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身埋在鴆毒中矣。
日月譯解
耳中經常聽到不好聽的話,心中經常有些不順心的事,這才是磨礪品行的磨刀石。如果聽到的都是好話,遇到的都是稱心如意的事,那就等於把自己放在毒酒中,無異於自取滅亡。
日月評譚
古人雲: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一個人,如果在你麵前永遠說好聽的話,那可能就存在以下情況:第一,他畏懼你。想必你一定是他的上級,掌握了他的飯碗。第二,他有求你。想必你有權有勢,想從你這兒得到好處。第三種,他是競爭對手。說好話是別有用心地麻痹你。第四種,他根本不在乎你。說好話隻是不想得罪誰。
這個道理不特別難懂。但是往往是那些最聰明的人,最容易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明知自己埋在鴆毒之中,卻還能欣然自喜。
光說好話,曲意承歡的人,史上稱之為“佞幸”、“小人”。這類人,似乎人們都挺討厭,一提起,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但事實上,曆史上那些聰明的當事人、在位者,卻往往並不討厭佞幸者,反而不喜歡直來直去的君子。魏徵總在李世民麵前進逆耳之言,氣得李世民差點要殺他;彭德懷在廬山上萬言書,結果主席龍顏大怒,怒不可遏。有些領導明明知道有些人是佞幸之徒,可總是打心眼裏不討厭。比如和砷,是個大佞臣,乾隆心裏很清楚。他看出當時還是太子的嘉慶不喜歡和砷,還特意敲打他:和砷雖然有點那個,但他是在代你盡孝,我百年之後,你可千萬不要拿他怎樣。可見“佞幸”者猶如罌粟,雖有毒,但卻誘人。
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齊桓公。他可不是等閑之輩,他是堂堂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時代,有三個光說好話,專做讓齊桓公稱心快意的事的人,那就是易牙、豎刁、開方。當時宰相管仲看在眼中、憂在心裏。他病重將死之前,齊桓公去探視,管仲乘機提醒齊桓公離這幾個人遠點。齊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易牙把兒子煮熟了讓我嚐鮮,這麽忠心耿耿的人還值得懷疑嗎?”管仲說:“按人之常情,沒有不疼愛自己親生兒子的。能忍心殺自己的兒子,那麽對國君又有什麽下不了手的呢?”桓公又問:“豎刁閹割了自己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也值得懷疑嗎?”管仲說:“按人之常情,沒有不愛惜自己身體的。能下狠心把自己弄殘了,那麽誰能擔保他不會對你下狠心呢?”桓公又問:開方侍奉寡人十五個年頭了,他父親死時都不肯離開我回去奔喪,這樣的人也值得懷疑嗎?”管仲答道:“按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生身父親的,他這樣無情對待他的父親,焉知他以後不無情對待你呢?”管仲死後,齊桓公聽了他的話,疏遠了易牙等人三年,最後還是忍不住沒有他們瘙癢的苦日子,於是又將他們召回宮中承歡伺宴。第二年,齊桓公病倒,結果這幫人串通一氣,陰謀作亂,把宮門堵死,不給桓公吃喝,假借桓公之命發號施令,把齊國的利益拱手讓給別國。悔恨不已的齊桓公死不瞑目,屍首無人理睬,上麵隻蓋一張扇,以致腐爛發臭,蛆蟲爬到門外,三個月不得下葬。
一代霸主,這樣一個死法,倒是他始料不及的。由齊桓公可見,人們對於“佞幸小人”之類“鴆毒”的誘惑力,是不容易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