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仁人心地寬舒,便福厚而慶長,事事成個寬舒氣象;鄙夫念頭迫促,便祿薄而澤短,事事得個迫促規模。
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日月譯解
寬厚的人從容大度,所以福祿豐厚而長久,事事都體現出一種恢弘開闊的氣象;狹隘的人浮躁急迫,所以福祿微薄而短暫,事事都體現出一種器小易盈的格局。
性情急躁粗浮的人,沒有一事能夠成功;心地平和溫順的人,種種福氣都會降臨。
日月評譚
心量決定格局,性格決定成敗。性情寬厚的人,比較大度,寬容,開闊,謙和,隱忍。這類人心量大,容易集聚人氣,容易得到幫助,容易贏得信任。這類人能夠很好地管控自己的情緒,比較容易成就人生大事業大格局,所以說百福自集、福厚而慶長;而性情浮躁急促的人,比較急躁、偏激、敏感、易怒、自我。這類人心量小,容易剛愎自用,容易急於求成,容易猜疑多變,容易孤家寡人。這類人難以管控自己的情緒,比較難以成就事業,所以說一事無成、祿薄而澤短。
一個人的性格,往往不是自己主觀能夠決定的,而是有其先天秉性以及後天環境的因素。所以,一個人有一個什麽樣的性格,似乎不應作為譴責或者憎惡的對象。但一個有著性格問題的人,在所作所為中所造成的結局和後果,卻無法逃脫公評眾議,逃脫各種針砭、譏諷、同情或者憐憫。曆史上有兩個皇帝,性格有類似之處,做派有類似之處,結局有類似之處,他們不能說是“鄙夫”,但都是性情急躁偏激的人,所以在人生事業上留下遺憾甚至是千秋遺憾。他們分別是:崇禎、光緒。
先說崇禎。崇禎是明朝第16位皇帝,在位17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後,於煤山自縊,終年35歲。與別的亡國之君相比,後世對崇禎給予了很多同情。他勵精圖治,愛崗敬業,自奉節儉,而且精力充沛,心思縝密,果斷幹練,具備明君所具有的大部分特征。在鏟除魏忠賢勢力上,不動聲色,以靜製動,表現出不凡的心機和決斷,但他終究沒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是什麽原因呢?一是祖先留給他的是一副爛攤子;二是崇禎性格上有致命的缺點:急躁輕信、急功近利、苛刻猜疑,情緒上大起大落,喜怒無常。曆史對他的評價是:急躁而偏斜,剛愎而自用。
崇禎登基後,麵對內外交困局麵,急於求治。崇禎元年,崇禎對有軍事才能的袁崇煥寵信有加,把遼東戰區的最高權力一股腦給了他。但在寧遠兵變、追討糧餉的時候,崇禎與袁崇煥之間出現了裂痕。趁此機會,皇太極巧施離間計,說袁崇煥與皇太極有密約,等待時機滅明後分享天下,果然輕易間便讓崇禎受騙上當。崇禎二年十二月,崇禎緊急召見袁崇煥,劈頭就問:“你為什麽要殺毛文龍?援兵為何遲遲不到?為什麽要用炮火擊傷滿桂將軍?”不等袁崇煥回過神來,崇禎就立即下令:“錦衣衛拿擲殿下!”最後將袁崇煥千刀萬剮淩遲處死。急躁、猜疑、輕率,讓崇禎自毀幹城,令人扼腕。崇禎的急性子還表現在:農民軍剛處於劣勢,他就不聽忠言,把人馬調往他處,令幾乎覆滅的起義軍死灰複燃;當了解軍情的臣下選擇堅守時,他卻催促出戰,導致鬆錦戰役中洪承疇被俘,潼關之戰中孫傳庭陣亡,從而使整個局麵急轉直下,難以收拾。
作為一個急於求成的皇帝,他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變困局,所以對於臣子,崇禎十分苛刻,頻繁地更換大臣和濫殺大臣。崇禎一朝17年,內閣大學士走馬燈似的,輪換了50人,變換之快,讓人咋舌。其中兩人被殺,兩人被遣戍;刑部尚書換了17人,大部分人都不得善終;兵部尚書中,兩人被處死;地方督撫中,誅總督7人,戮巡撫11人。大臣們動則得咎,朝不保夕,心驚膽戰。到了崇禎後期,朝議時人人緘口,明哲保身。晚明學者劉宗周評論崇禎:“求治之心操之過急,不免釀為功利;功利之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之不已,積為壅蔽。”崇禎也由此落得眾叛親離,國破家亡。煤山上吊時,身邊僅有司禮監太監王承恩陪伴。
再說光緒。光緒皇帝在曆史上的形象好像隻是一個備受壓抑的傀儡皇帝。事實上,光緒脾氣暴躁、偏執、驕縱。老宮女回憶他:性情急躁,喜怒無常,太監都不敢親近他。他常常半夜三更起來批閱奏折,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罵混賬。在他親政之後,大臣們曾向慈禧反映:“皇上天性,無人敢攔。”曾在宮中當差的陶湘(清末官至道員,後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向盛宣懷寫信時提到這樣一件事:光緒要太監給自己的臥室安上電話,太監說北京城內尚沒有貨物供應,得聯係進口才行。皇帝登時大怒,限太監一日內找到,否則掌嘴。陶湘在給盛宣懷的信中說:“借此可知老太太之嚴待非無因也,借此可知當今之難以有為,實可憂也。”
很不幸,陶湘的話,在光緒身上一一成為現實。光緒親政後,急躁的他與比他還急躁的康有為搞到一起,強烈希望“乘積弊之後,挾至銳之氣,舉一切法而更張之”,希望用“畢其功於一役”的變革來使大清帝國一夜之間起死回生,從最弱的國家變為最強的國家。變法詔令下達後的一百零三天中,光緒共發出改革諭旨286件,平均每天近三件,其中七八月份之交的17天內,居然下達了132件諭旨。真如疾風驟雨,滾滾而下。詔書的內容幾乎涵蓋了社會的每一個方麵。但在世人看來,這種改革簡直如同兒戲。一個外國人認為,光緒三個月的改革項目,足夠中國九年消化。
為了避免大臣們的反對,大部分諭旨都是直接下達到有關部門執行,而沒有經過任何論證。更要命的是,許多改革措施魯莽滅裂,隻圖一時痛快,不計後果,嚴重衝擊了各方麵的利益。例如,在讀書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廢除八股,一下子讓所有準備應試的讀書人無所適從;裁撤了七個閑散衙門,卻沒有給官吏們安排出路,砸了近萬人的飯碗,引起怨聲載道。貪多圖快、急躁冒進、毫無章法的變法最終遭到清算,光緒帝也由此失去自由,行屍走肉,生不如死。光緒三十四年,暴死瀛台,終年3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