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QA自2000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12年來從默默無聞走向聞名世界,從試驗探索走向成熟,從起步走向輝煌,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進入世界領先集團起到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但是,澳大利亞一直是一個熱衷於改革的國家,其高等教育尤其如此。12年的曆史已經夠長,新一輪的高等教育結構性改革已經於2009年3月正式啟動。新一輪改革的目標之一涉及在澳大利亞建立一個新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該機構將集高等教育質量認證、質量審核及質量規範這三大功能於一身。顯然,這次的改革直接關係到AUQA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改革背景
近兩年來,澳大利亞政府正在醞釀一場高等教育體製結構性改革。改革措施的製定是以學者布萊德利教授為首的高等教育檢查小組向政府遞交的《澳大利亞2008年高等教育檢查報告》(簡稱“布萊德利報告”)布萊德利報告:澳大利亞政府於2008年3月啟動了一個高等教育檢查項目。其目的在於審視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檢查高等教育對國家社會與經濟需求的滿足程度以及探索正在進行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道路和方向。該檢查由一個獨立的專家小組進行,小組由布萊德利教授負責。小組成員既有來自大學的資深教育專家,也有來自社會著名企業的經濟管理專家。該小組曆時一年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調查,並於2008年12月,向政府遞交了一份長達300多頁的檢查報告,即著名的“布萊德利報告”。報告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麵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並針對當前所存在問題及可能引發的後果,為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未來的戰略改革與發展提出了多達46條建議。布萊德利的檢查報告在2008年底公布之後,在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界反響熱烈,引發了人們對高等教育問題的熱烈討論與積極思考,更為重要的是,其中的多條建議已被政府采納,並已列為改革目標。
原文參見:Bradley 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http://www。gov。au/higher education/review/page/reviewofaustralia。中所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建議為藍本。檢查報告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在澳大利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這樣描述的:“澳大利亞當今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高等教育在國家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國家未來的繁榮必將建立在一個具有強大競爭性的、基於知識的全球化經濟的基礎之上。民族的創新能力及企業與社會發展的能力將是國家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必須使國家的‘人力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運用,為每一個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鼓勵所有的人提升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的水平。”高等教育在現代澳大利亞社會之所以占據著中心地位是因為它的兩大傳統社會功能。因此,所有大學都必須在以下方麵展現出其具有國際競爭性的能力:
一是通過教學與研究創造和傳播高水平的知識與技能來做到:
1. 為受教育的人提供自我完善、個人發展,或對知識本身的追求的機會;
2. 為受教育的人提供批判性技能及獨立思考以便融入公民社會中去的能力訓練;
3. 為社會培養適應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環境的領導人;
4. 為社會提供具有高度生產力與專業化的勞動力。
二是通過以下途徑創造新知識及不斷開發知識的應用方法:
1. 進行基礎性與應用性科學研究;
2. 培養高水平的研究技能;
3. 與社會及企業相互交換知識的轉換與知識應用的方法。
通過以上功能的實現及其他活動,澳大利亞的現代高等教育係統還應該在以下方麵作出特別的貢獻:
1. 在製定與維護國家在法律、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章程方麵起到重要作用;
2. 協助構建澳大利亞在國際社會中能夠有效發揮其作用的能力,協助構建澳大利亞人民成為全球公民的能力;
3. 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當今的澳大利亞高等教育係統不僅僅包括大學,還包括其他一切能夠通過教學與學術活動來傳播知識的高等教育機構,所不同的是,這些機構在創造新知識方麵不承擔重要義務。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Discussion Paper。DEEWR 2008:2,www。Deewr。gov。au/he_review_discussionpaper。
在檢查報告中,還提出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2020年願景目標。
報告指出:到2020年,澳大利亞高等教育係統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1. 培養出具有知識、能力與理解力的,能夠全麵參與社會、滿足國家與國際社會對勞動力市場要求的人;
2. 為所有具有能力的人提供支持與培養的機會使其能夠盡最大的努力參與上述社會活動;
3. 為學生提供具有刺激性與有價值的教育經曆;
4. 在國家科研與創新領域起到重要作用,在廣闊的學科知識領域創造和傳播新知識,教育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
5. 通過學生與教師的流動及知識與思想的交流,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活動;
6. 為弘揚澳大利亞的社會文化及促進國家與地區的經濟發展作貢獻;
7. 有效地參與其他教育與培訓領域,為人民能夠享受高質量的終生教育提供機會;
8. 在國際參與和教育成就方麵占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OECD)國家的領先位置。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Discussion Paper。2008:2,www。Deewr。gov。au/he_review_discussionpaper。
檢查報告中提出的有關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與改革建議是檢查小組經過對社會、企業、大學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廣泛的調查與研究才得以形成的,為澳大利亞政府及社會大眾了解高等教育現狀與問題提供了翔實的材料。麵對來自社會、企業及高等教育內部的改革呼聲,澳大利亞政府於2009年初就確立了2010年高等教育改革的框架和目標。
二、澳大利亞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目標
2009年3月4日,澳大利亞大學委員會澳大利亞大學委員會(Universities Australia)。這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界的一個最高級組織,該委員會代表澳大利亞所有的大學,其宏觀責任是:要保障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具有高度創新能力和高等教育水平國家的聲譽。其具體作用是:通過與政府、企業、各專業行業及廣大的社會社區建立密切的聯係,提高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的價值。
大學委員會的組織戰略方向所反映的重要的共同價值觀有三個方麵,即:發現、學習、領導。發現是指:調查、檢查和分析能夠幫助大學實現國家和全球目標的新辦法、好辦法。認可和分享大學成員組織的目標,並對此進行宣傳和促進。學習是指:觀察、組織和了解高等教育的環境和形勢,追求知識、普及知識,促進大學完成使命。構建知識交換網絡促進大學發展成果。領導是指:通過提供具有影響力的討論,激發高等教育界的信心,增強大學完成其目標的機遇,從而起到代表大學、聯合大學並支持大學的作用。
澳大利亞大學委員會的秘書處則起到一個信息中樞的作用。它可向所有大學提供各種信息及背景材料、統計數據,為大學提供有關教學、科研及與社會結合等辦學方麵的建議和指導。通過秘書處及其下設的高等教育服務機構,委員會的各大學成員也都可以得到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隊伍的協助,甚至享受到集體采購和辦理執照協議等優惠條件。本次會議為澳大利亞大學委員會的首次大會。大會因有教育部部長針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檢查報告建議內容所作的重要發言和其他著名學者的相關學術報告而備受關注。在堪培拉舉行了首屆大會。會上,澳大利亞政府副總理兼教育部部長茱莉亞姬拉德作了重要講話。在講話中,她宣布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新一輪改革正式啟動。她指出:“隨著布萊德利教授的《澳大利亞2008年高等教育檢查報告》的公布及此後人們對其進行的仔細閱讀與深入的討論,可以說,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新一輪改革曆程就已經正式開始了。這次改革不僅對學生、教學人員及高等教育機構來說很重要,對於整個國家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國家未來的繁榮昌盛,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這次改革的成功與否。”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2008(12):3,www。Deewr。gov。au/he_review_Finalreport。關於高等教育體製的結構性改革,部長認為:“高等教育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關注他們的學習經曆和途徑、關注他們獲取的知識、關注他們即將要使用的技能、關注他們將要為公共社會作出的貢獻。高等教育需要一個新的模式,一個承認學生才是至關重要的模式,一個得以擺脫政府指揮、擺脫政府對大學招生人數控製,從而轉向為滿足和支持澳大利亞學生需求的模式。這樣的一個模式,對於一個國家能夠充分參與全球的知識經濟並從中受益是十分重要的。澳大利亞要建立一個滿足學生需求的基金,輔之以準確的執行目標及嚴苛的質量保障體係,其運作過程要完全公開透明、強調公平。這是當前澳大利亞能夠麵對知識與技能挑戰的唯一方法。”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2008(12):3,www。Deewr。gov。au/he_review_Finalreport。
澳大利亞教育部部長的本次講話也是對布萊德利的《澳大利亞2008年高等教育檢查報告》的首次回應,其報告中提出的46條建議中(有關建議的詳細內容可參見本書附錄八),有許多受到政府的重視並被采納為本次改革內容。
澳大利亞本次高等教育結構性改革具體有三大要點:一是設定了一個新的宏偉目標,即,到2025年為止,在25~34歲年齡段的人口中的40%都必須完成本科以上的大學教育;二是建立高等教育體製的新驅動,即:政府給大學的資源配置額度將以學生數量為基準;三是即將建立一個新的全國性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機構。這第三項改革措施直接關係到澳大利亞大學質量保障署,即AUQA的未來發展。鑒於改革措施於2010年開始實施,未來的AUQA將以何種形式存在和發展,將具體承擔哪些工作,實現何種功能,十分令人期待。
三、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機構改革的背景
布萊德利的報告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期,澳大利亞為高等教育建立的質量保障框架在當時是屬於世界先進的模式之列,這個框架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貢獻。但是,時至今日,隨著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的啟動,對高等教育質量的保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質量保障體係必須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結果,並能夠提供一個普適的高等教育標準。”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2008:116,www。Deewr。gov。au/he_review_Finalreport。
此外,“社會需要一個更加有力的認證與質量保障機構以確保學生能夠真正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而用人單位能夠對大學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的工作能力持有信心。加強高等教育機構的規範、認證與質量保障係統,也有助於鞏固澳大利亞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的地位”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2008:137,www。Deewr。gov。au/he_review_Finalreport。。
此外,由於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將涉及向那些招生充足的院校投入大筆的辦學經費,社會大眾有權利知道這些大筆投入的經費是否能夠獲得真正的價值,大學是否真正地做到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中“以需求為驅動的撥款機製”的實行,一方麵,涉及大學將接受大量的社會投資,另一方麵,大學的招生機製有所開放,大學在決定自己的招生人數方麵有一定的靈活性。而這些都需要一個國家嚴格有效的監控機製來對大學實施監督。
具體來說,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改革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一)現行質量保障框架比較複雜
對於澳大利亞當前的質量保障框架,有專家認為其結構比較複雜、有些零散,而且效率不夠高。具體有以下幾點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2008:115,www。Deewr。gov。au/he_review_Finalreport。:
1.質量保障框架過於注重輸入和過程,而對於教育結果和標準的關注不足;
2.對於高等教育機構、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為在澳大利亞學習的海外學生實施保護的機構以及批準學生獲得貸款資助的機構實施規範管理是不同的,甚至是有所重疊的質量保障框架結構;
3.由於不同的政府部門負責不同的質量框架的執行,對於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責任就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領地政府來共同分擔(而不是集中在某一個部門,因此責任不明)。對於跨校或跨地區的各教育機構之間及其提供的課程的認可事宜,效率較低且效果也不夠理想;
4.在高等教育界內,框架的運用也不均衡,並不是所有的教育機構都得到定期認證;
5.有關支持學生選就讀學校及選修課程的可靠信息還比較有限。
(二)在大學的認證方麵,現行的政策也有需要改革的地方
根據澳大利亞相關法律的規定,現有的大學屬於自行認證教育機構,可自行認證課程,頒發學位。其餘有三所特殊的學院也和大學一樣,自成立之後,就不需要再接受任何認證,其新設課程也由校內組織專家自行認證。而對於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種教育機構所開設的新課程則必須由大學有資質的人員進行認證。在由AUQA進行的外部質量保障審核活動中,這些大學隻需要在自己的材料裏提供有關本校課程符合作為大學所應該執行的現行標準的說明則可。但是專家們認為“這種做法不再可行了”(Review121)。原因有三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2008:121,www。Deewr。gov。au/he_review_Finalreport。:
1.高等教育中一個層次的所有院校(指大學)都不用定期向社會說明自己是否能夠滿足運行的要求,這種情形是不合適的,也違背競爭的精神;
2.為了確保現有的大學能夠滿足當今更高的標準,需要實施一個更加嚴格、更加獨立的認證程序,而現行的AUQA檢查模式在這一方麵還不夠嚴格,因此達不到這個目的;
3.即使AUQA在審核過程中發現了某個學校有不達標準的行為,它也無法采取行動(因為沒有這方麵的法律授權)。
(三)質量認證與質量審核之間需要互動
建立新的質量保障機構是期望實現質量認證與質量審核之間的一個互動,以周期較短的質量審核來對質量認證進行補充,效果會更好。這可以使得院校的質量審核更加細致,更加關注院校的教學標準的製定、監控與保持。而且,審核還可以根據新的基於結果與標準的要求檢查學校的管理與動作。
具體操作建議有以下兩點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2008:138,www。Deewr。gov。au/he_review_Finalreport。:
1.對大學進行認證的周期應根據不同大學的情況定在10年,認證的範圍與力度視不同學校而定;
2.審核則應該在兩次認證活動之間進行。比如,一所大學可能是在第一及第十一年接受認證,那麽就會在第六及第十六年接受審核。
審核的結果將繼續公布於眾,認證的結果也會公開。重要的是,國家規範管理機構應該在盡可能的範圍內根據認證結果進行決策,同時確保這些決策的可信度與活力。同時還需要有相應的機製來跟蹤院校在認證或者審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處理在認證與審核之間的空當中出現的問題。該機構需要有明確的權力對認證附加條件並在審核發現問題之後要求院校采取後續改善行動。審核被納入規範機構的功能當中,但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分離,以確保它自身突出的重心與作用。
專家們認為對大學以外的其他教育機構將一如既往地實行五年一輪的認證。他們的課程也還是五年認證一次,除非學校被批準實行自行認證。但是,學院與課程的認證過程需要進行改革,以適應學校新的基於結果與標準的質量模式的管理。
四、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改革方向
隨著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改革的啟動,國家的巨額資金將投入到高等教育領域以滿足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的需求。為此需要有一個更加完善的質量保證模式、認證模式和新的相關質量規定以確保公眾的利益。正如澳大利亞教育部部長所說:“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納稅人不僅僅需要看到他們的錢被用得有價值,還要看到國家的利益是否因此而受到了很好的保護。因此,政府決定將要建立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管理與質量機構。管理工作者將對提供高等教育的機構進行認證、實施標準與績效的審核、保護並在質量方麵保障跨國教育、統一當前的對高等教育的管理要求、減少重複性檢查並做到全國統一。”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2008:119,www。Deewr。gov。au/he_review_Finalreport。
那麽,究竟未來的澳大利亞質量保障機構將會具有哪些功能與職責?鑒於澳大利亞政府提出的改革目標是建立在“布萊德利報告”的建議基礎之上,關於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的改革,“布萊德利報告”中提出了六點建議。這六點建議可以大概勾畫出未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的具體功能與職責。具體建議內容Review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Final Report 2008:120,www。Deewr。gov。au/he_review_Finalreport。有:
(一)建議澳大利亞政府采納一個具有以下特點的、集高等教育質量認證、質量保障與質量規範這三大功能為一體的質量框架:
1.對能夠提供符合以下核心要求的課程的院校進行認證
(1)具有能夠對教學結果進行不斷更新並保持標準一致的描述性標準和一個結構合理紮實的質量框架;
(2)能夠激勵大學在其教學領域從事科研活動,以便大學為知識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培養出更多能夠體現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這一特殊價值的畢業生;
(3)有一套新的質量保障辦法,該辦法中包括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學生學習質量實施保障的透明過程的標準及標準使用方法的製定。
2.一個獨立的國家級規範機構,負責對所有的高中後的教育機構進行規範
在高等教育界,它將進行以下工作:
(1)對新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認證,其中包括大學;
(2)根據風險評估情況,約以10年為一個周期,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定期重複認證;
(3)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進行質量審核,重點關注院校的教學標準以及該標準的製定、監控與執行的情況。這其中也包括對院校為確保高等教育質量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采取的達標措施的情況的審核。
(4)對院校進行注冊與審核,以便從法律角度保護在澳大利亞學習的海外學生並對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質量實施保障;
(5)在被谘詢的情況下或主動地向澳大利亞政府就高等教育方麵問題提供意見和建議;
(6)對不享受澳大利亞政府資助的全額學費學習的課程的價格製定情況實施監察。
(二)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在與各州及領地協商之後,在2010年之前建立一個國家規範機構
該機構負責以下工作:
1.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實施認證與重複認證,對院校將要提供的沒有得到授權的課程實施認證;
2.對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定期質量審核;
3.就高等教育質量、效果及效率方麵的問題提供谘詢;
4.對為海外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的院校進行注冊與審核。
(三)建議澳大利亞政府經與各州及領地政府協商之後,修改現行的高等教育質量認證與審核的過程,並令其得以進行以下工作
1.由一個國家規範機構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實施10年一輪的定期認證,該機構有權製定認證條件並可以要求院校實施後續整改措施或在必要的時候取消院校要求認證的權利;
2.進行周期較短的質量審核,重點關注教學標準及標準的製定過程、標準的監控程序及實施情況,可以要求被審核院校實施整改行動,審核結果要向社會公開。
(四)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在與各州及領地協商之後,本著大學的認證與再認證即是加強大學的教學與科研這兩大塊工作之間的聯係的這一原則,製定一個更加嚴格的大學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認證標準
大學尤其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辦學開始的時候,至少在三個寬泛的學科領域,提供高等教育資質(可授予學士學位及以上層次的)的教育,其中也包括高等研究性學曆教育並在之後不斷擴大合格的教學領域;
2.在辦學開始的時候至少在三個寬泛的領域進行科研並在之後逐漸擴大研究領域並在該學科領域提供課程碩士學位教育;
3.在所有較為狹窄的專業領域內從事足夠的科研,並在此領域提供高級研究性學位教育。
(五)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出資聘請或資助專家研究製定一套新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辦法,將其作為第十九條建議中提出的新框架的一部分
該辦法應包括:一套評估和比較教學效果的指標與工具;一套正規表述的各學科教學標準以及使用該標準的程序。
(六)建議澳大利亞政府經與各州及領地政府協商,對《澳大利亞質量框架》進行檢查與修正以明確和改善其框架結構及質量描述標準,進行修改的責任應該歸屬於國家規範機構
澳大利亞政府正是在采納了“布萊德利報告”中的建議後提出了關於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的改革構想。因此,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新的澳大利亞質量保障機構即將麵世。新的質量保障機構將被賦予更大的責任,要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審核及規範這三大保障功能於一身,與AUQA相比,該質量保障組織在功能上會更強,在規模上會更大,在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中的分量也會更重,無論是對其國內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的豐富與加強還是對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的發展都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
目前,原來由澳大利亞大學質量保障署(AUQA)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大學質量論壇於2010年在稱呼上已經有了微妙的改變。2009年的“AUQF 2009”(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Forum 2009,即,2009澳大利亞大學質量論壇)“已經成為”AQF 2010“Australian Quality Forum 2010:Higher Education,即,2010年澳大利亞質量論壇:高等教育)。由此可見,AUQA的改變應該是正在發生或是已經發生。2010年論壇的主題已經確定為”在不確定時期的質量(Quality in Uncertain Time),主題反映的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界的一種普遍的心態,也是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未來發展景象的一種期盼。
§§第八章 AUQA質量審核模式特征及可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