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日月譯解
處事不必處處爭功求賞,沒有過錯就算謝天謝地;待人不求別人感恩戴德,對方無怨就算莫大恩德。
日月評譚
居蓋世之奇功必生蓋世之奇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故事代代都在搬演;施人以德必遺人以怨,無德無怨方是安身立命的好境地。
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又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條菜根的思想本原來自於老子的無為觀和不爭觀,後來被人們運用到立身處世明哲保身全身遠害上麵,逐漸被打磨得更加圓活融通人情練達。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就精於此道,他在湖南與太平軍作戰時,經常把功勞算到當時的湖南巡撫頭上,從而贏得領導大力支持,在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的時候,又立即裁撤湘軍,揮刀自宮,讓清廷睡安穩覺。夫唯不居功,故天下莫能與爭功,曾國藩由此一世榮寵,德澤後世。
我們身邊,有不少人是在為“事”而做事,但也有不少人是在為“功”而做事。為“事”而努力,是恪盡職守,是使命擔當,是天地良心,這類人大概就是魯迅所說的埋頭苦幹的人、拚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這類人,幹了一輩子,得不到多少好處,有的甚至還要搭上性命。為“功”做事的人,做事的目的不是“事”本身,而是投機取巧、放線釣魚。這類人往往賣一分力,邀十分功,一分精力做事情,九分精力做匯報,領導看得見的做,領導看不見的不做,領導喜歡的做,領導不喜歡的不做。為“事”做事,往往默默無聞,吃力不討好,給一個勞模或先進就算不錯了;為“功”做事,卻偏偏平步青雲,官財兩旺,出有車食有魚。所以,為什麽古往今來,邀功之徒多如過江之鯽,熙熙攘攘。
但是,一個國家,一個組織,充斥著太多的形形色色的邀功之徒總不是好事情。因為,抓經濟建設,搞和諧社會,還是要那些腳踏實地做“事”的人。邀“功”太多,易導致官風不正,民風不純,社會不和諧。這條菜根,我願意做一些現代意義上的解讀:
第一層意思,處事不邀功,不等於不建功。我們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盡心盡力,對得起國家人民,對得起天地良心,這是建功。但凡事講風格,成功不必在我,不必患得患失總盯著領功受銜,這是不邀功。不邀功,更顯胸懷,更顯氣度,更顯智慧,畢竟公道自在人心。第二層意思,不做事的人,挑好事做的人,百分之百沒有錯誤過失。真正做事的人,理絲治棼,披荊斬棘,任繁事艱,生死以之,總要得罪些人,總是會出現些過失。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事盡後,身邊沒有風風雨雨,身後沒有明槍暗箭,腳上沒有小鞋硬套,頭頂沒有大帽強壓,就應該謝天謝地謝皇恩了,這也許就是“無過便是功”的深意吧!不少人做了事卻沒有好結局,比如林則徐虎門銷煙讓國人揚眉吐氣,但自己卻落得個非議洶洶流放新疆的下場,想象老病羸弱的林大人在伊犁河邊獨立蒼茫,不知何等滋味在心頭。
這條菜根對幹事創業的人來說,確實有些要求過高,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但菜根談的就是人生的高級修煉,肯定會高推境界。不過,國家和組織要和諧發展,還是要多多關心魯迅先生所說的那類人,關心建功而不邀功的人。他自己不辯誣,組織上幫他撐腰;他自己不邀功,組織上幫他議功;他自己不吃草,組織上給他喂草。曾國藩自己不爭功,但卻非常注意給自己手下的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領功求賞,從而號令三軍無所不從。而對那些處處邀功時時討巧的人,則斥而退之,避而遠之,警而惕之,這樣的話,就會減少民怨,促推公平,增進和諧。
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這是全身遠害的絕大聰明。做了有益於人的事情,要想這是分內的事,是情理中事,但求心安理得,不求感恩戴德,這是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一個人做了一百件好事,隻做了一件得罪人的事,也許一百件好事的正麵功德還抵不上一件得罪人的事的破壞力量。不過,這種思想的消極影響就是造就了大批哼哈先生好好先生,不去過分討好誰,更不肯去得罪誰,八麵玲瓏四角光,一生一世享清福。確實,我們幾時見到這類高手受攻擊受陷害?隻有王安石和張居正這種人,才願意去施天下以德,同時也受天下之怨,落得個灰頭土臉,身名俱裂。隻有像嶽飛這樣的人,才會違逆上意去收拾舊山河,被人連下八道催歸的金牌,最後英魂淒斷風波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