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相關文獻綜述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是近年來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都與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成功實現密切相關,高等教育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國家經濟建設人才的質量,也關係到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水平,因此對於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研究不容忽視。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界學者在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保障模式及保障方法研究的過程中,密切關注國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的發展動態與趨勢,特別注意研究國外先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理念、模式與實踐方法,尤其是對英美發達國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雖然,近20年來相對於對英國、美國與德國的高等教育研究而言,國內學者對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研究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麵均無法相提並論,但是,由於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在教育國際化方麵取得了世人矚目的顯著成就,使得對其感興趣的學者也逐漸增多,出現了不少有關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具體文獻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發展的研究

  通過文獻檢索發現,中國學者研究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發展的專著與論文並不算很多。最早的應是王斌華的《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王斌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J\]。外國教育資料,1993(1)(2),兩篇長篇文章介紹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起源到當今的發展曆程,勾畫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簡單而不平凡的曆史,為國內學者提供了了解和研究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詳細資料。

  近年來,王珺、耿豔峰在《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優勢及啟示》王珺,耿豔峰,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優勢及啟示\[J\]。石油教育,2007(1):75-77.一文中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在政府政策導向、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方法、教學和質量評價體係等方麵的優勢作了一個分析。該文認為政府扶持高等教育的政策導向及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大發展的特殊的國情是其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提;尊重學生個性、開發受教育者潛能的教育理念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靈魂;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手段;簡單實用的職業技術教育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補充。

  田莉在《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發展趨勢》田莉,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發展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05(12):48-51.一文中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發展必須以促進國家發展和進步為前提”的改革理念及改革所應遵循的“具有可持續性、優質、公平、多樣化”的原則作了闡述,介紹了澳大利亞政府有關致力於增加大學投入、放寬政策、為大學創收的發展政策,以及追加投入、促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教育公平等方麵的政策。文中還提到澳大利亞大學校長委員會2020年高等教育遠景規劃目標,即:根據入學學生情況提供政府撥款;提高大學教學質量;支持社會弱勢群體的學生;對大學的研究項目和基礎設施進行長遠的投資;允許大學向學生收費獲得額外收入;積極參與國際教育市場;以多樣化的撥款方式支持大學參與當地社區建設;發展國家級優先研究領域。

  王成雲與閻紅梅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改革的態勢也作了分析:“近些年來,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正在經曆著劇烈的變革。從20世紀80年代工黨教育部部長約翰達金森改革高等教育體製以來,前任教育部部長納爾森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很大,影響非常深遠。在其執政四年期間,不斷出台改革措施,在教育體製、財政撥款、辦學效率和教育平等方麵進行改革,重新整合教育資源,使其效益最大化,使高等教育適應國際和國內不斷變化的政治經濟形勢,為澳大利亞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改革已經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改革仍將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隻有不斷地深化改革,才能提升其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改革的主旨是促進高等教育逐步適應教育市場,政府對高校逐漸放權,在收費和招生名額方麵放鬆管理,營造競爭和自由選擇的環境,使高校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重新定位,發揮優勢,辦出特色,使高等教育出現多樣化的局麵,使澳大利亞更多的大學進入世界一流的行列。具體改革措施有:政府將進一步放寬建設大學的準入製度,允許符合條件的私人機構和海外機構在澳大利亞開辦大學和相應的教育機構,使高等教育的競爭更加激烈;政府在放權的同時,在許多方麵又出現加強行政幹預、中央集權的現象,如強行推行標準化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標準,有條件地給予大學科研基金,賦予教育部部長任意否決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資助項目的權利;實施新的勞資關係改革,對學校內部管理優秀者給予逐步增加經費的支持等;政府進一步實施高校的收費改革,在繼續推行高等教育貸款製度的同時,允許大學根據各自情況自主決定學費改革,最高上浮可到25%;在其他方麵也進行嚐試性改革,比如資源整合,大學合並或大學與科研機構合並,由商界高管任著名大學校長等。”王成雲,閻紅梅,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發展趨勢\[J\]。高教探索,2006(3):71-73.

  田淩輝在《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分析的視角》一文中,對澳大利亞近年來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麵所采取的戰略進行了分析。該文指出:“作為一個獨特的國家係統的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為使高等教育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更好地承擔起支撐國家未來發展的作用,聯邦政府從戰略高度確立了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目標,並通過一係列持續的改革推進高等教育和受其驅動的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其戰略途徑有:1)經費來源的多樣化和獲得方式的競爭性。2)放鬆管製。3)建立問責和報告製度。4)提升學習與教學的質量。5)加強科研創新能力。6)建立質量保障體係。7)構建高等教育信息管理係統。此外,還指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特點有四個方麵,即:整體規劃、強調創新、市場化和國際化。”田淩輝,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分析的視角\[J\]。複旦教育論壇,2008(6):48-51.

  二、關於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於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及運作的模式進行關注與研究,也隻是近十年內的事情。2002年,上海市教育評估院院長金同康、顧誌躍金同康,顧誌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及其啟示\[J\]。雲南高教研究,2002(20):74-79.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就進行過關注,對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如何進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大學如何進行自我教育質量保證,以及有關評估機構如何參與全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問題進行過實地考察研究,並在他們的《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及其啟示》一文中,首次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中的五大部分,即:澳大利亞學曆資格評定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大學、州政府、聯邦政府、澳大利亞大學質量管理機構(AUQA),進行了簡單介紹,對其大概運作情況進行了分析,並對中國未來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的構建提出了具體的建議。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對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將其模式作了詳細的介紹,並結合了中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進行了思考,較早提出了建立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構想。此後,上海市教育評估院的其他專家與學者發表了不少涉及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尤其是跨境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製與方法的文章,如張明選的《跨境教育發展中的學生利益保護》張明選,跨境教育中的學生利益保護\[J\]。教育發展研究,2004(8A),方樂的《跨境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質量保障》方樂,跨境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質量保障\[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5(4),與郭朝紅的《國際視野中的跨境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郭朝紅,國際視野中的跨境高等教育質量監控\[J\]。高等教育發展研究,2005(12A),等,該評估院是國內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研究最多的機構,也是與AUQA具有較為密切的合作關係的國內機構之一。

  李兵也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製進行了綜述。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發展史作了簡單的描述:“從20世紀70年代末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已經在高等教育部門內改善了自我評估的環境,鼓勵澳大利亞大學監控自身的績效。從80年代中期開始更重視係統的全麵研究。為了確定標準和促進效率與效益,教育部門給予必修學科評定資助。盡管這些評定足以突出校內質量保證的重要性,卻沒有製定各個層麵的質量保證機製。澳大利亞高等教育部門於20世紀80年代末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改組,至90年代初,高等教育便快速發展。在此種情況下,聯邦政府注重向澳大利亞社會承諾高等教育質量有相當高的標準,並給予維護和提高。在1991年,《高等教育:20世紀90年代質量和多元化》的政策宣言宣布了一項促進高等教育教學和科研質量的綜合性措施,即:對於那些能夠在他們的使命和目標中顯示高水平質量保障的院校不僅提供普通流動資金,還供給專門基金。政府在1992年11月設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委員會,對質量保證問題提供建議,執行製度性質量保證政策和程序的獨立審核,並且向政府推舉頒授年度相關質量資金。1993-1995年間,在質量保證計劃的資助下,進行了三輪全麵的院校審核。在此計劃下,高校提高了內部質量保證重要性的意識,並引發製度體係的大變革。1998年初,在廣泛協商後,政府把質量改進問題納入其年度院校財政討論。從1998年起,大學質量保證和改進計劃已成為必須完成的工作,並且由教育、培訓和青年事務部每年對外頒布。在教學、科研和社區服務以及它們注重成果的關鍵領域,這些計劃蘊涵維護和促進保障的目標和策略。1999年4月,聯邦、州和地區教育部,召開教育、就業、培訓和青年事務部委員會會議,提出了高等教育鑒定標準常規途徑問題以及州、地區和聯邦教育部的高等教育裁判委員會的程序問題。委員會認可目前質量保證措施的力度、認可所有州和地區之間的共同鑒定程序的需要和獨立地評估其鑒定程序的需要,也認可大學所采用的內部質量管理程序。委員會於2000年4月向部長提出建議,部長簽發了國家高等教育審批程序草案並批準建立澳大利亞大學質量保障總署。”李兵,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製綜述\[J\]。高教探索,2003(4):60-62.

  此外,李兵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框架的各個組成部分也作了介紹,其中包括澳大利亞學曆資格評定框架署、大學的質量保證責任、州或地區政府對高等教育質量的保障措施、聯邦政府對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措施及澳大利亞大學質量保障總署的情況。該研究對於澳大利亞當時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各個部分的功能都有所介紹。李兵,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製綜述\[J\]。高教探索,2003(4):60-62.

  侯威、許明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製進行了概述。對澳大利亞大學質量保障署成立以前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製進行了介紹,分析了原有保障機製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的動因,論述了新的質量保障機製及其運作模式。文中以格林尼治大學的質量保障檢查為例,說明質量保障檢查的具體實施標準,描述了質量保障檢查的重點方麵及關鍵步驟,總結了新的質量保障機製的五大特點侯威,許明,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製概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2(3):22-25.,即:(1)質量保障機製內外結合,質量保障機構由分散走向了統一。(2)質量保障機製試圖與本國國情相適應。(3)注重質量保障的標準性與保持大學的特色相融合。(4)質量保障檢查由重視投入和過程到重視結果。(5)質量保障檢查從性質上來講是一種自願活動。該研究可以說是對21世紀初期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製及保障方法的一個較為詳細的介紹。

  吳雪萍、劉輝吳雪萍,劉輝,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策略探究,比較教育研究,2004(9):71-75.認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是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為了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國際化的挑戰,澳大利亞在教學質量保障方麵製定了一係列策略,具體歸納起來有:評估策略、優化策略、重釋策略、角色分承策略、信息化策略和國際化策略。這些策略的實施對於提高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關於澳大利亞政府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中的作用,秦方順秦方順,澳洲政府在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係中的作用\[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6):210-212.認為: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保持了質量的穩步提升,這與政府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中的主導作用是分不開的。首先,聯邦政府和高校一起於2004年設立了一個評估框架(The Institution Assessment Framework,IAF),主要目的是用以保證各高等教育機構在辦學資金方麵有可靠的來源,同時又保證投資者的效益,保證高校履行法律賦予的各項義務,保證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高品質的。該框架包括院校組織保障、高等教育成就、教育質量與履行承諾情況這四個方麵的評估,政府根據學校內部與外部的、定性與定量的數據,作出全麵的評估。評估結果成為政府資助高校的參考依據。第二,政府重視收集與高校辦學質量相關的信息並向社會公布。設立專門機構,如設立“畢業生就業委員會”,開展“本科生專業經曆問卷調查”項目、“研究生學習經曆問卷調查”項目,以及“畢業生技能評估”項目等。第三,重視依法保障高等教育的質量。在高等教育方麵,建立了相對完備的法律體係,其中包括《大學冠名製定綱要》《1988高等教育基金管理法案》《2000海外學生教育服務法案》《2003高等教育資助法》,通過立法,保證“大學”稱號的正確使用,也通過立法保障在澳大利亞學習的海外學生的各項權益。第四,通過設立各種獎勵基金,鼓勵和引導高校教師重視教學工作,強調教學活動在保障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方麵的重要性和突出作用。建立全國性機構“克裏克高等教育教學研究會”,以促進和提升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教學水平為宗旨,對教學改革項目進行管理,對教學管理經驗進行推廣。

  關於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特點,陳玉華、杜根長認為:“在政府權力不斷膨脹的今天,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在權力製衡思想指導下一直在努力避免一方獨大的局麵,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大學為樞紐的質量保障體係。在這一體係中,大學是一切工作的對象,州政府、聯邦政府、學術團體和行會都提出了自己的質量要求,而大學在和這些機構博弈的時候也積極地傳送自己的信息,從而實現對各方力量的牽製。”陳玉華,杜根長,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簡述\[M\],教育研究,2007(11):27.

  三、關於各國質量保障機構與模式的研究

  由於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規模相對於美、英等國家來說,規模不夠大,質量保障運動的曆史也不算長,對其進行專門研究的文獻或專著還不多見。但對於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的研究和介紹的著作卻比較多,如:陳玉琨等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概論》一書的“績效指標在各國的實踐和發展”這一節中,對英國、芬蘭、荷蘭及德國的質量保障情況都作了簡要的介紹;田恩舜在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研究》中,對英國、法國、荷蘭和美國的模式也進行了比較研究。由張彥通等編著的《歐洲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張彥通,歐洲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9.一書,對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進行了概述,介紹了英國高等學校的綜合評估與學科評估、德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意大利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法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荷蘭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俄羅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和丹麥等北歐四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由雷慶等編著的《北美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雷慶,北美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9.對北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其中包括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政策與法規,美國高等院校的認證標準和程序,美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美國高等教育的認證,美國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和加拿大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

  由鄭曉齊主編的《亞太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鄭曉齊,亞太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7.9.以日本等國為重點,對亞太地區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本書是目前所見到的有關澳大利亞質量保障體係介紹內容最多的著作,但相對於用100頁的篇幅來介紹日本的高等教育評估概況及日本工程教育認證體係和用35頁篇幅介紹馬來西亞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而言,僅用13頁的篇幅來介紹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體係,就內容而言還是比較少。

  四、對現有文獻的評價

  雖然近年來中國有一些學者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發展態勢比較關注,也有許多學者,尤其是那些曾經有機會親自考察澳大利亞高等院校,觀察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的學者,對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情況作過一些研究並發表了不少介紹性文章。總體來說,從目前的文獻來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宏觀研究多,微觀研究偏少;一般性描述多,專門化研究偏少

  目前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進行宏觀描述的文獻比較多,而且內容呈重複狀態,著重點在於對澳大利亞大學、聯邦政府、州政府、質量保障框架與AUQA的總體結構介紹,而對其保障程序、保障方法及保障的影響與效果方麵的研究甚少;對澳大利亞質量保障體係的五大模塊中的每一個模塊的機製與運作的一般性介紹較多,但缺乏對單項模塊機構的質量保障功能、運作步驟及效果進行的專門化研究。尤其是對AUQA獨特的質量審核模式的機製與方法進行深入的探究與分析的研究較少,將質量審核模式與我國現行的質量評估模式進行針對性的比較研究更是缺乏。

  (二)現狀研究居多,曆史研究偏少;靜態研究居多,動態研究偏少

  迄今為止,對澳大利亞當前存在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結構現狀介紹性研究多,而對體係當中單個部分的發展背景與發展趨勢深入探究的少;對政府控製的大學質量保障工具類別有所介紹,但對其具體執行的方法與操作效果缺乏研究;對AUQA這一質量保障機構建立的動因缺乏研究,對其出台背景、具體運作方式與執行要求方麵的研究較少;對AUQA成立的背景、組織形式、運行機製有簡單的介紹,但對AUQA審核方法的完善過程與效果及其不斷變革的組織形式與功能進行研究的不多,對AUQA質量審核模式的基本特征與特色進行係統性總結與歸納,尤其是對其未來組織結構與功能的變革和發展趨勢進行研究的就更少。因此對AUQA的質量審核模式進行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