落水狗不能打,打急了會躥上來跟你拚命;窮寇不要追,困獸猶鬥垂死掙紮,爆發力足以和你玉石俱焚同歸於盡。有些人就喜歡落井下石、斬盡殺絕、把對手踢倒在地還要再踏上一腳,結果呢,對手永遠殺不絕,自己的立足之地反而越來越窄。
其實,即便是在軍事和政治鬥爭中,除惡務盡,斬盡殺絕也不一定就是絕對的管用。東漢年間,大將竇固率軍攻擊匈奴。匈奴騎兵五百人,被竇固的兵馬圍在山穀中。漢軍把山穀兩側的出口堵個滴水不漏,然而連續向內攻擊了數次,都沒能把這區區五百人殲滅。匈奴人組成一個圓陣,躲在石頭後麵,不停地向外放箭,穀口躺滿了漢軍士兵的屍體。竇固見此情景,命令部下把一側出口的士兵撤走,留出另一側出口。部下大惑不解:將軍,敵軍陷入重圍,就是插翅也飛不出去呀!何況隻有區區幾百人!隻要再攻數日,一定能將他們全殲,不知您為何要放他們逃生?竇固說:當然不是放他們逃生。現在他們沒有退路,必然個個向前,奮勇死戰。何況穀內草木繁盛、水源充足,他們也一下子困不死。長時間這樣耗下去,就算我軍最後大獲全勝,也已經傷亡慘重,所以才要放他們出來,在追逐中斬殺他們。情況果然就如竇固所料,這支匈奴部隊從山穀裏逃出來之後,眼見有了生路,拚命地向北逃跑,猶如驚弓之鳥,隊形散了,人心亂了,沒有人再想著回頭跟漢軍拚命。竇固率領的騎兵就在後麵保持距離,不斷用弓箭射殺,很快就消滅了這股入侵之敵。
當然,竇固留有餘地隻是策略,目的還是斬盡殺絕。但辯證法告訴我們,必須留有餘地才能斬盡殺絕。斬盡殺絕反而給了人家活命的餘地。春秋時,燕國樂毅出兵攻打齊國即墨城,圍得死死的,猛攻猛打,頗欲滅此朝食。齊軍到了垂死邊緣,齊將田單突然振臂高呼:國就要亡了,我們怎還會有家!於是齊兵同仇敵愾,以死效命,竟然一戰守住即墨,最後收複全部失地。我們假設一下,樂毅如果采用竇固滅匈奴的辦法,那勝負就難逆料了。能勝不勝,這是樂毅太過窮凶極惡了。
殺人一萬,自損八千。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做生意如此,搞政治其實也是如此。太平時節,何苦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