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完美名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日月譯解
完美的聲譽,不要獨自擁有,要讓別人分享一些,才可遠離災禍保全自己;可恥的行徑,不可全推別人,應主動承擔點責任,才能收斂鋒芒涵養品德。
日月評譚
人在煙火人間討生活,不免沾染些人間的煙火氣。但如有人修煉足夠,不染世塵,高蹈遠舉,留得清氣滿乾坤,也是人家的選擇。我個人不但不反對,而且非常向往。但這種人最好飛升到天界去過活。因為他們如留在人間,寂天寞地,會很孤獨。此外也容易產生對照,對照得那些齷齪之徒無所逃形。相應地,妒火、汙水、暗箭就會往你身上招呼,不但清白受損,說不定還有性命之虞。
想起了屈原的《漁夫》一文:屈原遭到了流放,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江而行,一邊走一邊吟哦,麵容憔悴,樣子枯瘦。漁父見了,問他,您是三閭大夫吧?為什麽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全社會都肮髒,隻有我幹淨,大家都醉了,隻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肮髒,何不攪混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麽想得太多又自命清高,以至於落得個被放逐的下場?屈原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清白白的身體,沾染上汙穢不堪的東西?我寧願跳到湘江,葬身於魚腹之中,怎能讓雪白雪白的純潔,蒙上世俗的灰塵呢?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邊搖邊唱著: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
屈原是憤青,同時也是一個有著高潔情操的人。因群小誣陷,被楚懷王疏遠,流放到沅湘之地。在這裏,漁夫勸他“與世推移”,不要讓自己太突出,自找苦吃。可屈原不肯,說寧投江而死,也不同流合汙。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明,可以出來用世;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就像滄浪之水一樣,幹淨,就洗洗頭巾,不幹淨,就洗洗腳。
覺得這條菜根與“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貴者,淒涼萬古”有不一致的地方,可能這也是洪應明自身的矛盾。但想一想,是不是作者有良苦用心呢?這個世道,多是拖泥帶水隨俗俯仰之徒,相應地,這個世道掌控資源、掌控生殺者基本上都是這號人,如果你內心與之不投緣,在處世上又不合拍,不但受排擠,行路難,找不到用世的舞台,更會引來不測之禍。也許,作者認為,高潔者是稀有之物,是引領世道人心向上提升的燈塔,與其讓這些人左右執著狼狽不堪,還不如像漁夫所勸導的那樣,韜光養晦,和光同塵,用泥巴把自己塗髒一點,取得與大多數人的一致,在這個世道站穩腳跟,或許還能逮到機會出入廟堂、走上舞台,化導世道人心,造福天下蒼生。
不過,我還是崇仰屈原。這個道德典型在整個曆史長河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向上提升的正麵意義,謹向天下所有的屈原們致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