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鄧饒:風雲變幻

  3.鄧饒:風雲變幻

  “華企”用事實說話,積極發揮了它的作用,為中國經濟的恢複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而“華企”的成功運營也少不了饒彰風等中共黨員的幫助與支持。

  “華企”按黨的愛國統一戰線政策以及優待僑資政策行事,以香港澳門兩地愛國同胞為主要對象,動員他們歸國投資,興辦實業,參加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從其成立之初就一直秉持著“商業為主,工業為輔,以商養工,逐步轉向工業”的方針,這是無數個“華企”管理者憑著自身的商業素養及社會責任感而得出的結論。“華企”創辦的工廠逐漸誕生在南粵大地上:廣州南方針織廠、廣寧華南鬆香廠、東莞生粉廠……

  然而,在“華企”的經營中,由於是公私合營,裏麵的員工既有共產黨員又有民主黨派人士,更有無黨派愛國人士,這樣多元混雜的組合自然會導致矛盾的產生,因而,解決內部各種矛盾成為“華企”經營中的一個附帶任務。畢竟“華企”發揮其積極作用的一個前提條件便是“華企”上下員工齊心協力,團結一致,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凝聚力、向心力。為此,鄧文釗與饒彰風做了很多工作。

  在民主黨派的安排上,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黨內外一些人對民主黨派的定位存在著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為此,彰風指出:“民主黨派在中國都是新型的政黨,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隻是代表某一階層的政黨,也不是國民黨時代的官僚政客的集團……在共同綱領之下,各民主黨派和中共都是一家人。”

  饒彰風還明確指出:“共產黨員中有許多人對民主黨派的認識不清楚,有人說民主黨派是可有可無的,於是有些民主黨派人員參加政權工作是有職、有權、無責,有些是有職、無權、有責,這是不適當的。各民主黨派參加到政府的工作部門,也應是有職、有權、有責才對。”

  在40年後的今天聽來,這番話仍不失為真知灼見,可見當時彰風的遠見。彰風一方麵不斷地糾正黨員們對民主黨派人士的陳舊觀念和偏見。另一方麵,彰風也積極與各民主黨派人士交流談話,了解他們的意願,根據每人的情況及工作的需求逐個安排。

  那時,在廣州民主黨派、進步人士約有四五百人。彰風夜以繼日,找他們談話,了解他們的意願,征詢他們的想法,力爭做到知人善任,一一安排好他們的工作。前全國政協副主席胡愈之,在80年代初回憶道:“彰風能與華僑中的工商界、文化界聯絡得很好,使他們幫我們共產黨的忙……他做統戰部長幾年,廣東華僑,包括工商界、文化界,有很多人回來。有的還把子女送回來上大學。”

  在與民主人士、華僑和港澳同胞的接觸中,彰風從來不擺官架子,說話也從不帶官腔,而且真誠待人,尊重對方,很自然地彰風成為廣大統戰對象的“知心朋友”,廣大民主人士、華僑和港澳同胞都願意將自己的看法與彰風進行交流,同時也願意聆聽彰風的建議。印尼的進步華僑、巨港橡膠廠經理薛雨清談到饒彰風給他的印象時曾說道:“他平易近人,沒有官氣,對人充滿著很純正的感情。”這不是誇張抑或奉承,彰風的確在華僑的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薛雨清自己的親身經曆就足以證明他不是亂說的。在修建華僑大廈的過程中,薛雨清突然感染風寒,當時身體十分虛弱,同伴們都勸他在家中安靜休養,可為了能與彰風一起工作——因為在饒彰風的領導下,大家工作得十分愉快,很起勁——因此即使生了病,薛雨清也不願一人呆在床上,而是天天堅守在工作現場,就算不能親自參加,他也要感受那種愉快的工作氛圍。

  彰風已經同廣大民主人士和愛國華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對於那些對革命有過貢獻的黨外人士,他總是給予保護。彰風經常啟發和教育統戰部的幹部,讓他們要深入了解民主人士和愛國人士的曆史特點,要肯定他們對革命的貢獻,要客觀全麵地看待,而不能僅僅憑著主觀喜好判斷。

  在執行政策上,饒彰風也敢於挑擔子。一位原國民黨軍官,曾幫助過中國共產黨,土改時地方上要把他揪回去,卻被彰風給頂了回去。有位工商界人士被懷疑貪汙,也是彰風出來說了話:“有什麽根據說人家貪汙?他把自己的錢都拿出來支援國家建設,生活很節儉。不要運動一來就這也懷疑那也懷疑。”

  1953年至1956年,全國上下一度掀起了幹部審查運動,由於廣東省解放前與國民黨政權有著特殊的關係,加上海外關係也比較多,因此自然成為這次幹部審查的重點。

  幹部審查,簡稱審幹,是純潔和淨化黨組織的一種方式,常以整黨、整風等運動形式出現,在革命和建設時期都曾使用過。而1953年底開始的審幹工作與其他曆次審幹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沒有采取運動方式突擊進行。

  在全國解放後,幹部隊伍迅速擴大,幹部成分較過去任何時期都複雜。雖然經過清理中層、內層,三反、整黨和各種社會民主改革運動,我黨已對大部分新幹部有了初步的了解,並處理了幹部中最突出的問題,但建國初期的工作任務十分緊迫,幹部調動頻繁,各級領導機關還沒有來得及對全部幹部逐個進行細致的審查,因此黨對大部分新幹部的真實情況還未能全麵掌握。“一五”計劃開始後,我黨認為在新幹部中曆史不清、來曆不明的分子依然占有相當大的數量,甚至還有少數反革命分子隱藏在黨內;在老幹部中也還有少數未經過審查,或雖經過審查但有些問題尚未弄清,或當時認為沒有問題而後又發現了某些問題,有些領導幹部還存在著麻痹思想,對於幹部的使用隻注重其業務能力,忽視了政治上的考察。基於這些情況,黨中央決定,從1953年底開始,要在兩三年內對全國進行一次細致的審查,以便進一步了解黨的幹部隊伍,清除混入黨政機關內的一切反革命分子、階級異己分子、蛻化墮落分子,以保持幹部隊伍的純潔,同時又要多方麵了解和熟悉幹部的思想品質、工作才能,以便有計劃地培養幹部,正確地使用幹部,保證國家建設任務的順利進行。為此,1953年11月24日,中央作出了關於審查幹部的決定,此後幹部審查工作在全國逐步展開。

  廣東省的幹部審查工作,從1953年底開始,到1956年底結束,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工作重點,各階段環環相扣,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鋪墊,整個過程呈現出由點到麵逐步擴大的特點。由於這次幹部審查工作不同於過去的任何運動,它是較長時間的、又是結合“一五”各項建設任務的有計劃、分級分類地重點審查,主要靠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分析,為此,按照中央精神,廣東省特意挑選了一定數量的政治上完全可靠、作風正派且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幹部來做審幹工作,其中也包括饒彰風。

  在審幹之風下,整個新中國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或多或少對於當時在華進行公私合營的“華企”的經營帶來一定影響。鄧文釗所領導的“華企”,真正做到了中央領導一開始所要求的那樣:“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由於經營管理得當,資金運轉快,經濟效益高,1952年年終結算時,股東紅利達到27%,這是非常不錯的成績,職工也都分到了獎金,大大提高了職工的積極性。同時,也向廣大海外僑胞證明了,投資國內實業並非壞事。之後,更多的海外工商界人士回國投資,一時間呈現出一片興旺景象。鄧文釗看到此種情景,滿心喜悅,並且風趣地稱那些聯係投資的信函為“飛來鳳”。中央有關方麵也稱讚“華企”,說它是“公私合營的樣板”。然而,正當鄧文釗等人還在為“華企”取得的業績高興、為將來進一步的發展計劃設想之際,一個好端端的“華企”轉眼之間卻成了“千夫所指”的“批判對象”。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切都還很不穩定,這也體現在中央的思想上。50年代初期,“左”傾思想不斷幹擾,使得中央的政策發生變化。1953年8月,已經營兩年的“華企”突然莫名地被人扣上“經營方向有問題”的大帽子,遭受審查。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華企”所有員工以及與之有關的人士都被嚇了一跳。一年檢查之後,得出的結果更是讓人義憤填膺,“華企”被認定為“公私合營的黑典型”,並作為“反麵教材”通報全中南區。這個當年曾被中央稱為“樣板”的華企突然間卻成了“黑典型”,這是怎樣一個360度的大轉彎啊?不僅如此,“華企”員工也都受到相應的處分,為“華企”出過力的職工挨整,甚至被降職,曾支持過“華企”的統戰部和商業廳負責人也受了處分。“華企”則被並入了華僑投資公司,這就相當於對它宣判死刑,“華企”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明明是獲得15年經營權的“華企”,卻在短短幾年內就“夭折”了,原本期待有著更多更好發展前景的“華企”,頃刻間蕩然無存——事情的發展充滿了戲劇色彩。

  經過檢查後,“華企”已經變得慘不忍睹,在“華企”任職的員工也紛紛遭到程度不一的懲處。雖然鄧文釗在此次事件中保留了副董事長的頭銜,但是失去了經營管理的實權,隻不過是一個名存實亡的名號而已。對此,鄧文釗很長時間都想不通,不是為他自己,而是為“華企”的事業,為那些團結一致的職工。他就是弄不明白這麽好的一個企業,這麽一個為國家建設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企業,這麽一批愛國的員工,怎麽到後來卻落得如此慘痛的下場。他曾坦率地向有關領導申訴、辯護,表示反對檢查結果,但是這一切都沒有用。在“左”的思潮下,任何人都無能為力,再加上鄧文釗當時本身勢單力薄,反抗隻不過是徒勞之舉。

  “華企”事件的結論鄧文釗是一直不認可的,但直至他死的那一刻也沒有實現對“華企”事件的申訴。盡管心中充滿不滿與困惑,鄧文釗依然相信黨,相信政府,因此,他還是嚴格地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並且盡全力使自己的思想適應黨的要求。

  時間流逝,很多東西都會慢慢地淡去,被人忘記,然而,“華企”事件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時代的發展而被人所遺忘。雖然鄧文釗在世時未能為“華企”討回“公道”,但是1980年,在他辭世九年之後,黨中央清理冤假錯案,“華企”的冤案終於得以平反。平反時的結論是:“‘華企’的功績是顯著的。該公司在促進城鄉互助,內外交流,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支援抗美援朝等方麵,都作出了很多貢獻。同時,在宣傳公私合營企業的優越性,爭取華僑和港澳同胞回來投資,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擴大革命的愛國統一戰線方麵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報告還提出了對“華企”有關人員所受的錯誤處理進行改正、平反、恢複名譽的意見。後經省委及中央紀檢委批準同意,通報執行,並於1981年6月19日在《南方日報》作了公開報道。

  附錄

  黨的“十五大”肯定了股份製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使人們想起,約50年前廖承誌同誌支持創辦的“華企”。黨的“十五大”指出:“股份製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於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說股份製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中。”目前城鄉大量出現的多種多樣的股份合作製經濟,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導,不斷總結經驗,使之逐步完善。早在廣東解放初期,廣東一些同誌和從海外歸來參加祖國建設的一批熱心的企業家、工商界人士在股份製方麵作出了勇敢有益的嚐試。他們利用廣東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主動吸引僑商的海外資金,結合國內公私資金而創辦了我國首家華僑股份合作企業——廣州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企”)。它得到時任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負責人廖承誌同誌的支持,經周恩來總理認可,獲批準在政務院注冊立案後開始經營,為恢複經濟、發展經濟起了開拓性的曆史作用。實踐證明,它姓社不姓資。由於曆史的原因,1955年“華企”被指責為走資本主義道路而中途停業,成了曆史的亡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平反冤假錯案,“華企”問題得到平反。“十五大”肯定了股份製的經濟形式。應該說這就從實際上為“華企”徹底恢複了名譽。由此反思,當年“華企”成功的經驗是什麽?它對我們今天學習“十五大”精神又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帶著這些問題,一位記者在廣州麓湖旁的一座公寓裏拜訪了原“華企”創辦人之一、董事梁明先生。我們覺得頗有價值,特引錄於下:

  梁明先生今年80歲。從他滿頭的白發,可看出他經曆了歲月的滄桑。果然,在交談中得悉,他早年投身革命,參加了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他為革命做了許多工作,至今,對革命事業仍一往情深。談起“華企”,梁老聲音洪亮,神采奕奕。

  記者(下稱問):梁老,請您談談“華企”情況。好嗎?

  梁明(下稱答):好。50年代初,廣州解放不久,我在黨組織安排下(尚未公開黨員身份),於廣州六二三路開設了嘉華貿易商行,從事進出口業務。隨後,協助鄧文釗先生,在饒彰風(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指導下,創辦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主動吸引僑商的海外資金,並與廣東省商業廳屬下的八大專業貿易公司聯營,組成法人持股、獨立自主經營的股份有限公司。由於它擁有充足的自備自由外匯,又有國企的人民幣配套資金注入,財雄勢大,有直接從外洋接大訂單、做大生意的能力,因此客似雲來,貨如輪轉,生意做得火紅,羨煞同行,群起效尤,帶動了他們積極投入經營,搞活經濟,“華企”起了開拓曆史前進道路的作用,一時傳為佳話。

  問:鄧文釗先生是海內外著名愛國人士,共產黨的摯友,請談談有關他的情況。

  答:“華企”的董事長為鄧文釗先生(以下簡稱鄧老),廣東五華縣人(五華縣誌中有鄧老及其長兄鄧文田先生的合傳)。鄧老是我國早期的英國留學生,畢業於著名的劍橋大學,學成後回到香港,受聘於英商大英銀行,後又出任華比銀行的華人經理,是金融界的老前輩,其父為知名的建築商,以經營地產業發家致富,父子兩代人為香港華人社會的殷商,為世所重。鄧老思想開明,有強烈的愛國心。當侵華日軍占領東三省後,發動“七七”事變,又大舉進兵華北,其後華中數省相繼淪於敵手,上海、南京亦告失守。蔣介石政權退守武漢,在敵人誘降之下,國民黨中的親日派暗中策劃和談,中華民族已到了存亡關頭。當時香港已成為孤懸海外的危城,成為日軍南進計劃攻占的戰略目標,香港社會中的上層華人,爭前恐後逃亡海外,托庇洋人,以求苟全。但鄧老鄙視此種懦夫行為,他堅信中國共產黨人抗日到底的主張,他堅持留在香港,決心與全國抗戰軍民共克國難。在中國共產黨人廖承誌的直接領導下,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實踐活動中去。1938年,宋慶齡女士在香港組織起“保衛中國同盟”這一國際抗日團體,參加者有外國作家記者,如愛潑斯坦、希爾達·塞爾溫·克拉克、諾曼·法朗士等,此外有宋慶齡、何香凝、廖承誌、廖夢醒等人。鄧老是該盟的中央委員,兼任司庫的實際職務,該盟的聯絡處就設在鄧老家中,鄧老出錢又出力,主持收集國際友人捐助八路軍的藥品物資,並自備汽車,直送延安,交到八路軍手裏。鄧老忘我工作,自願無償勞動,樂此不倦,直至日軍攻占九龍,維多利亞港已兵臨城下,鄧老才在炮火聲中在東江遊擊隊搶救下撤離香港,經東江遊擊區,投奔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繼續從事抗日活動,直至日軍投降。後來,鄧老重返香港,更加堅定地跟隨共產黨。由於蔣介石堅持獨裁統治,陰謀獨吞抗日勝利成果,策動內戰,共產黨人為打破其對民主聲音的封鎖,決定在香港複辦《華商報》,鄧老得悉後慨然一力承擔,使《華商報》得以複辦。該報高舉愛國和平民主的旗幟,宣傳黨的政策主張,受到海內外歡迎。鄧老還在許滌新、饒彰風等共產黨人帶領下,利用其良好的社會關係,在香港工商界中展開愛國統一戰線工作,把他們團結在香港工商俱樂部這一愛國團體裏。當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天津港對外開放,歡迎海內外商人到解放區做生意時,很多人不明白共產黨的政策,都持觀望態度。香港工商俱樂部的民建會成員陳祖沛先生自告奮勇,帶頭自行包船,親自押運,滿載一些解放區緊缺物資,冒險通過台灣海峽,直航天津港,支援解放區的經濟建設,又換購回香港緊缺的土特產,一往一回,兩蒙其利。由此可見鄧老的群眾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當葉劍英參謀長帶著南下大軍解放華南時,曾通知廖承誌同誌早日設法籌集軍糧,此任務緊急而重大,交由鄧老承辦。鄧老聯合了在香港的泰國華僑領袖蟻美厚先生,派出鄧重行同誌(《華商報》的督印人)秘密到泰國訂購了大批出口米,自行租船,自雇船主(領航人)分批運回香港,轉口廣州。此外,當海南島戰役打響之後,解放軍剛解放海口市6天,就有一海輪從泰國直航海口,將大米供應給解放軍。黨每次交下的任何任務,鄧老總是能出色地完成。

  問:鄧老確實值得我們崇敬。那麽,鄧老是怎樣回內地創辦“華企”的呢?

  答:1949年廣州解放,鄧老即應廣東省人民政府的邀請,從香港回穗定居,擔任廣東省商業廳副廳長的職務,在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饒彰風同誌的直接領導下,大力開展海外的統一戰線工作,爭取海外僑胞歸心祖國,參加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剛解放的廣東百廢待興,為了迅速恢複和發展經濟,在廣東省商業廳朱竟之、李健行二位廳長的安排下,由鄧老帶頭聯合了民建會的領導人物黃長水、陳祖沛、陳君冷、王寬城,農工民主黨領導成員鍾毓梅,致公黨領導人陳其尤,歸國華僑領袖蟻美厚、劉森慶、劉家棋,澳門商界領袖何賢、馬萬棋,無黨派愛國人士何善衡、莊承宗、陳國泉、李毓林(即李成)、李昆山等人共同發起,以社會集資、公開招股的辦法,組建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負責人廖承誌的讚成和幫助下,並請示周恩來總理,獲得批準,於政務院注冊立案,取得獨立經濟法人資格。

  問:“華企”作為一家華僑股份合作企業,有哪些主要合作成員?在經營上有什麽特點,在發展經濟方麵起了什麽作用呢?

  答:“華企”按黨的愛國統一戰線政策,以及優待僑資政策行事,以香港澳門兩地愛國同胞為主要對象,動員他們歸國投資,興辦實業,參加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工作。“華企”成立後,鄧文釗出任董事長,蟻美厚、黃長水、陳君冷為副董事長,董事會成員有陳祖沛、王寬成、鍾沃梅、劉森慶、劉家祺、李成(李毓林)、李昆生(以上是香港商人)、何賢、馬萬棋(以上是澳門商人)。股東計有何善衡、許廉甫、陳國泉、莊承宗、吳懷庭(後來退股),我(梁明)以嘉華貿易商行全權代表的資格,將嘉華商行的全部產權折價五萬元(新人民幣)投入,取得相應股權,成為“華企”的創立股東之一,於首屆股東大會中被選為董事……

  問:“華企”在分配方麵體現了什麽原則呢?

  答:“華企”在利潤分配上,也體現了其社會主義性質的特點,“華企”的稅後純利潤的分配如下:55%作為股東分紅總額按年度發放。因“華企”是集資企業,如沒有相當的分紅是難以吸收資本的。20%作為董監事及總經理、高職稱專業人士的特別酬勞金。此項用以吸收能人為我所用,重獎之下才能創重大成績。20%作為職工福利及獎勵金。解決職工後顧之憂,才能使職工有歸屬感,穩定職工隊伍。5%作為公益金。取之於社會,自應反饋給社會做公益事業,體現社會主義企業的屬性。以上分配原則體現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這是“華企”的首創精神。

  談到這裏,梁老的神情變得凝重起來,他在沉思中緩緩地說:從“華企”的創立宗旨和目的及其經營上的所作所為來看,它姓社,不姓資,但由於曆史的種種誤會,1955年“華企”在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被誤解為走資本主義的黑樣板,被點名批評。帽子一扣上,它隻能自認晦氣,終於中途停業,機體被肢解,資財被瓜分,成了曆史的亡靈。幸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借中央有錯必糾的政策,經複查後終於宣告平反,名譽得以恢複,使我們這些幸存者在精神上得到一大解脫。但由於政策未能落實,至今仍未能發還其享有的經營權利,時至今日,黨的“十五大”已經召開了,江澤民主席在“十五大”的講話中明確指示,股份製可以應用於國企改革中去,是公有製的一種實現形式。“華企”的成功經驗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因此,我今天談這些,並非發思古之幽情,隻是想提醒人們注意,再不要受困於姓社姓資的形而上學的爭論,早日從“以左為正”的思想誤區中走出來。我相信“華企”人於50年代能做出成績來,90年代的明白人自當做出大成績(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馬克思曾說過,曆史事件常常會出現兩次,如果第一次是以悲劇的形式出現,那它第二次出現時就會以喜劇的形式出現,它是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規律的(合理必然存在,存在必然合理)。

  接著,梁老把他紛繁的思緒歸納後,指出:引進僑資,結合國內公私資金而組成的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經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廖承誌同誌親自請求,經周恩來總理認可,獲得特別批準,於國務院注冊立案,取得法人資格,並獲得15年的經營權利,它依法受到保護,投資安全有保證,所以特別容易於海外招集資金,有國際信譽。如起用“華企”公司的招牌,重新注入資金,重整機構,恢複營業,則省時又不用太費勁,就可成事了。可以說,得來全不費工夫。現在香港回歸祖國已一年多,澳門回歸指日可待,及時恢複“華企”的合法經營權,馬上到港澳地區構築穗港澳合作新格局,將大有可為。這既有經濟效益,政治上也有積極影響,此舉符合時代需求,符合國策,符合人心要求。資金、物資、人事條件(當年“華企”董事會領導成員陳祖沛、馬萬棋先生尚健在)均具備,又有業務基礎,因此提出恢複“華企”經營權是有合理性的。

  最後,記者對梁老提供這一段寶貴的曆史資料表示感謝。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