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構建的背景

  一、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的發展

  澳大利亞學者伊恩艾倫(Ian Allen)認為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質量認證與保障活動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Ian Allen,National System for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National Seminar on Future Arrangements,DETYA,2000:12.:

  第一個階段大概持續了100年。早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由殖民地和州政府成立了幾所大學,如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阿德萊德大學、塔斯馬尼亞大學、昆士蘭大學和西澳大學。這些大學都有自己的教授委員會,在其領導下可以自己認證本校所開設的課程。與此同時,一些職業學院和專業學院得以成立。這時的大學和學院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也有少量的私人資助。

  第二個階段是在20世紀60年代,又有幾個大學成立了,此時無論是大學還是職業學院,錄取的學生數也都有所增加,政府對學校的資助也相應增加。

  第三個階段以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於1973年同意轉換撥款的責任為標誌。這個階段,一個與大學不同的教育係統被認可為“同等但不同”的高級教育學院(CAE),這也正是當時的高等教育雙軌製的一個重要特點。在這個階段,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也得以大量建立。雖然此時的高等教育撥款機製有所改變,管理的責任還是歸州及領地政府,但聯邦政府卻通過下達經費的手段越來越多地介入高等教育的管理之中。

  高級教育學院獲得政府撥款,但並沒有被要求從事科研活動,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其開設的專業隻需得到州政府的合作機構批準認可。20世紀70至80年代以來,高級教育學院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以至於可以授予學士學位甚至碩士學位了。一段時間後,高級教育學院就獲得授權可自行認證專業。

  第四個階段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此時高等教育進行重組,大學與高級學院合並或大學與大學合並。一些“非大學”教育機構如果在科研、教職員工素質及其他幾個方麵符合大學的標準要求,就可以得到州政府的批準與大學合並。大學合並是由州政府根據聯邦政府協議書中所規定的政策而實施的。新成立的大學獲得了和老的大學一樣的大學自治與自行認證的權利。

  二、澳大利亞現代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改革的背景

  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就已經在高等教育內部推動自我評估改革風氣的形成,鼓勵大學實施內部績效監控。在80年代期間,政府關注的重心由原來的大學內部績效監控轉到對高等教育的效率與效果方麵,並越來越加強了對大學的公共問責製度。自8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又加強了對高等教育全係統的調查研究,出資對大學的幾個主要學科進行檢查,以便製定一個統一的基本教學標準,從而達到改善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最終目的。雖然這些檢查活動確實起到了突出質量保障在高等院校內部及整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作用,但對於檢查中提出的建議與意見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采納與整改,卻缺乏一個製度層麵的質量保證機製。

  20世紀80年代末,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界進行大規模結構重組,至90年代初,高等教育院校入學人數也急劇增長。鑒於此,聯邦政府需要關注如何向澳大利亞社會公眾保證全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具有較高的標準,而且還要讓這個較高的質量標準得到保持和不斷提高。

  1991年,針對以學科檢查為主要內容的質量保證方法的弱點,聯邦政府在其題為《高等教育:20世紀90年代質量和多元化》的政策宣言中宣布了一套促進高等教育教學與科研質量的綜合性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向那些能夠按照其使命和目標要求展示其高水平的質量保證業績的大學提供正常的學校運行資金及一些專項資金。

  1992年11月,澳大利亞政府設立了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作用就是為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有關質量保證問題方麵的建議、對院校的質量保障措施與過程進行獨立審核以及向政府提供有關年度質量資金分配方案方麵的建議(自1994年以來,政府一直向高等院校提供年度質量專項資金)。

  1993至1995年間,在質量保證計劃的資助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委員會實施了三輪獨立的院校全麵審計。在此計劃影響下,各高校都自願進行了內部評審,從而大大提高了高校內部質量保證重要性的意識,而且由於內部評審對大學內部質量保障過程的差異作出了判斷,對質量保障的結果也進行了測量,從而引發了高校製度體係上的重大變革。事實上,審核項目起到了一個變革機製的作用。與學科教學檢查的那種“對當前的教學活動匆匆瀏覽一遍”的方式不同的是,教學審核這種全麵的方法,具有一種很大的優勢,它能夠讓大學的大部分員工都參加到關於質量問題的自我反省與分析活動中,從而提高質量審核活動的價值及員工未來的質量責任感。

  1998年初,澳大利亞政府經過廣泛協商後,把質量改進所取得的成果納入它對高校的年度撥款條件與要求之中。自1998年起,政府的教育、就業、培訓和青年事務部(DEETYA)要求大學每年遞交質量保證與改進計劃,並且將其向社會公開發布。這些計劃必須反映各個大學在教學、科研、管理及社區服務等關鍵領域的質量改進和提高的目標與策略,而且政府還十分關注結果。

  1999年4月,聯邦、州和地區教育部,召開教育、就業、培訓和青年事務部(DEETYA)委員會會議,提出了一個共同的有關高等教育認證標準與過程方法的問題,並將此問題提交到州、地區和聯邦教育部的高等教育裁判委員會。委員會充分考慮了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澳大利亞高等教育領域的質量保障的發展情況以及國際上這方麵的發展情況。委員會認可目前質量保證措施的力度,認可所有州和地區之間采用統一認證程序的需要以及獨立地評估其認證程序的需要,也認可大學所采用的內部質量管理程序。委員會於2000年4月向部長提出建議,建議部長簽發國家高等教育審批程序草案並批準建立澳大利亞大學質量保障總署。這兩項建議都得到了采納,而且審批程序和大學質量保障署也都被納入澳大利亞質量保證體製。Malcolm Skilbeck,Helen Connell。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A national Seminar on Future Arrangement,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0,http://www。dest。gov。au/archive/highered/eippbs。pdf。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