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隻渾然和氣,才是居身之珍。
日月譯解
標榜節操義行的人,必然會因節操義行而受到毀謗;推崇道德學問的人,常常因道德學問而遭受指責。所以君子既不親近小人做壞事,也不自我標榜求善名,隻是保持一團敦厚和善之氣,才是立身處世的法寶。
日月評譚
中國有很多古話,比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出頭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自古紅顏多薄命;彩雲易散琉璃脆,世上好物不堅牢等等。這表明在中國的傳統氛圍內,絕對的善,絕對的美,絕對的真,絕對的道德,都是沒什麽市場的,是難以生存的。老子吉祥三寶曰慈曰儉曰不為天下先,老早就告誡人們不要行事高調。孔子也講中庸之道,要執兩用中。所以,中國的傳統生存訣竅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高人要像庸人一樣,富人要像窮人一樣,雅人要像俗人一樣,好人要像壞人一樣。人人貌不驚人,行不出眾,語不出奇,和光同塵,一團和氣,皆大歡喜。
儒士喜歡標榜節義,道學喜歡標榜道學,買什麽吆喝什麽,似乎是情理中事。但老莊非常反對這樣做。本來未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們幹活吃飯休息玩耍晚上辦辦傳宗接代之事,順著天性,自然而然,沒人教導什麽,也沒人規定什麽,喜怒哀樂隨起隨滅,無所謂好,無所謂不好,無所謂道德,也無所謂不道德,無所謂羞恥,也無所謂不羞恥,日子過得波瀾不驚,歲月靜好。可是一旦外村來了個儒學大師,在村子裏吆喝仁義道德,於是將未莊這潭水攪亂,村子裏有人成了仁義道德的典範,這就將其他人打入非仁義道德的陣營了,非仁義道德陣營的人們眼紅仁義道德模範受追捧的風光勁兒,於是就紛紛裝著仁義道德的樣子來謀取仁義道德模範的指標,然而指標又有限,於是未莊裏的人都變得聰明起來,開始弄點技巧、花招,有使苦肉計的,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有三更半夜找大師表忠心獻貞操的,總之,未莊表麵上平湖秋水,水麵下波濤翻滾,人與人之間再也沒有以前那麽自然了,笑不是笑,哭不是哭,所以,未莊整體道德水準與和諧程度嚴重下降,人心不古,世道唯危。
儒家所追求的道德本體,什麽天理良知,其實是相當相當難以達到的東西,起碼朱熹就不一定達到了。王陽明搞龍場悟道,好像是達到了,但也不知底細如何,好在他功業厲害,人們多半信了他,目之為王聖人。儒家包括後來的理學家就拿這套存天理、滅人欲的東西來規範讀書人,進而規範全社會的人,實際上造不出幾個聖賢,造出的多半是口頭道德,偽君子。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飲食男女,饑來吃飯倦來眠,天理良知之類的東西,草民們覺得不像是人間煙火,不大能弄得懂,而且如果真讓他們去做,多半還會妨礙他們的正常生活,所以,在他們的視野裏,道學未免有些古古怪怪,難免會嘀嘀咕咕,說三道四。
在官場裏,從來都是小人多,聖賢少。你如果高標你的節義道德,那勢必碰到人家的癢處,抓到人家的痛處,群小而群起攻之,明槍暗箭,不時射來,不令你遍體鱗傷才怪。所以,高標節義道學,是代價很高的東西,甚至是要丟掉老命。另外,高標節義的人,你就真的節義?高標道德的人,你就真的是道德?你心中有節義道德,你做就是了,你自我標榜,難道就不是欺世盜名?你靠得住嗎,經得起推敲嗎,經得起考驗嗎?莊子特別反對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之類的東西,認為這些都是人性中的“偽”,要堅決摒棄。
標節義,榜道學,是儒家的做派。不近惡事,不立善名,渾然和氣,雖以君子之名,實際上是道家的藥方。社會發展到晚期,儒道逐漸合流互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兄難弟,合謀共取人世間富貴榮華功名利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