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節義之人濟以和衷,才不啟忿爭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謙德,方不開嫉妒之門。
日月譯解
有節義操守的人,如果能夠增加一些圓融的修為,就不會產生忿怒爭端;
已取得功名的人,如果能夠保持一點謙恭的態度,就不會引起別人嫉妒。
日月評譚
節義之人,一般都是個性比較剛直,作風比較激烈,該痛罵的時候要痛罵,該反對的時候要發對,該殺身成仁的時候也不會吝惜頭顱。節義之士的不妥協,節義之士的直性子,往往引發激烈的人事、政局紛爭,同時也往往給自己帶來不利,坐冷板凳的坐冷板凳,貶官的貶官,殺頭的殺頭。所以譚主說,要是節義之士能夠客氣一點就好,能夠委婉一點就好,能夠圓融一點就好,這樣朝廷也就不會多事,自己的遭際也會更好一些。
但問題是,如果國家社會出了破事,生了爛瘡,來了惡棍,出了奸賊,如果不去碰,不去管,能算作節義之士嗎?如果一味去虛與委蛇,一味去和稀泥,問題解決不了,事情辦不成功,算得上節義之士嗎?如果在大是大非、生死取舍的關鍵時刻,和衷妥協,態度圓滑,官可守矣,命可保矣,但這是節義之士嗎?所以,盡管人情事理中有一個可以妥協折衷的灰色地帶,但我覺得,國家和社會還是需要這種敢碰釘子、敢擄虎須、敢擔責任、敢於犧牲的誌士仁人。沈煉、楊繼盛、楊漣等,就是這種人,要用自己的鮮血鋪平剪滅奸邪的道路;譚嗣同、陳天華等,就是這種人,要用自己的犧牲來喚起世界的覺醒。如果沒有這種人,社會將會沉淪墮落、毫無生機、一團爛泥。隻可惜的是,曆朝曆代都不肯善待這種人,因為這種人,為了天下,為了道義,為了信仰,為了生民,往往得罪的就是各類強梁,各類權貴,各類統治者。
中庸好,因為中庸是一個安身立命的法寶,但無原則的中庸,就會成為自私,懦弱,滑頭,虛偽。中庸,要看用在什麽地方,用在一般性的矛盾上,確實是起到潤滑劑的作用,但在大是大非麵前,在大進大退麵前,在大奸大盜麵前,中庸是沒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社會人生,需要一些可貴的極端。極端,是世道進步的推進器。魯迅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拚命硬幹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所以,節義就是節義,滑頭就是滑頭,節義者來點和衷,豈不又是一個滑頭,這兩者是不能混到一起的。在這裏,我們猜想,譚主隻是一番好意、一番歎息而已,節義之士一個個淒涼而去,悲慘而死,怎不令人痛心疾首,所以來為節義之士開一個保身的藥方。
在古代,官員數量比較少,所以通過讀書科舉,三場得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一件稀有的事,風光無比的事。如果能搞到探花、榜眼、狀元之類的東西,瓊林赴宴,禦街打馬,那更是祖墳冒煙,光宗耀祖。所以,功名之士,容易意氣洋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譚主規勸,人心險惡,世路崎嶇,要想安身立命,有所作為,就一定要玉韞珠藏,伏低處弱,謙虛謹慎,否則,說不定哪天就會陰溝裏翻船。
《菜根譚》中,有不少中庸之語,站在個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是有益的,但站在整個社會人生的角度,是不宜過分提倡的。我們咀嚼《菜根譚》,宜細加甄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