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居身宜居於獨後之地。
日月譯解
引退要在功業鼎盛的時候引退,這樣才圓滿。處世應將自己放在無爭的境地,這樣才安全。
日月評譚
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第一句叫功成身退。出自《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第二句叫與世無爭,出自老子的吉祥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或出自《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功成身退”是讀書人的理想境界。但也僅僅限於理想而已。李白理想了很多年,熱望幹一番青雲事業,然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但是李白終究沒有碰到識貨的明主,在晚年弄了一把政治卻差點把命搭進去了。要是李白真的能出將入相,不知道他真的有沒有“功成拂衣去”這番灑落。而曆史上也不乏功成名就的讀書人,卻有很多戀棧富貴,明知退好,就是退不了。世人皆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最後落得個死於非命。讀曆史,秦國就有兩個隻知進不知退的先例。
一個是商鞅。商鞅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家人物,他輔佐秦孝公斷然采取嚴刑峻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出了大力,但粗糙的改革也在朝野樹了數不清的政敵。商鞅聲威日隆,後來連秦孝公都感到不安。《戰國策》載:“孝公疾起,傳位商君,商辭而不受。”孝公曾故意以傳位試探,這證明老滑頭的猜忌已經很深了,這個時候,如果商鞅知情識趣,就應“功成身退”了,這樣或許能保留一條性命,但是他裝聾作啞不肯走,結果孝公逐步疏遠他。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依靠,政敵伺機報複,羅織了一個“謀反罪”,將他置於死地,還將他五馬分屍。
另一個是李斯。李斯微時,在廁所看到老鼠偷糞吃,人一進去,鼠們便倉皇四竄。不久,他在國庫又看到老鼠,鼠們大搖大擺吃糧食,隻隻肥頭大耳,而且目中無人。兩相比較,李斯悟出了一個老鼠哲學:“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在他看來,人之高低貴賤和他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人要活得有尊嚴,就得往上攀爬,占據高位。在老鼠哲學的推動下,他先到荀子那裏去學“帝王學”,後屈身於呂不韋門下,求得接近秦始皇的機會,以七國爭雄的形勢分析和滅六國的對策受知於秦始皇,幫助秦始皇實現統一大業。經過奮鬥鑽營,李斯位極人臣,尊貴顯赫,發達後的他曾感歎:我聽荀卿說過,凡事切忌太過,我李斯以前隻是上蔡的一個平民,現在可說是富貴至極,物極必反,我不知道將來的結局會怎樣呀。李斯這廝,並不是不明事理,隻是他怎麽也不願去做廁所裏偷糞吃的老鼠。秦始皇死後,他貪圖權勢,不惜與趙高沆瀣一氣,做了很多為虎作倀的壞事,結果還是被趙高陷害,領極刑而死。臨死之前,他歎著氣對兒子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也就是說,我真想再和你一起牽著黃狗到上蔡東門去打野兔子,可是這有可能嗎?果真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哀。
有沒有能做到功成身退的典型呢?有。一個是範蠡,他幫助勾踐複國後,便施施然摟著西施的纖腰逍遙太湖之濱,左擁美人,右攬黃金,快活煞也;一個是張良,他幫助劉邦打下天下後,堅決不受三萬戶的食祿,自請告退,隻領留侯的頭銜,終日以修道養病、撫琴垂釣消遣人生。結果劉邦大殺功臣之際,張良逃脫了殺身之禍。但舉世滔滔,能做到範蠡、張良這樣灑脫的人少而又少,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多少牛人一生都在玩味這個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與世無爭、不為人先、伏低、處柔是道家的人生哲學。一般百姓用一用,可以全身遠害,但壞人不明目張膽地壞,而是用這個東東來實現更大的壞,則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發展到後來,“不爭”、“不為人先”逐漸失去了老子的本來意義,成了一種謀略,一種忍術,所謂:老鷹伏得越低,是為了飛得更高,人蹲得越低,是為了跳得更高。
在弱肉強食的現實世界,其實看不到幾個真正與世無爭者。大有大的爭,小有小的爭,大場麵上爭的是江山社稷,小家子裏玩的是爭寵奪愛。現實中的無爭者,要麽個性極淡泊,要麽懦弱,要麽就是耍陰謀。中國曆史,說穿了就是一部爭爭搶搶的曆史,大盜小賊,橫行於世,大盜收拾小賊,小賊欺負百姓,你不爭別人,別人會爭你,你不惹江湖,江湖會惹你,人人都牽連在爭搶的江湖中。弱者安之於弱,與人不爭不搶,願意委曲求全,或許能苟全性命於亂世;有想法的漢子,往往也學著以“不爭”為掩護,暗地裏積蓄能量,火候一到便求分一杯羹;老奸巨狡的牛人,更是以不爭的幌子竊世盜名。袁世凱想做皇帝,卻是“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