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
日月譯解
用人不要太刻薄,太刻薄,想要報效的人也會失望而去;
交友應該有原則,如太濫,吹牛拍馬之徒則會紛至遝來。
日月評譚
做領導,做成功的領導,帳下應有猛將如雨,謀士如雨,關鍵時刻應該有人為自己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怎樣才能做一個這樣的牛人,各有各的絕招。《史記》記載了一個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的故事。說吳起在擔任魏國統帥的時候,愛兵如子,深受士兵擁戴,打起仗來,士兵個個用命,奮勇爭先。有一次,一個士兵身上長了膿瘡,吳起竟然親自用嘴為這個士兵吸吮膿血,全軍上下無不感動莫名。消息傳到這個士兵的母親那兒,他母親竟然悲從中來,號啕大哭。鄉鄰們忙問她為什麽哭,這位母親說,我的兒子命不久長了。果然,在下一場的戰爭中,這個士兵為了報答吳起的恩情,奮勇殺敵衝在最前,最終戰死沙場。
這裏忍不住又要說到崇禎。前麵說了,崇禎不是一個壞皇帝,連李自成在討伐檄文中都說,皇帝不是壞皇帝,主要是臣子們太差勁了。確實,到了明朝晚期,整個官僚體係腐爛透了。作為一個自律甚嚴、急於求成的皇帝,他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變陋習,所以崇禎對於大臣,可謂是督責甚嚴,乃至達到刻薄的狀態,這直接導致官員們個個明哲保身,陽奉陰違,不肯用命。有個禦史陝嗣宗在批評崇禎的“五不自知”的奏疏中說:“今皇上於二三大臣間,呼之而前,惟恐不速,長跪逾時,備加譴訶,甚者剛遭指摘,便責以受賄。敬大臣之心何在?”也就是說,對待臣子呼來喝去,刻薄寡恩,動不動就貶斥降罪,沒有一點愛敬之心。
皇帝越苛察,臣下越不敢擔當;皇帝越焦勞,臣下就越怠慢。後人常感歎崇禎朝“有君而無臣”。崇禎一朝中,真正能夠辦事、願意辦事的大臣很少。大臣辦事不力,崇禎就急,一急就換人或殺人,頻繁地更換大臣和濫殺大臣,是崇禎朝的特點之一。崇禎皇帝還有一個毛病,就是自己出錯但不認錯,責任全推到臣子身上。比如孫傳庭被迫出戰,事後崇禎卻責他“輕進寡謀”;陳新甲得到他的明確指示議和,引起反對後,崇禎便推諉不知,處死了陳新甲。諸臣多次上當,終於變得乖巧,凡事一問三不知,寧當無能之輩,也不想背主子的黑鍋。
崇禎的刻薄寡恩,導致關鍵時刻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