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鬥粟可當萬鍾之惠;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日月譯解
施恩惠給予別人,內不見施恩的自己,外不見施恩的對象,那麽一鬥的付出可得萬鍾的回報;以財物幫助別人,如果計較自己的施予,在意別人的回報,那麽即使是付出萬兩黃金,也沒有一文錢的功德。
日月評譚
佛家提倡:無相布施,三輪體空。南朝梁武帝活了86歲,做了48年皇帝,一生崇佛佞佛,四次舍身入寺,自以為功德無量。禪宗初祖達摩來中土見梁武帝,彼此有這麽一段對話,據《五燈會元》記載: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在這裏,武帝有些洋洋自得:我修了那麽多廟,刻了那麽多經,度了無數僧侶,應該有大大的功德吧?達摩回答的意思是,你這些好事善舉,都是人天小果,有漏根因,有福德而無功德。真正的功德是“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必須向內求證,破空破有,明心見性,才能得成正果。
對佛家來說,福德和功德有區別。做好事做善事,能夠得到因果福報,這叫福德,比如來世得富貴或者升天享福等;而功德則是內求諸心,是徹見宇宙實相,是超脫生死輪回的涅盤妙諦。梁武帝那麽熱衷於佛事,本意是希望得到回報的,從心地上來講,即是不純,所以達摩一眼就看透了他。做了好事,可積累福德,但心地存私,著了有相,功德卻是一絲一毫都沒有的。
《金剛經》法界通化分:“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有沒有福德?佛說有。但有福德,心中卻不念福德,這個福德就無比大了。施恩而無施恩相,所以是大福德,利物而生計較心,所以福德小,倒不是一文福德都沒有。
世上行善積德者,有些是天性如此,所以他們做好事如行雲流水般自然,遇善則施,事去則空,這一類好比無相布施;有些是時時記著善有善報的好處,所以在施予的時候,會有些算計,會考慮些成本。前一類沒得話說,後一類其實也還算不錯,畢竟解了人家的倒懸之苦燃眉之急,比起那種心硬如鐵見死不救還要踏上一隻腳的來說,總要好些。
比較可歎的一件事。最近某個被詬病為“三俗”而焦頭爛額的名藝人,很識時務地向舟曲災區捐了20萬元錢,身份很快就從“三俗”搖身一變成了“德藝雙馨”。行一善則可得“雙馨”而掩“三俗”,真是本小利大,誰說“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比較可怕的是,“善”與“施”,往往會被一些奸惡之徒嫻熟地運用於股掌之中,從而欺世盜名,成就大私。所以古人苦口婆心地搬出某條正麵的理,背後總是有不堪回首的那麽多不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