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穿梭南洋

  南洋自古以來便憑借海上絲綢之路與嶺南緊緊地連結在一起。廣東三大民係在開發南洋中均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兩千年來,他們一直與故土血乳交融。尤其是辛亥革命中,南洋華僑不僅大量捐款,而且派出他們的子弟,以血肉之軀摧毀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抗日戰爭中,東江縱隊裏更不乏華僑子弟,他們出錢、捐物,為民族解放事業作貢獻。

  內戰爆發後,因戰略需要,我黨主動撤離延安。國民黨當局大肆宣揚其“勝利”,使許多華僑對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憂心忡忡。為了進一步團結廣大僑胞,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將革命進行到底,1946年底,我黨派丁波、吳獲舟、陳夏蘇等人帶領幹部和文藝工作者,分別到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開展華僑工作。臨行前饒彰風一再叮囑他們,要團結廣大愛國華僑,擴大愛國民主陣線,同時做好募捐工作,解決《華商報》經費拮據等問題。

  丁波等人正在為外出整理需要的行李,突然一個身著中山裝、滿臉笑容的小個子走了進來。

  “嗬嗬,大家都在收拾東西呢——”

  “呀,是彰風同誌啊,快請坐啊,房子太亂了,不好意思啊!”

  “沒事,你們繼續忙吧。我就來看看大家,順便再跟大家夥說說工作的事。”

  丁波等人三下五除二將東西整理好後,都一一聚攏在彰風身邊,細心聆聽。

  “南洋曆來和我國有密切的往來,在那裏有我們幾百萬的華僑,他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你們大家到了南洋後,要趕快紮根下來,既要深入到青年學生中去,也要做好上層的統戰工作,幫助他們認清形勢,做好愛國民主運動宣傳……”

  “彰風同誌,請放心吧,我們一定完成組織交代的任務。”

  就這樣,帶著雄心壯誌,丁波一行人出發了。

  月朗星稀,陣陣微風迎麵吹來,雖說已是深夜,但是香港這個繁忙的小島上依然燈火通明,人影如織。

  丁波等人來到港口邊,陸陸續續上了船,正當要開船時,一陣陣腳步聲越來越近。

  “船上的人全部下來,快點,下來!”

  “為什麽啊?這是我們訂的船,我們怎麽不能坐了?”

  “叫你下船就下船,少囉唆!”

  就這樣,一群水上警察將丁波等人強硬趕上碼頭,說香港法律規定,貨船不準搭客,船上便隻留下行李道具。這下可急壞了丁波等人,因為中國歌舞劇藝社已與曼穀“東舞台”簽有合同,一周後就得上演,此期間內又無客輪,逾期的罰款可承受不了!

  丁波等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一籌莫展,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最後隻得去找饒彰風商量。

  這邊饒彰風得到消息也大吃了一驚,報社經濟已告急,屋漏偏逢連夜雨。他隨即鎮靜了下來,說:“不要緊,好事多磨嘛,隻要有決心,就不會有處理不了的事情。”

  丁波等人看著饒彰風的鎮靜樣,也不那麽擔心了,仿佛彰風給了他們一顆定心丸,他們相信彰風出馬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彰風明白,南洋那邊的演出時間是第一要緊的問題,他親自出麵,以報社擔保,發揮他那高超的口才,迅速借到了買飛機票的錢——39人飛曼穀,可不是小數。

  當把飛機票放到丁波手上時,他語重心長地說:“困難還會有的。你們到了南洋,恐怕困難還會更多,要有思想準備。”

  丁波等人手握著這沉甸甸的機票,沉重地答道:“彰風同誌,你放心,我們會克服各種困難的,不管前麵有什麽難關,我們都不會退縮!”

  彰風緊緊握住丁波的雙手,重重地點了點頭。

  “可是,這機票的錢不是小數目啊,你可以應付過來嗎?”當丁波接過機票時,擔心飛機票錢太多,一下子還不了。彰風笑一笑說:“放心吧,再想想辦法,總會解決的。”

  看著彰風臉上那輕鬆的笑容,仿佛並沒有什麽嚴重的事情發生,丁波也信任地回了彰風一個微笑。他們此刻內心是相通的,目前隻有笑著麵對問題、勇敢去解決才是最好的方式。

  經過幾番周折,藝社終於及時趕到了曼穀,演出獲得了極大成功。南洋的眾多華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痛快地欣賞祖國的藝術表演了,很多人在觀看中都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出色的藝術表演獲得了南洋華僑的一致好評。同時,丁波也沒有忘記臨行前饒彰風的囑托,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團結廣大的南洋華僑,表演隻是一種手段,因此在表演中丁波等人隨時找空閑與各位華僑進行思想交流,向他們介紹國內抗日革命的情況,以及在革命中所遇到的困難。各位華僑聽到祖國被置於戰火中,同胞們在遭難,心中都憤憤不平,也都積極響應革命,表示出支持國家革命事業的決心。

  丁波等人在南洋將統戰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獲得了很多海外華僑對國內解放革命的募捐,這些錢後來不僅還掉了不菲的飛機票錢,也讓黨在經濟上站住了腳。

  中共黨員陳夏蘇被黨組織派到印尼巨港工作,因為在那兒同樣有著廣大的華僑同胞。陳夏蘇到巨港後,複辦了一所華僑學校,這所學校原來是廣東華僑創辦的。當時在巨港還有另一所由福建華僑辦的中華中學。在彰風的指示下,陳夏蘇十分注意與中華中學協調關係,這贏得了廣大華僑的好感。此外,為了進一步加強兩所學校間的關係,彰風還陸續派幹部到巨港,在那裏建立領導班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巨港工作的黨員幹部逐漸取得了巨港華僑的信任,而巨港的華僑們也日益團結。因為大部分華僑本身就有被欺壓、被迫害的經曆,所以十分能體會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殘害的痛苦。同時在中共黨員的思想教育下,他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意識逐漸明晰。廣大華僑對中國共產黨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愛國民主力量逐漸強大。與此同時,募捐工作也風風火火地進行著。以“救濟祖國饑餓文化人”的名義,募捐到了約20萬印尼盾,及時支持了《華商報》和香港文化人士。那一時期,很多華僑在經營自身生意的同時,不顧自身的生命安危,也幫助發行《華商報》等許多進步報刊。常常是每賣出一份自己的產品就順便送別人一份《華商報》。

  在演出三個月後,由於藝社人員來自不同團體,內部鬧不團結,丁波束手無策。時逢彰風從香港過來,丁波立馬將情況匯報給他。彰風信心十足地笑著說道:“丁波同誌,對於一個集體來說,團結很重要。現在咱們的藝社隊伍人心不和,這自然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是我們也不用太擔心,問題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麽嚴重。”

  見彰風說得這麽有把握,這麽輕鬆,丁波心中明白,彰風自有辦法。

  翌日,饒彰風召集藝社全體人員開了一個小會。等大家都到齊後,彰風笑吟吟地說道:“同誌們,這三個月的演出都辛苦了。黨中央知道大家為了這次任務都作出極大的努力。而你們的成績我們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彰風對藝社人員進行積極的肯定,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看到大家夥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時,彰風立馬換了一種語氣接著說道:“不過,近來聽聞咱們藝社群體中出現一些小矛盾,嗬嗬,矛盾是無處不在嘛,再說了,人也不是聖人,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人也總是有缺點的。其實這些都不可怕,怕的就是有缺點、犯錯誤後不知道怎麽去麵對。我看呢,我們也應該學習延安整風的精神,既要看到成績,也要看到缺點,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問題一定會解決。”

  聽完彰風的發言,藝社的員工們都沉默了,都開始反思起自己這三個月來的表現。就這樣,經彰風提議與開導,藝社的員工們采納了彰風的意見,在客觀平靜的“批評大會”中,矛盾解決了。一支生氣勃勃的文藝隊伍又重新活躍在南洋了。經過這次事件之後,彰風更是被藝社的員工們稱為“及時雨。”

  不久,藝社便在彰風的安排下先後到了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演出。即使在英殖民當局大搞白色恐怖的狀況下,由於有彰風直接指導,巧妙地與敵對勢力周旋,演出仍一場又一場地繼續著。

  一直到1948年9月,英殖民當局命令藝社限期於年底離境,而這時國內三大戰役已打勝。

  離開泰國後,1947年4月彰風去了馬來西亞。在那裏,他巡回各地,給華僑作報告,解釋我黨主動撤出了延安、張家口等地,為的是積蓄力量,更有效地打擊挑起內戰的反動分子。彰風的報告極為雄辯地說服了聽眾,使廣大華僑增強了中國革命勝利的信心。

  彰風知道,畢竟華僑與內陸的廣大農民群眾、工人階級不同,他們沒有直接感受到日本侵略者帶給中國人民的壓迫與苦難,另一方麵,國民黨反動派時時散布虛假信息,而華僑們身上具有一定的資產階級脾性,很容易會受到影響,所以必須加強革命宣傳,才能更好地團結這股力量,真正建立一個全民族的統一戰線。

  當然,統戰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很多時候華僑出於一種自保意識,無心涉足政治事務,所以保持中立態度,而彰風堅信隻要好好地宣傳,做好思想工作,一定可以將廣大華僑同胞爭取過來。

  在南洋宣傳的這段時間,饒彰風也親力親為。他親自拜訪了在海外享有盛譽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在他的坦誠介紹下,陳先生終於看清了蔣介石的真麵目,全麵認識了中共的政策和主張。陳先生完全被打動了,他與廣大愛國民主人士一同積極捐款,以支持解放戰爭。

  翌年2月,饒彰風又一次被派往馬來西亞,去建立新華社新加坡分社。他還特意帶去了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及廖承誌等著名人士的手跡相贈,以此來表示我們黨對海外僑胞的親切關懷和深厚的情誼。

  周恩來親錄了沈鈞儒先生的七言律詩:

  經年不放酒杯寬,

  霧壓山城夜正寒。

  有客喜從天上至,

  感時驚向城中看。

  新陽共舉葡萄盞,

  觸角長懸獬豸冠。

  痛哭狂歡俱未足,

  河山雜還試憑欄。

  朱老總則拿出自己的一首氣吞河山的七絕:

  身經百戰飲倭頭,

  不淨擁塵劍不收。

  鴨綠江邊期嘯傲,

  何須九世報斯仇。

  還有廖承誌畫的梅花等等,僑胞們無不為之欣愉。

  一到新加坡彰風便馬不停蹄,通過各種關係,打通各個渠道,終於在英殖民當局政治部注冊成立了新華社新加坡分社,社址設在國際書店大廈。饒彰風出任該分社社長。在此之前,新華社在海外僅有倫敦、香港兩個分社。

  饒彰風在主持分社工作之際,重操老本行,辦起了《新華周報》,在南洋各地通過愛國僑胞代理推銷,影響迅速擴大。與此同時,他開辦了新民主出版社,積極推銷國內及香港的進步出版物。

  除了華僑領袖陳嘉庚,饒彰風還通過該分社爭取團結了華僑工商界、文華界、教育界、新聞界眾多知名人士,如莊希泉、沈茲九等人,號召與鼓勵廣大愛國華僑支援祖國的人民解放戰爭,並積極援助在港的《華商報》、《光明日報》等各種進步報刊,爭取言論自由,支持有識之士。

  他還幫助胡愈之等辦好在新加坡的《南僑日報》,並從旁支持《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和《星檳日報》等各種報紙。

  同時,該社廣泛介紹進步知識分子從各地轉至馬來西亞,充實文教方麵的進步力量,發展華僑教育。他親自鼓勵胡一聲先生複辦馬來西亞加影華僑中學,並介紹了眾多進步的教師擔任教導主任、班主任及各門教學老師。

  南洋一時之間成為另一個革命搖籃,充滿著鬥爭的激情與高昂的情緒,成為中國內陸革命戰爭一個強大的支援地。

  殖民主義者恐懼了、緊張了。英帝國主義又一次實行了排華的緊急法令。不少愛國華僑被迫害而回到了香港。

  1948年6月,馬來西亞的形勢嚴重惡化,新華社新加坡分社也被停止了工作。6月底,彰風奉命回到香港。在走之前,丁波所帶的藝社正好在吉隆坡演出,麵對當時嚴峻的局勢,丁波等人不知該如何應對。於是,丁波便去新加坡找饒彰風。每當關鍵時刻,彰風總能幫助他們化險為夷。

  “彰風同誌,現在我們藝社正在吉隆坡演出,可是當前政治形勢嚴峻,各種反動力量不斷阻攔,之前所安排的演出可能內容上不是很適合,我們這一時半會兒不知道該怎麽應付啊!”丁波急切地看著饒彰風,等著他給出出主意。

  饒彰風仔細地分析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形勢,認為藝社仍可能留下來演出,並且指出在演出內容上不要犯過“左”的毛病。“現在局勢比較緊,華僑們不能迅速適應過來,所以咱們不能心急,要慢慢來,要符合華僑的心理。”就這樣,依據彰風同誌的說法,藝社又堅持了半年。

  直到1949年1月,該社收到了彰風的回電:“準備物資,如期回港。”他們這才啟程返航。

  彰風在香港迎候他們,與他們一一握手問候,並說:“你們平安回來,就是勝利。你們出去39人,回來47人,這是更大的勝利。你們在海外兩年,演出成功,收獲很大,黨組織對你們的工作非常滿意,要我向你們祝賀。”

  饒彰風穿梭於南洋的這段時間,極大地拉近了大陸與海外華僑之間的關係,為革命的統一戰線的建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這也使得饒彰風更加了解廣大華僑們的心理,獲得了廣大華僑的信任,而正是這份信任才使得他的統戰工作效率如此之高,也為他今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