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富貴家宜寬厚,而反忌刻,是富貴而貧賤其行矣,如何能享?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
日月譯解
富貴之家本應待人寬厚,可反而刻薄寡恩,這種人雖然身處富貴,其行徑還不如貧賤之人,又如何能久享富貴呢?聰明人本應隱藏鋒銳,可反而炫耀自誇,這種人看似聰明,實際上愚蠢至極,到頭來又怎麽能不失敗呢?
日月評譚
小時候讀了太多地主惡霸的故事,因而比較痛恨有錢有勢的人,感覺有錢有勢的人好像都是巧取豪奪、坑蒙拐騙、欺男霸女之徒。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很多人的富貴來之不義。比如不法而謀利的人、佞幸而騰達的人、為官而聚斂的人、恃強而致富的人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上的成功人士,絕大多數還是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艱辛努力而贏得經濟社會地位的。就說以前鄉村的富裕戶吧,也不都是巧取豪奪,他們隻不過是比一般人節儉一些,勤奮一些,精明一些。“貧賤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知道誰說過這麽一句話,有些“嫌貧”的感覺,但仔細琢磨一下,也並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林子一大,什麽鳥都有。貧賤人家,有為人寬厚的,也有為人苛刻的;富貴人家,有寬厚為懷的,也有刻薄寡恩的。但一般來說,貧賤之家苛刻一點,可以理解,因為人家沒有大方的資本;而富貴之家,金馬玉堂,鍾鳴鼎食,刻薄寡恩實在說不過去。按佛教來說,能成為富貴人家,一是先輩或者自己的努力耕耘,二是有大大的福報。享福還應積福,積善即是積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身處富貴境地,不懷感恩之心,反行刻薄之舉,這樣的人家不說要遭天譴鬼神忌因果報應,就是在現實中,也得不到人們的擁戴,關鍵的時候容易出問題。曆史上因為富不仁而遭禍殃的例子太多了。
當今世界,很多富貴之人(包括公款消費者)揮金如土窮奢極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車不厭豪宅不厭廣,他們為自己揮霍什麽都舍得,就是舍不得拿出點資財來回報社會幫助別人。這種人,可能沒做什麽看得見的壞事,享受起來似乎心安理得,但按佛教來說,他們這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坐擁億萬資財資源而無視天下蒼生苦難,有能力而不作為,這也是一種造孽。但也不可否認,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富貴而寬厚、賺了錢而大做善事的人。比如西方的比爾蓋茨、巴菲特等,把自己大部分家產捐獻出去了。國內有位陳天橋先生,在慈善界赫赫有名。盡管此人做了慈善會大做宣傳,這個布施是大大的“有相”,但比起那些隻顧自己享受漠視蒼生苦難的富貴者來說要強多了。他為自己做了宣傳,然後賺更多的錢,然後再把錢捐一部分出去,自己享了富貴,又幫了天下窮困苦難的人,我認為這不失為一條既享福又積累福德的特色之路。天下富貴之徒其實都可學學他,為別人,終究是在為自己。
蘇東坡詩雲: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蘇東坡的絕頂聰明,贏得了極大的功名富貴,同時帶來許多無妄之災。當然,他的災難主要出於他在政治上的堅持,但他的逞才揚己卻是招致禍殃的重要原因。聰明而又斂藏,清代張廷玉深明此理,做事則勤勤勉勉地去做,說話時則奉行“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所以他老人家才宦海浮沉,穩穩當當地做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閣老,榮寵一直不衰,隻是在晚年有些糊塗自得,討了些乾隆的嫌煩。
聰明到了極處,會讓人隻見到自己的聰明,而見不到別人的聰明;隻相信自己的偉大,而不相信別人的偉大;隻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相信別人的判斷。這算不算是“失聰”?曆史上,隋煬帝楊廣聰明不聰明?明崇禎帝聰明不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聰明到了極點就是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