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世事紛亂中的聰慧少年

  鄧禹(2-58年),字仲華,生於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荊州南陽郡新野縣(今屬河南)人。王莽元鳳二年(15年),年方13歲的鄧禹在熟讀詩書,頗通經義之後,為了求學深造,不遠千裏來到了京都長安。在長安遊學的數年間,他結識了比他年長8歲的同鄉學友劉秀,就是後來的漢光武帝。後來他竟成為光武帝建立帝業中最親信最得力的功臣,被稱為“元功之首”。

  鄧禹是東漢初年的軍事家,幫助劉秀光武中興的雲台二十八將之首。關於鄧禹的生平,曆史典籍上記載的非常簡略,但在民間,關於鄧禹結識劉秀的傳說卻有很多。其中一則是這樣說的:

  鄧禹小時候因父親病故,家無田地,便隨母親逃荒要飯,四處流浪,最後定居在南陽城北十裏地的鄧天窪村。鄧禹年少有誌,家中雖然貧寒,他卻從不忘讀書習武,待長大成人後,已是文韜武略集於一身了。然而,他依舊時運不濟,去給地主扛長工,地主說他不是做莊稼的料,就把他辭了。接著,他去給一家生意人當保鏢,生意人說他不聽話,又把他攆了。此後,他又到衙門裏去當師爺,誰知縣令又嫌他心懷異誌,難以駕馭,就毫不客氣地又把他開銷了。鄧禹沒想到自己如此倒黴,回到家後氣得倒頭便睡,不想,一進入夢鄉便遇見了一位白胡子老頭。那老頭告訴他,要想時來運轉,速到駝峰島去。那裏有一塊巨石,隻要繞著巨石左轉三圈兒,就會時來運轉,右轉三圈兒,日後必有大富大貴。夢醒後,鄧禹仔細品味白胡子老頭之言,總覺得有點玄虛,有點好笑,令人難以置信,因此也就沒有在意。

  有一日,鄧禹在地裏割穀子,母親前來送飯。鄧禹遠遠看見,正要迎上前去,誰知突然狂風大作。就在這時,伴隨著一陣虎嘯之聲,但見從密林中竄出一隻斑斕猛虎,張著血盆大口,竟噙上老太太飛奔而去了。鄧禹是位孝子,見母親被猛虎銜去,心中急得心焦火燎,立即飛步疾追。他逢溝跳溝,遇崖跳崖,始終尾隨著猛虎緊追不舍。誰知事情也怪,當他攀懸崖,登絕壁,穿荊棘,鑽密林,氣喘噓噓一口氣追到紫山正北的駝峰島,來到一塊巨石之前時,那隻猛虎卻倏然不見了,而其母則端坐於石下竟安然無恙。鄧禹正驚愕地暗自稱奇,其母卻提醒他道:“孩子,猛虎把我噙到這個地方,競沒有害我之意,想必其中必有緣故。前幾天你曾說,有個白胡子老頭給你托過一夢,莫不是白胡子老頭與猛虎有關?這塊巨石莫不就是白胡子老頭所說的轉運石?你不妨就照他所說,繞著石頭左轉三圈兒右轉三圈兒。反正咱正走著背運,說不定這一轉就把運氣轉過來了。”

  鄧禹一想:也對。猛虎將我引到此處,想來必有用意。既然來到了這塊巨石麵前,轉它幾圈兒又有何妨。於是他便遵從母命,依白胡子老頭所言,繞著石頭向左轉了三圈兒,爾後又向右轉了三圈兒。待他轉完最後一圈兒時,忽聽轟隆一聲巨響,那巨石居然裂出一道縫隙,縫隙中現出一本書來。鄧禹忙將那書取出,原來是一本天書。那天書內既有提兵調將之法,又有布陣列戰之術,既有運籌取勝妙計,又有治國安邦策略,更有天演地算,周易八卦,天文地理,奇門遁甲。鄧禹翻到最後一頁,忽然掉下一幅錦帛,但見上書:

  王莽篡漢失人心,

  光武中興靠新君。

  來日劉秀去訪將,

  一飛衝天作皇親。

  鄧禹看罷,方知是神人在點化於他。劉秀這個人,他已久聞大名。村裏人紛紛傳說,龍王溝深潭中出現一窩青蛇,內中有一真龍,將要繼承大統。王莽聽說後派人前去斬殺,競僥幸脫逃了一條,那條大難不死的小蛇便是真龍劉秀。劉秀逃到紫山正南百裏的白水村,在一劉姓人家脫生不久,就真的造反了。王莽當然不肯放過這個心腹大患,便親自帶兵又將劉秀攆到了紫山和龍王溝一帶。既然神人已經點化,這劉秀日後必能龍飛九重。鄧禹想罷,便決定回家等候劉秀的到來,誰知臨走時,他又將那巨石看了一眼,未承想那裂開的巨石卻早已合成了一體。於是,母子二人連忙又伏身跪地,向著那塊神奇的轉運石又磕了三個響頭。

  說來也巧,那鄧禹回到家剛剛坐定,就見一位白盔白甲的將軍,牽著一匹白馬從遠處向院中走來了。鄧禹一看便知來者是何人,但又怕劉秀心不誠,便故意在房中躲起來,先讓母親對劉秀進行試探。於是,鄧母便迎上去問道:“這位將軍,請問你找誰?”

  “我找鄧禹先生。”那人向老太太深深施了一禮:“敢問老人家,莫非就是鄧禹之母”?

  鄧母不冷不熱地說:“不錯,我正是鄧禹的母親,請問你是何人?”

  “本人就是劉秀。”那人嗬嗬一笑,反問:“難道鄧禹先生不願見一見我這個敗軍之將嗎?”

  鄧母說:“他上山打柴去了,你願意等他,就等一會兒;不願等他,改日再來好了。”

  劉秀忙道:“等,我一定要等他回來。”

  鄧母也不客氣,便拿來一把斧頭扔在劉秀麵前說:“如其幹等,還不如替我幹點活吧!”

  劉秀笑了笑:“行,行,隻要能等上鄧禹先生,你讓我幹什麽都行。說吧,老人家,幹什麽?”

  老太太用手一指:“那是鄧禹剛從山上挖回的大樹根,你幫我劈開劈碎,當柴燒。”

  劉秀二話沒說,拿起斧頭便開始劈柴。他揮汗如雨,劈呀,劈呀,一口氣幹了兩個時辰,劈碎了三個榆木大樹根,但依然未見鄧禹歸來,於是便問:“老奶奶,鄧兄是不是在故意躲我?”

  鄧母淡淡一笑,端了一碗白開水送給了劉秀:“小將軍是皇親貴胄,鄧禹是個平民百姓,你找他何幹?”

  劉秀擦了擦汗邊喝開水邊說:“王莽篡漢,百姓怨聲載道,我想請鄧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匡正河山,成就大業。鄧先生能文能武,才德超群,本應早成大器。怎奈他沒於荒野,無人賞識才落得虎落平陽,報國無門。劉秀今日親自登門拜請,深信鄧先生定能助我共圖大業。”

  這時,躲在房中的鄧禹被劉秀的真誠和真情所深深感動。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遇到了如此了解和器重自己的明君,此時不跟更待何時!鄧禹想到這裏,連忙喊了一聲:“有勞厚愛,鄧禹失禮了!”便急忙走出房子就要下拜,卻被劉秀攔住了。

  “鄧先生,不瞞你說,幸虧神人點化,我才專程而來的。”二人入房內坐定之後,劉秀這才講起了前來尋訪鄧禹的緣由。

  原來,他昨晚為躲避王莽追兵,在紫山懸崖上一塊平展的青石上睡了一夜,也做了一夢。夢中同樣有位白胡子老頭告訴他山下駝峰島有塊轉運石,你隻要左右各轉三圈後,就能很快擺脫厄運,從此便可鵬程萬裏,大展宏圖。劉秀等到天明,下山在駝峰島上找到那塊巨石,左右各轉了三圈後,竟從那石中也取到了一塊錦帛,上寫:“如欲得江山,先得二十八員將,”爾後,便是一串長長的名單,而那各單之首,便是鄧禹。劉秀講罷,便站起身來衝著鄧禹拱了拱手:“先生如若不棄,肯隨我榮辱與共,我願和你結拜為生死兄弟。”於是二人便當庭跪下,立即結為金蘭之好。從此,兩位倒黴的難兄難弟,攜手同心,率領百萬將士奮力拚殺,終於時來運轉,成就了東漢大業。劉秀登上龍位後,鄧禹不僅成了皇弟,而且還被封了個“高密侯”。

  當然,上麵的這則傳說隻是民間故事而已。鄧禹其實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他自幼聰慧,喜好讀書,智識過人,性格穩健寬厚,被家人看成全家未來的希望。其父常教他寫寫算算,識別商品的好壞,希望他將來能光大家業,後來見他沉於書本,恢然大度,誌趣高遠,無意經商,乃改變主意,將他送入京師長安求學,以便日後有機會步入仕途,光耀門庭。

  在鄧禹出生及成長的少年時代,王莽奪取了西漢政權,又托古改製,造成了社會紛亂,人心思變。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自稱是黃帝的後代。他的親姑姑是漢元帝的皇後,漢成帝的生母,因此他家也算是正宗的外戚。不過,他的父親死得較早,也未曾封侯,家境相對孤貧一些。這樣的客觀環境使他養成了一種既折節恭儉又自我奮鬥的性格,同時還練就了一套善於察言觀色、曲意迎奉、伺機鑽營的本領。他曾拜沛郡(治今安徽淮北市西)人陳參為師,學習《禮經》,“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在家中“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對外廣交“英俊”;在族內悉心“事諸父,曲有禮意”。成帝陽朔年間,他的伯父,權傾當朝的大將軍王鳳患病。他覺得這是一個能夠改變自己現狀從而飛黃騰達的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下大力氣精心護理生病的伯父。“莽侍疾,親嚐藥,亂首垢麵,不解衣帶連月。”不想這一手還真靈驗,王鳳終於被感動,臨死前把他推薦給太後和皇帝。

  那太後王政君,就是王鳳的親妹妹;而皇帝(漢成帝),則是王鳳的親外甥。他們對王鳳舉薦的人,豈能不用!於是王莽由此步入仕途,先拜黃門郎,不久即遷官射聲校尉。

  永始元年(前16年),30歲的王莽繼嗣了補授給其亡父的新都侯的爵位,並擔任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的官職。隨著官爵的升遷,他更加以謙謹的方式來“匿情求名”。“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餘;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眾”。

  果然,又有一個機會被他抓住了。原來太後姊子淳於長,與王莽一樣也是個極善於鑽營的人物。由於他為立趙飛燕為皇後之事賣過力氣,固而得到漢成帝的賞識,不僅受封列侯,而且位居九卿。此人顯貴之後,“淫於聲色,不奉法度”,十分猖狂。王莽對他一直看不慣,尤其是嫉妒他的官升得比自己快,地位比自己高。於是王莽便“陰求其罪過”,亦即秘密搜集淳於長的過錯乃至隱私,通過大司馬曲陽侯王根向太後告密,並最終置他於死地。這樣一來,王莽不僅鏟除了競爭對手,而且獲得了“有忠直節”的更大名聲,真可謂一舉兩得。

  綏和元年(前8年),王根上書告老“乞骸骨”,並推薦由王莽接替他所擔任的大司馬職務,被漢成帝批準。如此王莽終於爬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高峰,時年38歲。

  一個不到40歲的年輕人,便口含天憲,手握大權,應該說是人生的極大成功。不過王莽此時的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他知道前麵的路還很長,需要繼續付出代價。“莽既拔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諸賢良以為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為儉約。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蓋。見之者以為童使,問知其夫人,皆驚。”

  就這樣,王莽小心翼翼地輔政一年多,沒有出現什麽大問題。不想成帝這時卻撒手人寰。繼立的哀帝似乎對王莽不感興趣,出於外戚間的複雜鬥爭,他被罷官回封國杜門自守。

  此時,他更加小心謹慎。一次,他兒子王獲殺了一個奴隸,他便毫不客氣地責令其自殺。這件事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加之多年來王莽恭儉、克己給人們留下的好印象,所以他在封國的3年之中,“吏上書冤訟莽者以百數”。元壽元年(前2年),剛巧發生日食,參加對策的一些賢良也乘機頌莽功德。在輿論的壓力之下,哀帝不得不把王莽征還京師。歲餘哀帝駕崩,無子,而王莽的主要政敵傅太後、丁太後等皆先期死去,這樣漢廷的大權又全部落入太皇太後王政君及其侄王莽之手。

  此次王莽重新上台,完全今非昔比。他先誅滅了哀帝的寵臣董賢,接著迎立年僅9歲的漢平帝即位作為傀儡,自己則以輔政大司馬的身份掌握著實權。“於是附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把自己的親信全部安插在要害部門,層層加強控製。當然,王莽畢竟是王莽,他的所作所為有其非同一般的特色。“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焉,上以惑太後,下以示信於眾庶”。顯然,王莽的政治手法較其他人要更為隱蔽狠毒,他的權術手段較其他人也要更加陰險狡猾。

  當一切安排妥當之後,王莽便向著一個更高的目標挺進了!這樣,在西漢末年的曆史舞台上遂出演了王莽代漢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晉位安漢公,宰衡,加九錫。

  平帝元始元年(1年),王莽示意益州塞外的夷族,自稱越裳氏,重譯到漢廷獻白雉。那麽,為何要搞這種名堂呢?

  原來《尚書大傳》裏講,交趾的南麵有一個越裳國,當周公攝政六年,製禮作樂,天下太平之後,他們騎著大象,帶著幾重的翻譯,到中國來獻白雉,以歌頌中國出了聖人。這就是所謂的周成白雉之瑞。而今,祥瑞重新出現,那王莽就是活脫脫的周公了。

  周公托號於“周”,王莽也當托號於“漢”,於是擁莽的群臣強烈要求太後給有定國安議大功的王莽賜號“安漢公”,以順天心。王莽假惺惺地克讓了一番之後,便堂而皇之地戴上了安漢公的桂冠。

  居位安漢公後,王莽的權力欲並未到此為止。元始四年(5年),他又變著花樣讓自己的女兒做了皇後,以強化其權勢。

  這時,太保王舜等向太後奏言,稱讚王莽是至德大賢之人,生當有大賞,死當為宗臣(配享太廟),應該像殷的伊尹稱阿衡,周的周公稱太宰那樣,有更高的尊號才對。民眾中附和者8000多人,也紛紛上書強烈要求這麽做。太後迫於輿論的壓力,隻好從“阿衡”和“太宰”中各摘取一字,賜王莽以“宰衡”的稱號,以表示他更崇高的地位。同時,又加增了他在新野的封地。

  王莽接受了宰衡的稱號,卻推辭了增加的封地。不料這麽一來,又讓他扮演了周文王卻虞、芮之訟的角色。

  原來傳說周文王多行善事,諸侯之間有了不能解決的事情就請他評判。一次,虞國和芮國的人發生了官司糾紛,便來找周文王決平。誰知他們一進周的國界,隻見“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盡管還沒有見著文王,自己就先慚愧起來,彼此說道:“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隻取辱耳!”如此這糾紛也就解決了。

  王莽辭封地之後,果真就有蜀郡男子路建等撤銷訴訟自稱慚怍而退的事情發生。王舜等又趕緊上奏,著實把王莽大加吹捧一番。

  那時候,為王莽不受新野田地之事先後給朝廷上書訴不平的“吏民”多達幾十萬人,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也都叩頭進言,紛紛要求加大對安漢公賞賜的力度。而王莽卻是一個勁兒地苦苦辭謝。

  太後一看這架勢,隻好來了個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一方麵暫且聽從王莽“不受賞”的意見,另一方麵讓群臣議“九錫”的典禮,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把這種相傳的古代最高賞賜授給他。很快,以張純為首的902位大臣便根據《周官》、《禮記》的有關記載議定了“九錫”之禮,王莽也就順順當當地接受了這項特殊的恩寵。

  第二部曲,居攝,稱假皇帝。

  元始五年(6年),漢平帝已經14歲,隨著平帝年齡的增加,王莽心裏越來越不是滋味。盡管一年多以前,他不惜以犧牲自己的親兒子王宇為代價,鏟除了平帝生母衛姬的家族勢力,阻止了朝中一些大臣策劃歸政衛氏的企圖,但是眼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平帝,他似乎總有一種無可名狀的恐懼,於是決定加快代漢的步伐。

  是年冬天,平帝生了病,王莽認為除掉這顆眼中釘的機會到了。他一麵故作姿態,以周公為榜樣,依樣畫葫蘆地請命於泰疇,聲言願代平帝而死,並將策文藏於前殿,有意命令大臣們不得向平帝走漏消息;另一方麵竟利用臘月“上椒酒”祝壽的機會,“置藥酒中”,毒死了平帝。事後,他宣布全國實行大赦,命令凡600石以上的官吏都要服喪3年。

  當時元帝的嫡嗣至平帝已斷絕,而宣帝的曾孫封王並健在的有5人,封為列侯的尚有48人。王莽見他們均已成人,難以駕馭,於是打出“兄弟不得相為後”的旗號,將他們統統排斥在一邊,卻從玄孫輩中挑選了年僅2歲的廣戚侯孺子嬰為平帝的繼承人,借口是這個孩子的“卜相最吉”。

  就在這時,前輝光郡(當時京師轄地分為前輝光、後承烈二郡)郡守謝囂上書,說武功(今屬陝西)縣長孟通挖浚水井時,挖出了一塊上圓下方的白石,上麵有一行丹書,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王莽讓大臣們趕快把此事上報給太後。不料太後聽罷立刻表態說:“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王舜見勢不妙,連忙勸諫道:“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正;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太後一聽這話,也意識到自己侄兒的羽翼已豐,想阻止他是不可能的了,隻好“聽許”。

  在王舜等的催促下,太後降詔:“其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為了自圓其說,又特別把武功“白石”上的“為皇帝”解釋作“攝行皇帝之事也”。這樣,王莽便名正言順代表漢天子臨朝聽政,做了“假(代理)皇帝”——臣民則稱之“攝皇帝”,並改年號為“居攝”,而把子嬰立為皇太子,號曰孺子。

  第三部曲,即真,建立“新”朝。

  王莽做了假皇帝後,總感到這個“假”字別扭,一心想要盡快當“真”皇帝。西漢後期盛行圖讖、符命,王莽在當假皇帝前搞的武功丹書白石,使他嚐到了玩弄這類把戲的甜頭,於是乎“符命之起,自此始矣”。

  居攝三年(8年),又出現了幾宗符瑞。一是廣饒侯劉京所言齊郡新井。原來齊郡臨淄縣有個名叫辛當的昌興亭長,一夜裏幾次做夢,夢見一個人向他說:“吾,天公使也。天公使我告亭長曰:‘攝皇帝當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當有新井。”第二天亭長起來,果然發現亭中有口新井,深且百尺。二是車騎將軍千人扈雲報告的巴郡發現的石牛。三是太保屬臧洪奏報的扶風雍地的石文。而且石牛、石文都被送到了長安,王莽、王舜等去看時,忽然狂風大作,對麵不見人,待風停,石前竟有一幅銅符帛畫,上麵寫著:“天告帝符,獻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王莽立即將此事奏上太後,大講所謂漢的三七之厄,天命不可不畏。從此,這位攝皇帝便去掉了一個“攝”字,並改“居攝”三年為“始初”元年。

  當王莽進一步為如何再去掉頭上的“假”字煞費苦心的時候,正在長安遊學的廣漢郡梓潼(今屬四川)人哀章,見有機可乘,便精心偽造了一個銅櫃,內放兩份書簡:其一寫著“天帝行璽金匱圖”,表示是上帝的命令;另一寫著“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這裏的“某”指漢高帝的名字,書謂高皇帝劉邦授意應該把帝位讓給真命天子王莽,皇太後應該順如天命轉移國祚。圖書上還寫明八個在位大臣和哀章本人以及杜撰的王興、王盛等11人的官爵,作為新的真命天子的輔佐。

  這位哀章盡管品行差勁又好吹牛皮,但卻極善於揣測王莽的心理。他聽到“齊井、石牛事下”,遂於當天黃昏時候,身穿黃色衣服來至高廟,把所帶的銅櫃交給了那裏的負責人。王莽聞訊如獲至寶,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親臨高廟拜受這上天賜予的金匱策書。他以應天承命為名,逼使太後交出了傳國玉璽,終於登上了真皇帝的寶座。其定有天下之號曰“新”,年號為始建國。然而,直到這時王莽仍不失其一貫的風度,他親切地拉著被廢的孺子嬰的手,滿麵流淚地說道:“昔周公攝位,終得複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人意!”其表演情真意切,令在場的“百僚”“莫不感動”。

  至此,王莽總算借投機家哀帝一手所炮製的上天符命,結束了他代漢的三部曲。

  王莽登上新朝皇帝寶座後,麵對長期以來積累而成的天下洶洶、民怨鼎沸的社會現狀,為顯示新朝政權是承天受命、順應民心的合法政權,他本人是能解民於倒懸的真命天子,遂發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托古改製活動。

  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民眾的支持和擁護,王莽從當時社會最為關注但又最為棘手的土地和奴婢問題著手,宣布實行所謂的“王田”、“私屬”製。這是新莽改製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措施,其大致包括以下內容:

  1.全國田地均歸國家所有,不得買賣,稱作“王田”。

  2.凡一家有8個男丁者,可有田一井,即900畝。

  3.原有田地超過規定畝數,即一家男丁不夠8人而田超過900畝者,將超過部分分給宗族或鄉鄰無田而應受田者。

  4.無田之家,應按有關規定從政府受田。

  5.奴婢不得買賣,改稱為“私屬”。

  6.凡攻擊井田製度,煽動他人破壞法令者流放至邊境。

  大凡對漢代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西漢後期土地兼並嚴重,大批農民淪為奴隸,民眾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哀帝朝以大司馬師丹為代表的一批官僚,曾提出一個“限田限奴”的建議,以緩和社會矛盾,卻未能實行。王莽的“王田”“私屬”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或可視為當年師丹建議的延伸和擴展。

  據著名秦漢史專家陳直教授考證,王莽的王田製曾部分實行過。然而,由於大地主和中小地主聯合抵製,此製無法進一步推廣,並引起“自諸卿大夫至於庶民”的廣泛反對。這是因為:首先,以土地買賣為杠杆的土地私有製,自戰國後期以來一直是社會經濟運動的主旋律,至秦漢時期已經深入人心而不可動搖,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基本適應,絕不是任何個人的一紙空文能夠取消得了的。其次,農民既是土地私有製的受益者,也是土地兼並的受害者;他們受土地買賣天公地道時代觀念的束縛,從來也沒有正式向土地私有製發出挑戰;農民對土地的渴望,集中反映在其自身對土地的擁有上,而不是要取消土地私有製。再次,王莽的土地改革關鍵在於保證政府土地稅的征收,以維係帝國龐大的財政開支,從來也沒有真正顧及農民的利益。所以新莽的王田措施不僅無法扭轉曆史,空自招來地主們的不滿與反抗,而且希望落空的農民的怨懟很自然地把王莽逼入兩麵夾攻的絕境。始建國四年(12年),當中郎區博進諫痛陳利害後,王莽不得不無可奈何地宣布:“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就這樣,王莽改製的重頭戲“王田”“私屬”製正式宣告破產。

  除土地、奴婢方麵的改革外,幣製改革是王莽托古改製的另一重要領域。早在新朝建立之前,王莽為打擊貨幣持有者,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便曾搞過幣製改革。居攝二年(7年),他以“周錢有子母相權”為理由,下令新增“一直(值)五千”的“錯刀”、“一直(值)五百”的“契刀”和“一直(值)五十”的“大錢”三種錢,讓與西漢原有的五銖錢一塊兒在市場上流通。

  由於新發行的貨幣質量低劣,遠不足所定之值,而政府又用這種劣質錢兌取百姓手中的五銖錢,從中漁利,結果不但使流通秩序混亂,而且造成了民眾對新貨幣的不信任。人們拒絕使用新貨幣,王莽就用嚴刑酷法強製推行,以致出現令“民人涕泣於道”的情景。

  新朝建立後,在以往貨幣改革所造成的嚴峻事實麵前,王莽不但絲毫沒有醒悟,反而突發奇想,硬是要給經濟現象賦予一種想當然的政治內涵,企圖通過改變幣製,抹去漢朝劉氏天下留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記。

  “劉”字,由卯、金、刀三部分構成,這與貨幣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然而在王莽的眼裏,卻具有了特殊的意義。他認為,金、刀就是當時流通的五銖錢、大錢、契刀、錯刀等貨幣的代稱,如果大家不再使用它們,不就等於抹去了人們頭腦中漢朝劉家的印記了嗎?於是在始建國元年(9年)、二年(10年),王莽又兩次改革幣製,頒行“寶貨五品”,把貨幣分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是指金、銀、銅、龜、貝五種不同的幣材;六名是六類貨幣的名稱,即黃金、銀貨、龜幣、貝幣、布、泉;二十八品為28種貨幣的交換比值。如此混亂的幣製,同時在市場上運作,連王莽自己也搞不清楚該怎麽折算。因此,時過不久,王莽就不得不宣布取消龜、貝、布之類的貨幣,隻準流行“小錢直(值)一”和“大泉五十”兩種。

  天鳳元年(14年),王莽又進行第四次貨幣改革,重申金、銀、龜、貝幣可用(價值有所增減),廢除大小錢,以重五銖值錢的貨泉和重二十五銖值二十五錢的貨幣兩種並行。王莽多次的幣製改革,使社會經濟陷入極度的混亂之中,“農商失業,食貨俱廢”。這樣的結果,顯然是他始料所不及的。

  屬於經濟方麵的改革措施還有“五均賒貸”和“六莞”。王莽為了控製國家的經濟運行秩序,采納國師公劉歆的建議,於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聲稱根據《周禮》有賒貸、《樂語》有五均的記載,以及《周易》所謂“理財正辭禁民為非”的原則,特推行這一改革措施。

  五均為平抑物價,其內容主要是:

  1.在長安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五都”,設五均官。

  具體做法是,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五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

  2.長安“東市稱京,西市稱畿,洛陽稱中,餘四都備用東南西北為稱,皆置交易丞5人,錢府丞1人”。

  3.工商各業,按其經營向市中申報,錢府“順時氣而取之”,即按時向他們征稅。

  4.各地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即第二個月,評定出各種貨物的標準價格,稱作“市平”。物價高於“市平”,政府就把所控製的物資平價出售,以平抑物價;物價低於“市平”,則聽任自由交易。人們如有賣不出的五穀布帛等物,司市可按法定價收買之。

  賒貸即向民眾貸款。其規定貧民遇有喪葬、祭祀或欲經營工商業而無資金者,可向錢府丞借貸。祭祀貸款限10天歸還,喪葬限3個月歸還,均不收利息。工商貸款,收取1/10的年息或3%的月息。

  “六莞”指由國家管理的六種經營事業,具體是:國家專賣鹽、鐵、酒,政府鑄錢,官家管理山澤,再加五均賒貸。

  眾所周知,漢武帝時期曾經實行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政策,用以強化國家對經濟運行秩序的控製。王莽推行的五均賒貸及六莞,和當年漢武帝的舉措頗有某種相類似的地方。這種看起來確實是造福於民眾的措施,由於本身的空想性與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失當——特別是用人不當,反而使其變為大商人、富豪掠奪財富的新手段,到頭來吃虧的還是人民大眾。所以,當王莽垮台的前一年,即地皇三年(22年),便不得不下令廢除了這些政策。

  王莽在進行上述經濟改革的同時,還進行了一係列政治改革。這之中,最重要的是其官爵製度的變更。

  王莽是學禮出身,所以他言必稱三代,事必據《周禮》。他總企圖給臣民以唐虞再世的新印象,於是煞費苦心地以《周禮》為藍本,來改革典章製度。他在西漢典製的基礎之上,根據“五德”、符命和杜撰出來的古史係統,采用一改變二增減的辦法,即改變原西漢的大批官名和秩祿之號,同時增減許多官職,從而建立起新莽的官爵體係。

  王莽初即位時,曾依照哀章所偽造的符命,封拜輔臣11人,即“四輔”、“三公”、“四將”,合稱十一公,形成最初的政府班底,以後又發展為所謂的“新室十四公”,此外,王莽又封黃帝、少昊、顓項、帝嚳、堯、舜、夏、商、周及皋陶、伊尹、周公、孔子之後為公、侯。還根據《王製》及《周官》等典籍,改定秩祿之號:三公、卿、大夫和士。大夫又分上、中、下;士則有元士、命士、中士、下士、庶士。如此共計10種。始建國四年(12年),王莽在長安南郊的明堂信誓旦旦地宣布,要依周製對諸侯授茅土裂地分封。可事實上,他連分封的圖冊都沒有準備好,根本無法實授國邑。於是被封的2000多人隻得暫住京城,每月每人給幾千錢花銷。在物價飛漲的長安,幾千錢根本不敷用度,害得這批受封者“皆困乏,至有庸作者”。

  新莽變易漢官製分兩種情況:其一是增加新官職,如在中央政府中增設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五威訓命等官;地方則設州牧副、部監副等。其二是改易漢官名,如將中央官大司農先改為羲和再改為納言,把大理(即廷尉)改為作士,改中尉為軍正等;地方官太守改稱大尹,又名卒正或連卒,縣令、長則改叫宰等。

  王莽還對州郡縣名稱和區劃,首都、宮殿以及城門名稱,均作了較大的變動,如改長安為常安,長樂宮為常樂宮等。不僅如此,他對匈奴及西南少數民族首領的名稱和官號、璽印也進行更變,如把匈奴單於改稱“降奴服於”之類。這一輕率的帶有侮辱性的舉動招致雙方兵戎相見。

  上述王莽的托古改製,可以說沒有一項是成功的。他煞費苦心設計的改革措施,換來的卻是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各個方麵的紛亂如麻。

  鄧禹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個紛亂的社會狀態下度過的,百姓的苦難也使他從小就具有了濟世救民的思想。結識之後的光武帝劉秀,可以說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契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