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附錄八:《布萊德利報告》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46條建議

  第一,建議澳大利亞政府采用報告中提出的高等教育願景、戰略目標及工作原則。

  第二,製定一個新的高等教育目標,即在2020年,在澳大利亞25~34歲年齡段的人口中的40%須達到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受教育水平。

  第三,澳大利亞政府的關於對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的社會經濟狀況的測量工作應該從現在的“郵區代碼”方式轉為一種基於每一個學生的個體情況的測量模式。

  第四,建立一個到2020年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招收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層次的學生、比例達到招生總人數的20%的目標。

  第五,在學生收入支持係統中,采納一攬子改革計劃。

  第六,對學生支持係統實施三年一輪的定期的檢查,以評估資助金額對有需求的大學生減少經濟障礙的效果。

  第七,要求所有高等教育提供機構進行有關畢業生就業去向的跟蹤調查和對學生學習經曆的問卷調查,從2009年起,進行有關澳大利亞大學生與社會結合的情況調查並按年度完成報告。

  第八,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增加研究活動的基礎設施基金項目的總資金配置,增加額度為每年大約5億澳元(目前相當於25億人民幣)。增加額度由以前的通過競爭性獎勵提供的資助資金的20%增加到50%。

  第九,政府應該使研究項目迎合未來的需求、將其委托給具有研究資質的高學曆人員,應該根據研究成果來增加研究培訓計劃的指標。

  第十,政府應該將澳大利亞研究生的獎學金額度增加為每年25000澳元,而且將獎勵支持的年限增加到4年。此項建議是根據國家創新情況調查報告提出的為富有成效的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激勵與支持以鼓勵他們選擇科學研究為職業生涯的建議而提出的。

  第十一,建議將澳大利亞國際教育委員會的規範功能和其他功能實施分離,使其成為另外一個獨立的國家規範機構。

  第十二,建議對澳大利亞國際教育委員會的企業發展責任進行檢查,並將此責任落實給一個獨立機構而該機構應該受到聯邦政府、州或領地政府及高等教育提供機構的問責。

  第十三,政府應該將為在大學裏的緊缺技能專業或領域進行研究性學位學習的國際大學生提供的獎學金名額增加到每年1000個。該獎學金應該使獲得資助的國際學生能夠享受到和錄取到同一專業的本國學生的同等待遇。

  第十四,建議高等教育提供機構使用他們招收國際大學生的收入的一部分,按澳大利亞政府的學費性獎學金的同等額度設立助研獎學金,以便為進行高學曆研究性學習的國際學生提供生活開銷方麵的經濟資助。

  第十五,澳大利亞政府與各州及領地政府加強聯係以確保享受政府資助的國際留學生的孩子能夠享受到讀書免交學費的一致性政策,並注意安排留學生配偶享有工作簽證。

  第十六,在與區域性教育提供機構一起就當前問題進行進一步商討之後,澳大利亞政府從2012年起每年增加八千萬澳元資助地方區域高等教育提供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以減輕當前的地方政府這一塊的經濟負擔。這個資助包括通過一係列審核對發展創新型辦法的資助。

  第十七,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出資進行一項研究,調查在地方區域建立一個新的國立大學的可行性。如果研究表明建立一個區域性的國立大學是可行的,政府即可為該所大學建立與運行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

  第十八,政府應與利益關係人一起著手進行一項調查以確定大都市以外區域及偏遠區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情況,以及滿足這些需求的最好辦法。

  第十九,建議澳大利亞政府采納一個具有以下特點的、集高等教育質量認證、質量保障與質量規範這三大功能為一體的質量框架:

  1.對能夠提供滿足以下核心要求的課程的院校進行認證:

  --一個具有能夠對教學結果進行不斷更新並保持標準一致的描述性標準並且具有紮實結構的澳大利亞質量框架;

  --進一步要求大學在其教學領域從事科研活動,以便大學為知識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培養出更多能夠體現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特殊價值的畢業生;

  --有一套新的質量保障辦法,該辦法中包括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的學生學習質量實施保障的透明過程的標準及使用標準的方法的製定。

  2.一個獨立的國家級規範機構,負責對所有的高中後的教育提供機構進行規範。在高等教育界,它將進行以下工作:

  --對新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認證,其中包括大學;

  --根據風險評估情況,約以十年為一個周期,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定期重複認證;

  --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進行質量審核,重點關注院校的教學標準以及該標準的製定、監控與執行的情況。這其中也包括對院校為確保高等教育質量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采取的達標措施的情況的審核。

  --對院校進行注冊與審核,以便從法律角度保護在澳大利亞學習的海外學生並對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質量實施保障;

  --在被谘詢的情況下或主動地向澳大利亞政府就高等教育方麵問題提供意見和建議;

  --對不享受澳大利亞政府資助的全額學費學習的課程的價格製定情況實施監察。

  第二十,澳大利亞政府在與各州及領地協商之後,在2010年之前建立一個國家規範機構,負責以下工作:

  --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實施認證與重複認證,對院校所要提供的沒有得到授權的課程實施認證;

  --對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定期質量審核;

  --就高等教育質量、效果及效率方麵的問題提供谘詢;

  --對為海外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的院校進行注冊與審核。

  第二十一,建議澳大利亞政府經與各州及領地政府協商之後,修改現行的高等教育質量認證與審核的過程,並令其得以進行以下工作:

  --由一個國家規範機構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實施十年一輪的定期認證,該機構有權製定認證條件並可以要求院校實施後續整改措施或在必要的時候取消院校要求認證的權利;

  --進行周期較短的質量審核,重點關注教學標準及標準的製定過程、標準的監控程序及實施情況,可以要求被審核院校實施整改行動,審核結果要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二,澳大利亞政府在與各州及領地協商之後,本著大學的認證與再認證即是加強大學的教學與科研這兩大塊工作之間的聯係的這一原則,製定一個更加嚴格的大學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認證標準。大學尤其要做到以下幾點:

  --在辦學開始的時候,至少在三個寬泛的學科領域,提供高等教育資質的教育,其中也包括高等研究性學曆教育並在之後不斷擴大合格的教學領域。

  --在辦學開始的時候至少在三個寬泛的領域進行科研並在之後逐漸擴大研究領域並在該學科領域提供課程碩士學位教育;

  --在所有較為狹窄的專業領域內從事足夠的科研,並在此領域提供高級研究性學位教育。

  第二十三,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出資聘請或資助專家研究製定一套新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辦法,將其作為第十九條建議中提出的新框架的一部分。該辦法中應包括:一套評估和比較教學效果的指標與工具;一套正規表述的各學科教學標準以及使用該標準的程序。

  第二十四,建議澳大利亞政府經與各州及領地政府協商,對《澳大利亞質量框架》進行檢查與修正以明確和改善其框架結構及質量描述標準,進行修改的責任應該落實到國家規範機構的身上。

  第二十五,略。

  第二十六,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從2010年起以每年10%的比例,增加對高等教育教學的基本投入。

  第二十七,略。

  第二十八,澳大利亞政府每三年聘請一次專家對政府為高等教育的教學提供的基本資助水平進行檢查,以確保該資助水平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能夠適合本領域的需求。

  第二十九,澳大利亞政府引進一個為國內接受高等教育學生而設置的以需求為驅動的體製,在這樣的體製下,已被認可的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在自己能夠合法提供的專業與課程範圍內合法按照自己所想要招收的數量來招收合法的學生,並從政府處獲得政府資助那些學生的津貼。具體安排是:

  本辦法最初適用於本科課程的學生,待進一步權衡公共及個人利益之後,再將此辦法用於攻讀研究生課程碩士學位的學生;

  本辦法最初僅適用於公立大學,待以後出台了具體的其他大學的規定辦法之後,本辦法再適用於其他或批準的大學。

  對於獲此批準的學校不設資金和時間方麵的限製;

  允許合法的院校設置自己的錄取學生的標準,其自行決定招收多少學生及招收哪些學生;

  允許高等院校根據需求改變為學生製定的各學科專業課程模塊的內容要求;

  允許政府在希望調節學生和畢業生的數量的時候從以需求為驅動的體製中撤除一些學習的課程。

  第三十,建議澳大利亞政府經與原住居民高等教育顧問委員會協商,定期檢查原住居民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的措施與效果的情況。

  第三十一,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對來自代表性不足的人群學生的高等教育參與及學業完成的資助,資助力度要達到占總教學資助金4%的水平。此種資源的配置應該通過一種新的邊遠地區支持項目和一個對招收社會經濟欠發達地區大學學生的補貼模式來完成。對於支持殘疾學生的項目的資助額度要增加到每年兩千萬澳元。

  第三十二,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對每一所大學的教學資助總額的2/5按照其績效指標的完成情況進行配置,績效指標可每年進行一次協商與製定。

  第三十三,澳大利亞政府應聘請人員對三年在各專業學習的學生之間費用分擔問題進行研究,以得出一個更加合理、更加一致的方法。

  第三十四,略。

  第三十五,略。

  第三十六,略。

  第三十七,建議澳大利亞政府:

  --將支持繳費本科學生的“費用援助”獎學金額度提高25%;

  --將支持“海外學生貸款”的獎學金取消,以支持本國學生赴海外進行部分階段的學習。

  第三十八,澳大利亞政府應該建立一個新的、總額度為4億澳元的結構調整資金,以支持這個從2009年或2010年起為期四年的實施上述報告中建議的改革的調整期開支。

  第三十九,澳大利亞政府根據教育領域所收到的慈善資助數額配套提供等額經費以激勵這一額外渠道的資金來源鏈,配套資金戴帽下撥給相關院校,總金額在三年內應達到兩億澳元。

  第四十,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在立法與指導文件中對獲得高等教育的各種資助途徑製定一個明確的目標要求,這些標準應該:

  --反映出提供資助基金目的的公共性質;

  --確保資助教學的資金能夠單獨直接劃撥給那些能夠提供大眾所需求的標準課程的院校;

  --確保資助科研及科研培訓的費用能夠單獨直接劃撥給那些得到認證的、又資質合適的研究院校,那些能夠使公共投資得到理想的回報的院校。

  第四十一,澳大利亞政府在四年之內提供一億三千萬澳元費用支持上述改革的實施。

  第四十二,澳大利亞政府對新的高等教育資助體係製定並實行一個新的問責框架,而且這應該是一個資助麵更加寬泛的管理與規範的框架。

  第四十三,澳大利亞政府與各州及領地的政府協商將擴大國家質量保障與規範機構,使其覆蓋整個高等教育界(其中包括職業教育和培訓與高等教育),建議澳大利亞政府自2010年起,承擔起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與培訓的全部管理工作的責任。

  第四十四,澳大利亞政府與各州及領地的政府協商在高等教育領域及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實施一個以高等教育為名的資助基金項目模式並從職業教育的高級水平(文憑與高級文憑)開始,然後盡快延伸到其他各個層次。

  第四十五,澳大利亞政府與各州及領地的政府協商提高接受職業教育或更高級別的教育的學習所能享受的與收入掛鉤的貸款額度。

  第四十六,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及州和領地政府同意:

  --建立一個單獨的國家機構負責所有的高等教育和培訓工作;

  --改變勞動力市場信息的範圍和協作關係,使其覆蓋整個高等教育範圍並支持職業教育與培訓和高等教育一起成為勞動力市場中的一個更加靈活更加有活力的角色;

  --擴大國家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目的與作用,使其覆蓋整個高等教育界。

  參考文獻

  一、外文譯著

  1.[澳]馬金森,康西丹,澳大利亞企業型大學的權利結構、管理模式與再創造方式[M],周心紅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澳]馬金森,澳大利亞教育與公共政策[M],嚴慧仙,洪淼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德]雅思貝爾斯,什麽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4.[荷蘭]弗蘭斯F。範富格特,國際高等教育政策比較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捷]誇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6.[美]C。M。Charles。教育研究導論[M],張莉莉,張學文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7.[美]彼得斯,公共政策工具:對公共管理工具的評價[M],顧建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8.[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係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9.[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0.[美]克拉克科爾,大學的功用[M],陳學飛,陳恢欽,周京,劉新芝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11.[美]羅伯特伯恩鮑母,大學運行模式--大學組織與領導的控製係統[M],別敦榮主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

  12.[美]羅伯特伯恩鮑母,高等教育的管理時尚[M],毛亞慶,樊平軍,郝保偉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3.[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鄭繼偉,張維平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4.[英]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藤大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5.[英]路易斯莫利,高等教育的質量與權利[M],羅慧芳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6.[英]托尼布什,當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強海燕主譯,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17.[英]約翰布倫南,特拉沙赫,高等教育質量管理[M],陸愛華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8.[英]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念[M],徐輝,顧建新,何曙榮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9.\[美\]博格(Bogue。E。G),高等教育中的質量與問責\[M\]。毛亞慶等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二、中文著作

  1.安心,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係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9.

  2.陳玉琨,代蕊華,楊曉江,田聖炳,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3.陳玉琨,教育評估的理論與技術[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程鳳春,教學全麵質量管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6.董宇豔,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6.

  7.範文曜,馬陸亭,國際視角下的高等教育評估與財政撥款[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8.馮增俊,現代高等教育模式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龔益鳴,現代教育質量管理學[M],第二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10.顧建新,跨國教育發展理念與策略\[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11.韓福榮,現代質量管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12.韓印雄,高等教育質量研究--基於利益關係人的分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13.黃光揚,教育測量與評價\[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14.黃葳,教育管理學--概念與原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江彥橋,趙偉建,付克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證體係的研究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6.蔣冀騁,徐福超,大眾化條件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7.勞凱聲,中國教育改革30年政策與法律卷[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18.雷慶,北美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

  19.黎民,公共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李梅,高等教育國際市場--中國學生的全球流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1.劉獻君,大學之思與大學之治[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2.魯潔,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3.閔維方,高等教育運行機製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4.閔維方,探索教育變革:經濟學和管理政策的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5.牟延林,吳安新,李琦,高等教育質量法律控製係統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6.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7.潘懋元,論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8.潘懋元,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9.沈玉順,高校教學質量保障的思想與實踐[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30.沈玉順,現代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31.史靜寰,範文曜。OECD教育政策分析譯叢--教育政策分析2005-2006:聚焦高等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2.田恩舜,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模式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33.王斌華,教師評價:績效管理與專業發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4.王冀生,中國高等教育評估[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35.王曉輝,全球教育治理--國際教育改革文獻匯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6.王英傑,劉寶存,中國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37.王致和,高等學校教育評估[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38.夏天陽,各國高等教育評估[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

  39.謝安邦,比較高等教育[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40.熊誌翔,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1.許茂祖,張桂花,高等教育評估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

  42.楊德廣,高等教育管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3.楊東平,大學之道[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44.姚啟和,高等教育管理學[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45.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6.張敏強,教育測量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7.張彥通,歐洲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

  48.趙中建,學校管理體係與ISO 9000標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49.趙中建,全球教育發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0.鄭曉齊,亞太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

  51.曾曉東,曾婭琴,中國教育改革30年--關鍵數據及國際比較\[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三、報刊文章

  1.安心,高等教育質量的界定初探[J],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7(2)。

  2.安心,論高等教育質量的監控模式及手段[J],西北師範大學學報,1999.

  3.別敦榮,論發展大眾高等教育及其質量保證[J],遼寧教育研究,2003(2)。

  4.蔡國春,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曆史與比較[J],現代教育科學,2003(1)。

  5.曹長德,高等教育評價的導向功能及其實現[J],中國高教研究,2002(2)。

  6.陳玉琨,論發展性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1(5)。

  7.陳玉華,杜根長,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簡述\[J\]。教育研究,2007(11)。

  8.方樂,跨境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質量保障\[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5(4)。

  9.房保俊,澳大利亞質量保障體係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研究,2007(8)。

  10.房喻,澳大利亞大學現行領導和管理體製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6)。

  11.郭朝紅,國際視野中的跨境高等教育質量監控\[J\]。教育發展研究,2006(12)。

  12.郭榮祥,厘清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教育質量認識上的幾個誤區[J],現代教育科學,2003(1)。

  13.韓驊,歐洲高教界對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基本認識[J],上海高教研究,1997(1)。

  14.侯威,許明,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國際比較[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5)。

  15.黃慧心,香港校內外質量保證體係的特征[J],上海高教研究,1998(8)。

  16.黃建如,張存玉,澳大利亞跨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策略探析\[J\],高教探索,2008(6)。

  17.江彥橋,構建持續有效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證體係--上海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證體係研討會後記[J],上海海運學院學報(高教研究論文專輯)。

  18.金同康,顧誌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及其啟示[J],雲南教育,總第81期。

  19.黎小龍,澳大利亞高校戰略規劃的特點及成因[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3)。

  20.李兵,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製綜述[J],高教探索,2003(4)。

  21.李勝元,梁德勝,宋學鋒,高丹盈,張維維,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製略論[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22.劉邦奇,教學質量保證體係的框架與構建原則[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0(2)。

  23.劉鳳泰,高度重視不斷完善建立中國特色的高校教學評估製度[J],中國高等教育,2004(19)。

  24.劉輝,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教育質量評估問題[J],外國教育研究,2001(3)。

  25.劉獻君,提高教育質量必須樹立的四個概念[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1(15-16)。

  26.劉堯,論教育評價的科學性與科學化問題[J],教育研究,2001(6)。

  27.駱四銘,大眾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三個層麵[J],中國電力教育,2002(3)。

  28.馬萬華,擴招後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狀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29.毛祖桓,梯度分析: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關鍵[J],中國電力教育,2001(3)。

  30.秦方順,澳洲政府在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係中的作用[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31.施曉光,西方高等教育全麵質量管理體係及對我國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2(2)。

  32.孫寶玉,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係闡述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2007(5)。

  33.孫曼麗,許明,跨國高等教育監管體係的國際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8(7)。

  34.田莉,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發展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05(12)。

  35.王成雲,閻紅梅,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改革的態勢分析[J],高教探索,2006(3)。

  36.王珺,耿豔峰,鄭傑,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優勢及啟示[J],石油教育,2007(1)。

  37.王平,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製度評介[J],蘇州大學學報,2004.

  38.王曉霞,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功能分析[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3)。

  39.王一兵,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製--國外趨勢和中國麵臨的戰略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40.王玉蕾,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標杆管理的研究與借鑒[J],西北大學學報,2008.

  41.王戰軍,孫銳,我國高等教育評估製度演進趨勢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42.熊誌翔,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的形成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43.楊曉江,構建我國高等教育外部評估體係[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0(4)。

  44.張加民,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家質量保證框架概述[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2)。

  45.張民選,澳大利亞:迅速崛起的教育出口大國[J],教育發展研究,2003(11)。

  46.張民選,跨境教育發展中的學生利益保護\[J\]。教育發展研究,2004(2)。

  47.張民選,關於高等教育認證機製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5(2)。

  48.張誌遠,歐洲十六國的高等教育評估[J],外國教育研究,1997(3)。

  49.張卓,高校教學質量保障係統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1998(4)。

  50.趙钜明,超越評估--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建設之設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

  51.趙中建,高等教育全麵質量管理的概念框架[J],外國教育資料,1997(5)。

  52.周誌剛,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教學質量保證體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

  53.朱鵬,國外高教質量保證體係[N],中國教育報,2007:01-29.

  54.朱旭,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係述議[J],理工高教研究,2005(2)。

  四、英文文獻

  1.Adams。R。et al,Self-Review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December 2008.

  2.Antony Stella,David Woodhouse,Quality Assurance Develop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6.

  3.Antony Stella,Colleen Liston,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Learning from Cycle 1 Audits,AUQA,2008.8.

  4.Antony Stella,Jeanette Baird,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Inclus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Thematic Analysis of AUQAs Cycle 1 Audits,AUQA,2008.

  5.Antony Stella,David Woodhouse,Benchmarking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Thematic Analysis of AUQA Audit Reports,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7.

  6.AUQA。Annual Report 2008,Ausrt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 Limited,http://www。auqa。edu。au。

  7.AUQA。Annual Report 2008,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9.

  8.AUQA。Good Practice Database,AUQA,http://www。auqa。edu。au。gp/search/resluts。php。

  9.AUQA。Policie,AUQA Occational Publications,http://www。auqa。edu。au/aboutauqa/policies。

  10.AUQA。Audit Manual Version 3.0,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6.

  11.AUQA。Audit Manual Version 5.0,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8.

  12.AUQA。Audit Manual Version 6.0,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9,http://www。auqa。edu。au/qualityaudit/auditmanuals。

  13.AUQA。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 Submission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Review,Higher Education Review Submission 146 AUQA,2002.

  14.AUQA。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ustralia。Quality Framework of AUQA,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http://www。auqa。edu。au。

  15.AUQA。External Review of AUQA 2005/2006,Statement from the Board of th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June 2006.

  16.AUQA。Quality in a Time of Change,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Forum 2004,Edited by Rob Carmichal,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

  17.AUQA。Policies,Audit Manual,Version 5.0 Appendix G,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8,http://www。auqa。edu。au。

  18.AUQA。Engaging Communities,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Forum,Sydney,Australia 6-8 July 2005,http://www。auqa。edu。au。

  19.AUQA。Report of an Audit of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January 2009,http://www。auqa。edu。au。

  20.AUQA。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Final Report,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http://www。auqa。edu。au。

  21.AUQA。Good Practice Principles for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for Intern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6.

  22.AUQA。Review of th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Final Report,Prepared for AUQA By Bateman&Giles Pty Lted on behalf of the AUQA Review Panel,May 2006.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6.

  23.AUQA。TNE Quality Framework of AUQA,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8,http://www。auqa。edu。au/files/otherpublications。

  24.AUQA。Submission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Review,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2002.6.

  25.Australian Vice-ChancellorsCommittee,Proposed Australian University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National Seminar on Future Arrangements,DETYA,2002,http://www。auqa。edu。au。

  26.Gleoffrey D。Doherty,Developing Quality Systems in Education[M]。Routledge,1994.

  27.Betty Leask,Transnational Edu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Learning:Reconstructing the Offshore Teaching Team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ization,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Forum 2004,http://www。auqa。edu。au。

  28.Brendan Nelson MP,Higher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Dest,2002,http://www。backingaustraliasfuture。gov。au。

  29.Bruce Guthrie,Communicating with Recent Graduates:Making Sense of the Graduate Destination Survey,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Forum 2003,AUQA Occasional Publication,http://www。auqa。edu。au。

  30.Charles P。Hogarth,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7.

  31.Chris Brink,On Quality and Standards,Keynote Address at th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Forum Alice Springs,1-3 July 2009.

  32.Collen Liston,Managing Quality and Standards[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

  33.David Woodhouse,Putting the‘A’into Quality,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March 2009,http://www。auqa。edu。au。

  34.David Woodhouse,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Mutual Recogni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Proceeding of the Australian Quality Forum 2003,AUQA Occasional Publication,http://www。auqa。edu。au。

  35.Diana Green(ed。),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

  36.Don Anderson,Richard Johnson,Bruce Milligan,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National Seminar on Future Arrangements,DETYA。

  37.DEEWR。Partners in Quality Assurance,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http://www。dest。gov。au/sectors/higher_education/。

  38.DETYA。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n Assessment of Australian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39.DETYA。The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Higher Education Divisi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0,DETYA No。6656.HERC01A。

  40.DEST。Annual Report 2006-07,Depar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http://www。dest。au。

  41.DEST。Striving for Quality:Learnings,Teachings and Scholarship,DEST。2003,http://www。backingaustraliafuture。gov。au/publications/。

  42.Grant Harman,V Lynn Meek,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 Report for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National Seminar on Future Arrangements,DETYA,2000.

  43.Helen Edwards,Linda King,Monash Graduate Attributes in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Report of a Joint Faculty/CHEQ Pilot Project,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Monash University,May 2002,http://www。auqa。edu。au/qualityenhancement/index。php。

  44.Ian Allen,National System for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National Seminar on Future Arrangements,DETYA,2000.

  45.John Heywood,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Learning,Teaching,Programmes and Institutions,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ondon and Philadelphia,2000.

  46.Lee Harvey,Peter T。Knight,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M]。SRHE&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

  47.Lynda Davies。Assessment Reform and the Quality Context:Tensions and Synergies,Proceeding of AUQA,2009,http://www。auqa。edu。au/occational Publications/。

  48.Malcolm Skilbeck,Helen Connell,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national Seminar on Future Arrangement,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0,http://www。dest。gov。au/archive/highered/eippbs。pdf。

  49.Neave,G。,van Vught,F。(eds),Prometheus Bound:The Chas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Europe[M],Pregamon Press,1991.

  50.Neave,G。,van Vught,F。(eds。),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Relationships Across Three Continents[M]。Pergamon Press,1994.

  51.Rob Carmicheal。AUQA,Dorit Gerkens,ACQUIN,Marion Moser,ACQUIN,Ian McKenna,HETAC(Editor-in-Chief),International Benchmarking of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Looking in from Top to Bottom)。

  52.Rob Carmicheal,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Quality in a Time of Change,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Forum 2004.

  53.Roger Brown,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The UK Experiences since 1992,Routle Falmer,London,2004.

  54.Ronald Barnett,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M]。SRHE&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

  55.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in Helsinki,Finland 2005.

  56.Stuart Macintyre。Universities and the Idea of Quality,Proceeding of th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Forum 2004,AUQA Occasional Publication。

  57.The Hon Julia Gillard MP,Speech on Universities Australia Conference,4 March 2009,http://www。deewr。gov。au/Ministers/Gillard/Media/Speeches。

  58.The Hon。Dr David Kemp MP,Quality Assured,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National Seminar on Future Arrangements,DETYA 2000.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