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節 走出囚室,若不把痛苦與怨恨留下,其實我仍在獄中

  菜根原文

  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

  日月譯解

  別人的過失和錯誤應該寬恕,而對自己的錯誤過失則不能放過。自己遇到困頓和屈辱應該忍受,而對別人的困頓和屈辱則不可忍心不顧。

  日月評譚

  第一句,講的是寬恕之道。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恕”是仁的具體體現之一。

  對人采取寬恕、寬容的態度,不計較別人的過錯,遇事先替別人著想,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不強求他人去做,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強加給別人,這是個很高的境界。如果大家都這樣做,這個世界一定不亞於西天淨土。但問題是,我為什麽要這樣做?這樣做能給我帶來什麽?儒家高推境界,但可惜畢竟不是人人都是聖賢,對普通人來說,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應該有理由的,沒有理由的道德、寬恕、仁義、奉獻,我可做,也可不做,我會做,也許不會做。儒家思想和統治者搞到一起,成了功名利祿的敲門磚,老莊所擔憂的事情終於發生。聖人出,大道廢,這個世界後來充斥儒家之徒,但絕不是儒家信徒,而是功名之徒,孔方兄之徒,登徒子之徒。恕道恕道,現實生活中,幾千年來,誰寬恕過誰?高推程朱理學的朱元璋,寬恕過誰?難道這些睚眥必報的人,難道那些一天到晚鬥來鬥去反來反去的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他們都是儒家熏陶出來的後代。

  人,都是父精母血的產物,如佛家講的那樣,人從淫欲生,都執著於一個“我”在,自私利己,趨利避害,幾乎是人的天性。所以一般人做任何一件事,其背後都有一個“回報”的訴求,盡管嘴上不肯或不屑明說。佛家提倡施恩不圖報,不圖現實中的名利回報,但不是不圖那個對終極解脫有幫助的功德之報;不圖腳下這個世界的回報,但不是不圖另外一個世界的回報。佛家圖的是無報之報,而儒家卻拿不出一個有體係的回報承諾,難怪孔子總是到處碰壁,惶惶然如同喪家之犬。儒家的學說,確實美好,大家都能這樣做,一定沒有人會造反,所以後來統治者就拿儒學來教化人民,而且把儒學和功名結合起來,有道德者會被推崇,就有名有位,這就是回報。但名位畢竟隻有那麽多,所以有道德的,沒有道德的,紛紛飾道德之厚貌假道德之令名明爭暗搶,這就是流弊。儒家與統治階級合夥,並沒有讓絕大多數人民達到他們所期望的水準。個人還認為,儒家精神統領影響下的人民總體道德水準比起基督精神統領下的人民要低得多。這並不是儒家倡導的東西不好,根源在於沒有一個有吸引力而且與俗世沒有衝突的回報體係,同時又沒有一個真正完善的法治來規範約束。胡適先生說:“一個肮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幹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肮髒國家。”

  恕道,也是基督教大力提倡的,博愛與寬恕,是基督最基本的精神,而死後上天堂,是基督對善者的承諾回報。南非曼德拉,因反對白人的種族隔離政策而坐牢27年,每天做苦工,三個白人看守一直找各種理由虐待他。他於70歲那年出監獄,並當選為南非總統。在就職典禮上,他特地邀請了虐待他的三個白人看守參加,而且謙恭地向三個看守致敬。曼德拉為什麽這樣做?他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麽其實我仍在獄中。在那漫長而孤獨的歲月中,我把對自己的人民獲得自由的渴望,變成了一種對所有的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獲得自由的渴望。”曼德拉被關了27年,受盡折磨,他不但寬恕了虐待他的白人看守,也沒有利用總統的權力報複白人,所以南非才有今天。曼德拉是虔誠的基督徒。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就是胸懷。”曼德拉能當得上這句話。

  第二句,講的是惻隱之心。孟子講性善,講人人都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也稱不忍之心。孟子認為人的善性體現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惻隱之心”是“仁義道德”四端中的第一端;他還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不忍之心”是實施“仁政”的基礎。

  人性應該是有善有惡。人從欲中來,形成一個“我”,所以人執我,有欲。但人天性中也有惻隱之心。其實,惻隱之心也多半是由我而人推及的。

  孟子舉例說,一個小孩掉到井裏去了,人都會顫抖一下,這就是惻隱之心。把自己當成那掉到井裏去的孩子,會不會顫抖?將心比心,人同此心。所以,對井中小孩的惻隱,其實來自失去自我的恐懼,從這個方麵來考慮,人性自私自我的因素還是多一些。自我自私過了分往往發展成惡。比如,我想,我要,想不到,要不到,就會不擇手段損人利己。佛家認為最終的我是清淨的我,儒家認為最終的我是良知的我,但這是最深層次的了。第二層次應該是善惡同體,第三個層次就是形形色色的好人、壞人、不好不壞之人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善惡之性受到外在環境的熏陶、教育的影響,就會變成不同程度的好人壞人。所以,後天的教育引導非常重要。你要把一個孩子當成壞人,那你就強化了孩子心中壞的認同,好孩子或許真的就變成了壞孩子;你要把一個壞孩子當成好人,那就催生了孩子心中善的萌芽,壞孩子也許就變成了好孩子。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暗示。所以我們對孩子要多誇一誇,讓孩子們多讀讀嶽飛、文天祥等先賢的著作。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但佛山女孩被車輪碾來碾去而無人問津後,網上曾有人質問道:“今人乍見孺子入於車輪之下,怵惕惻隱之心何在?”確實,這個世界好惡參半,有時可能覺得惡的超過好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多看到好的一麵,多熏陶自己的惻隱之心,不忍之念。所以周立波說,每當他自己鬱悶難解的時候,就去惡狠狠地看他十天半月的“新聞聯播”,讓自己的心情在祖國上下形勢一派大好中亮麗起來。

  人之過誤宜寬恕,人之困辱應不忍。其實,寬恕也好,不忍也好,都是構建和諧社會所應推崇的好東西。但要讓這些好東西發揚光大,還要有兩種好東西與之匹配:一是信仰,二是法製。否則,上帝還是上帝,愷撒還是愷撒。個人覺得,新加坡那種東西方糅合的、儒家與法製結合再加上宗教的信仰,才是一種值得探討的社會管理機製。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