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己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有不順,而能使人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
日月譯解
人在世上,有遭際好的,有遭際不好的,難道能讓自己唯獨成為那個遭際好的嗎?自己的情緒,有順暢的時候,也有乖張的時候,難道能讓別人總是那樣心情順暢嗎?按照這個道理來將心比心為人處世,也算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日月評譚
西晉左思詩雲:“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在澗底生長的鬆,不管你如何枝繁葉茂,高大挺拔,都高不過山頂上的一棵小樹苗。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世族掌控著話語權、生殺權、資源支配權,哪裏有貧寒子弟的立足之地?你出身寒門,即便是才華蓋世,也隻能屈居下僚,他出身世家,即便是草包癡漢,也照樣裘馬輕肥。這是說古代,但現代社會又能好到哪裏去呢?君不見巍巍高堂不聲不響的袞袞諸公,如有興趣去查一查他的來由,會發現,不少人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其來有自的。
人間世上,齊與不齊,就是這樣毫無道理。怎麽辦呢?但如每天都處在怨天恨地、憤懣不平的情緒當中不能自拔,一定會了無生趣,得抑鬱症,說不定哪天就活膩了,自斷經脈披離而死。所以,還是要智慧地看待這個問題。古人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一切皆有定數;佛教也說如是因,如是果,業因果報,如影隨形。人道我賤,非我不能也。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這是幼時貧賤、後來發跡的呂蒙正相國的感慨之言,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智慧中如何看待貴賤窮通齊與不齊的豁達態度,幾千年來,撫慰著無數人落寞的心靈。
從現代心理學的層麵來說,人生的很多煩惱,來自於思維中的一個“必須”情結。我付出努力,我必須成功;我長得好看,我必須被別人喜歡;我是博士後,我必須在這個專業領域出類拔萃;有些人很壞,必須要受到嚴懲;我資格夠老,我必須享受某種待遇等等。這些想法,心理學家們認為都是不合理的信念、似是而非的認知,是人生煩惱痛苦的根源,隻有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改變這個“必須”觀念,才能去除煩惱,獲得心態的平和。
心理學家伯納德告訴我們,個人對成敗的解釋不外乎四種因素:能力、努力、難度、運氣。能力和努力屬於穩定因素,難度和運氣屬於不穩定因素,當人成功時應多做穩定歸因,當人失敗時應多做不穩定歸因,這樣人生才有快樂可言。人生不能“必須”,看來隻能這樣這樣。
人生無常,光陰苦短,隻管耕耘,莫問收獲。是你的,終是你的,不是你的,終不是你的。人生有如意事,有不如意事,人生有煩惱,也有快樂。所以,我們還是盡量地想一些好的事情或者事情的好的一麵: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控製寬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能左右心情;我不能改變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我不能控製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我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利用今天。我不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事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