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日月譯解
當一個人事業功名達到鼎盛的時候,就像水缸已經充滿得快要溢出來,這個時候切忌再往裏添加一滴水;當一個人處在危險緊急狀態的時候,就像樹木已經折損得快要倒下來,這個時候切忌再施加一點點按壓。
日月評譚
人有追求很正常,但追求如果永無饜足,那麽這個追求就會毀了自己。一個人諸事盈滿,與之相應的就是其他人的缺失不足;一個人位高權重,與之相應的就是別人的低賤卑微。所以,居盈滿著,容易遭人忌恨猜疑,這是千古不易之理。此外,一個人諸事盈滿,就容易自我膨脹,從而利令智昏,動止非常,自取滅亡,這也是屢見不鮮的事實。所以,人要懂得攫取,更要懂得縮手。否則,就會應了《紅樓夢》裏所說的那句話: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古代的一些成語如:陽極生陰、物壯則老、盈滿則虧、日中則昃等都是經典的總結。
從古到今,對這個規律看得清楚的聰明人,就會想方設法規避這種結局。以為自己是天大的牛人,對這個規律就會視而不見,從而走向自我毀滅。
郭子儀就是這種聰明人。郭子儀,中唐名將,在“安史之亂”時率軍收複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唐代宗時,又平定仆固懷恩叛亂,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功德圓滿,子孫滿堂,年八十五而壽終,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堪稱異數。按理說,功業到了郭子儀這種份上,一點點倨傲,一點點不慎,一點點心安理得的表現,都會遭來不測之禍。郭子儀的聰明在於,越是圓滿,他就越是如履薄冰;越是圓滿,他就越是低調謙退;越是圓滿,他就越是隱忍自持;越是圓滿,他就越是勤勉忠懇。他從不把破敵立功當作升官發財的敲門磚。他上奏說,時下與人比高低、爭權勢成為風尚,希望朝廷大興禮讓之風,而且就從自己開始。他還表態,自己懂得知止知足,懼怕盈滿之患,所以堅決要求辭去太尉之職。郭子儀越是這麽謙讓惶恐,皇帝越是喜歡,越是對他放心,然後就越要給他好待遇,所以他就越來越富貴長壽,子孫後代多得連自己都不認識,孫子來問安,他根本無法分誰是誰,隻好一個勁兒點頭。
曾國藩也是這種聰明人。他帶著湘軍勤王剿匪,屢敗屢戰,攻陷天京,挽狂瀾於既倒,護持大廈之將傾,事業功名達到極盛。但是,曾國藩並沒有被這絕大的功業衝暈頭腦,他想到的是,怎樣才能避免功高震主,怎樣才能做到功成身退。搞帝王學的名士王愷運興衝衝跑來鼓動曾國藩幹脆自己做皇帝,被曾國藩連斥六個“妄”字,還寫詩“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以陳心跡。而此時,朝廷在嘉獎的同時,對曾國藩的坐大也是不無疑懼。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國藩一是寫信給攻陷天京立有頭功的弟弟曾國荃,勸他約束自己並伺機抽身隱退;二是向朝廷寫折子,懇請皇帝裁撤湘軍,自廢武功。朝廷看到了曾國藩的心跡,於是順水推舟對湘軍進行精簡,同時委任曾國藩為兩江總督,從此對曾國藩信任不疑。曾國藩由此也善始善終,成為道德、功業、學問並臻的一代完人。
與郭子儀、曾國藩相比,雍正時期名將年羹堯,就是一個眼睛長在頭頂的牛人。他進士出身,文武雙全,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平定西藏亂事,剪滅青海羅布藏丹增,戰功赫赫,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加封太子太保一等公,可謂位極人臣,風光無二。但時隔不久,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92條,欽賜自盡。是何緣由讓年羹堯落得如此下場?原因有三:一是擅威作福。年羹堯自恃功高,在官場往來中驕橫跋扈、氣勢淩人。贈送屬下官員物件,“令北向叩頭謝恩”;發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本屬平行公文,卻擅稱“令諭”,把同官視為下屬;對朝廷派來的禦前侍衛,理應優待,但年羹堯把他們當作奴仆使用;按清製,凡上諭到達地方,地方大員必須行三跪九叩大禮迎詔,但雍正的恩詔兩次到西寧,年羹堯竟“不行宣讀曉諭”;年羹堯在雍正麵前也行止失儀,“禦前箕坐,無人臣禮”。二是結黨營私。當時在文武官員的選任上,凡是他所保舉之人,吏、兵二部一律優先錄用,號稱“年選”。他還排斥異己,任用私人,人稱他帳下“雄兵十萬,甲士千員,猛將如雲,謀臣似雨”。三是貪斂財富。年羹堯貪贓受賄、侵蝕錢糧,累計達數百萬兩之多。試想,年羹堯這等作為,一向苛察、陰鷙、並不寬仁的雍正皇帝,怎能容得下他。
以上說的是古事。最近,黨國一位封疆大吏被免職,震驚中外。人們分析說,此公從政近30年,擁有幾乎令人嫉妒的、不可複製的一切:紅色的出身,名校的文憑,俊朗的容貌,幸福的家庭,完整的工作履曆,其中的任何一項都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他,卻三千寵愛集於一身,獨自擁有這一切的一切,按菜根用語,可謂“盈滿”至極了。可此公卻不饜足,要將人生的輝煌打造到極致的極致。按道理,作為一名政治家,渴望成就輝煌,出人頭地,功追三代,本身可說是無可厚非。但應該遵循曆史大勢,經濟規律,政治現實,通過正道來競爭來謀取。遺憾的是,從種種跡象來看,此公陰謀為體,“唱紅打黑”為用,不尊重經濟規律,不講民主法製程序,濫用權威,以鐵腕高壓來謀取政績。結果,在亢奮的追逐中,他似乎喪失了理性,做出了一些為法紀所不容的事情,坍然倒台,一切似乎都成泡影,讓人一聲歎息。正如他自己曾經在會上做報告說的那樣: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處於盈滿地位,不宜再增,再增就是死地;處於弱勢狀態,不宜再損,再損就是死地。人在危急狀態下,最需要的是別人的援手。但是在一個成王敗寇的傳統中,在一個非白即黑的輿論環境中,痛打落水狗,把人踢翻在地,還要再踏上一腳,似乎成了一些人的嗜好。所以,一旦有人出事,國人皆曰可殺,一旦押上刑場,無數人前去看殺頭,哢嚓一聲,血濺當場,快感莫名,而且還要吃蘸血的饅頭,據說可以大吉大利。中國人,似乎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看起來似乎稱兄道弟,親熱無比,今日你請吃,明日我做東,其實,多是利用關係,真正到了身家利益受到危害的時候,冷眼旁觀的有之,落井下石的有之,虛情假意者有之,不太會有人輕易犧牲自己的利益而去施別人以援手。在你將折未折的時候,不給你再加一搦,就算品德高尚功德無量了。
中國千百年來,便是一個不怎麽把人命當人命的傳統,斷人頭顱,如砍瓜切菜一般,滅人性命,如捏死螻蟻一般。中國的曆史像發瘧疾,每到一個什麽改朝換代的時刻,什麽農民起義的時刻,就要殺上一通,人口就會成千上萬乃至上億地絕滅。所以,我們的傳統,似乎從上到下,不尊重生命,不敬畏生命。大人們尊重的隻是自己的生命;而小民們,作為砧板上的人肉,自己也是朝不保夕,如何去顧得上別人?一個不尊重生命,不敬畏生命的傳統中,人與人之間要產生真正的溫情,真誠的人際,真正的利他情懷,談何容易。否則,怎會出現一個小孩被車來回碾,一口氣將斷未斷之際,路過的十餘人,居然沒有一個願意施予援手的情況?可歎。此外,中國人以親戚朋友為半徑畫一個圓圈,半徑以內的,我痛癢相關,半徑以外的,我生死不顧。這個國人的特性,也是不太地道的。也許,中國人太多了,隻能顧及得那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