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姚崇返朝,迎來政局新氣象

  姚崇因同情退位的武則天被貶,先後出任亳州、宋州、常州、越州、徐州刺史(都督)。由於他為官清廉,執政有方,因此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據《越中雜識》記載:“姚崇,字元之,洛陽人。景龍中,出典越郡,治尚簡肅,不樹威而民化之。及去,百姓送至錢塘江幹者,望崇遠去,皆號泣而返。”

  可以說,姚崇得以返回朝廷的權力中心,除了自己的才幹與膽識外,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李隆基所發動的宮廷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春天,中宗恢複帝位時,相王因參與政變有功,加號安國相王,拜太尉、同鳳閣鸞台三品,做了宰相,皇族子孫也“量敘官爵”。就在這時候,李隆基遷升為衛尉少卿。衛尉寺掌管器械文物,總管武庫、兵器及守衛宮門三署。少卿是衛尉寺的副長官,官階為從四品上。

  李隆基在京城做了3年的衛尉少卿。至景龍二年(708年)四月。在他24歲的時候,出離了京城,兼任潞州別駕。潞州屬於上等州府,治所在上黨(今山西長治)。中宗在位時,上州設刺史一人,別駕一人,別駕都由諸王子擔任,職任如同長史,主管一州的兵馬事。由於職務關係,使他有較多的機會接觸軍事,也增長了軍事才幹。同年十二月,加授銀青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屬於文散官,官階為從三品。

  當時政局跌宕,王室多次發生變亂,李隆基又一向喜武,好結交豪俊之士。早年他曾收留了機靈且有武功的奴隸王毛仲,作為自己的侍衛。他在潞州時,見蒼頭李宜德行動矯健,善於騎射,他不惜用5萬錢的代價把他買下。這次回長安,二人常挾持弓矢扈從侍衛。

  李隆基性格開朗,為人豪爽。《唐語林》曾記載了這樣故事:臨淄王朝覲回到了京師,“尤自卑損”。在暮春季節,豪門子弟數人攜帶酒饌,泛舟昆明湖遊春。正當他們興致勃勃,舉杯欲飲之際,李隆基身著戎服,臂上攜著鷹,疾驅而至。眾豪門子弟對這素不相識的不速之客的到來,很不高興。忽然有一個少年出了個主意,他舉著酒杯對大家說:“今日宜以門族官品自言。”唐人崇尚門第,他以為來者出身寒賤,一提及門族官品,自然會不好意思地走開。不料當酒傳到他的麵前,李隆基不但沒有走開,反而大聲說:“曾祖天子,祖天子,父相王,臨淄王李某。”他高門大嗓,聲音洪亮。豪門子弟聽後,不禁大驚失色,遂驚走四散,不敢複視。李隆基卻不慌不忙,接連到三條船上飲了酒,然後乘馬而去。

  李隆基對韋武集團陰謀篡奪皇位的活動已有所察覺。他曾目睹了堂兄太子李重俊發動的兵變,這些往事還記憶猶新。這次郊祀,又親自看到了韋後助祭的反常現象。特別是中宗的暴死,使他意識到時局的發展已十分嚴峻了,說不定哪一天再來個天翻地覆,李氏的江山就要變成韋氏的天下。他在思索著,怎樣應付這風雲突變的政局。

  當時,左右羽林軍都駐守在玄武門。玄武門是宮城的正北門,門外則是禁苑,它是由禁苑進入內宮的要衝之地。能否控製駐守在玄武門的禁軍,往往是宮廷政變成敗的關鍵所在。臨淄王李隆基十分明白這一點。他利用衛尉少卿的身份常與左右羽林軍將領來往,結識有勇有謀之士。

  在玄武門還駐守著一支強悍的衛軍,就是萬騎。最初,唐太宗從官戶及蕃人中選拔一些驍勇善戰者,身穿虎紋戰袍,騎豹紋馬,常隨從遊獵,在太宗馬前射殺百獸,稱作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隸屬左右羽林軍。中宗時稱為萬騎,設置果毅,由葛福順、陳玄禮等人擔任,以統率這支軍馬。李隆基經常和萬騎果毅葛福順、陳玄禮等人相來往,設宴款待,並贈送一些金銀繒帛,以博得他們的好感。機警的王毛仲深知臨淄王的本意,亦推心置腹,與他們交往很深。韋後臨朝攝政後,命其侄韋播、外甥高嵩為羽林將軍,掌管萬騎。韋、高二人為了樹立權威,立法冷酷嚴峻,萬騎兵士動輒得咎,橫遭捶楚,兵士怨聲載道。果毅葛福順、陳玄禮常來向李隆基訴苦。李隆基遂因勢利導,勸誘萬騎舉兵消滅韋氏,他倆欣然表示從命。另一果毅李仙鳧也參與了謀劃。臨淄王李隆基得到了左右羽林軍及萬騎的全力支持,在他同韋氏鬥爭中投下了一個決勝的砝碼。

  景雲元年(710年)六月十二日(即中宗遇毒死後的第十天),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崔日用向臨淄王李隆基透露了韋後與宗楚客等人欲謀殺少帝並加害相王、太平公主的消息。崔日用原先曾趨附於韋武集團,中宗暴死後,他知道李隆基密舉大事,感到依附韋武,猶如背靠冰山,最終是靠不住的。於是他回心轉意,把自己竊取的韋武集團陰謀活動的情報通過寶昌寺的和尚普潤、道士王曄悄悄地進到臨淄王府邸,告訴了李隆基,並規勸他說:“望速發,出其不意,若步遲延,或恐生變。”

  臨淄王這時26歲,政治上也趨於成熟了,他決計發動宮廷政變,誅滅韋武集團。當有人建議把這一舉動告訴相王時,他認為這是“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的大事,事情成功了,是社稷之福;事敗則殺身以盡忠孝。如事前請求得允,是父王參與了此危險之事,若請求而不從,也就難以行動了。

  李隆基對父王暫且隱瞞了此事,但為了慎重起見,卻將此事告訴了姑母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個老謀深算的女性,聽到李隆基這一行動計劃十分高興,並讓他的兒子薛崇簡助戰。

  參與這次謀劃的沒有朝中大臣,大都是中下層人物。其中劉幽求是個重要的參與者,他以前曾任朝邑尉,製舉出身,看問題往往能入木三分,很有見識。早在五王政變時,對隻殺張易之兄弟而不殺武三思,認為這是養虎遺患,並及時提醒桓彥範說:公將無葬身之地,不早除武三思,恐怕會噬臍莫及,後來果然不出他所料。李隆基很欣賞他的才幹,遂讓他參謀決定。

  此外,尚衣奉禦王崇曄、雍州利仁府折衝麻嗣宗、苑總監鍾紹京也參與了此事,其中鍾紹京也是一個較重要的人物。鍾紹京時任西京苑總監,官階為從五品下,具體掌管宮苑內館、園池、禽魚果木之事,他管下的禁苑是進入玄武門的必經之地。

  經過一番精心策劃之後,臨淄王李隆基決定破釜沉舟,大幹一場了。

  六月二十日(即中宗死後的第十八天)黃昏的時候,臨淄王李隆基隱瞞著自己的身份,身穿便服,與劉幽求、薛祟簡、麻嗣宗等人進入苑中,秘密會合於鍾紹京住所。這時鍾紹京有點反複,後悔參與此事,欲拒絕不從。他的妻子許氏倒深明大體,她認為忘身殉國,必有神靈相助;而且既已參與此謀,今雖不去,又豈能免禍?在她的說服下,鍾紹京才把李隆基等人迎入舍內。

  到了夜間,萬籟俱靜。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鳧悄悄來會臨淄王,請求號令。將近二更時分,天空流星劃破夜空,紛紛墜落,劉幽求說:“天意如此,時不可失!”於是,葛福順等受命之後,挺身直入羽林營,揮劍殺死韋璿、韋播、高嵩,然後高舉著三顆血淋淋的人頭號令部下說:“韋後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馬鞭以上(指身長及馬鞭以上)皆斬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韋氏一向作惡多端,早已天怨人怒。羽林將士聽到號令,個個都踴躍從命。葛福順穩定了羽林將士後,火速將韋璿等三首級送往臨淄王處。李隆基在火光下一看,果然是韋璿等人首級,知葛福順已經成功,遂與劉幽求等人由苑南門向玄武門進發。鍾紹京也率苑中丁匠200餘人,手執斧鋸,尾隨而行。

  李隆基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葛福順率左萬騎攻玄德門,從東路殺入宮內;另一路由李仙鳧率右萬騎攻白獸門,從西路殺入宮內。然後在淩煙閣會師,以鼓噪為號。葛福順與李仙鳧率領左右萬騎將士如猛虎下山,殺死守門兵士,奪關而入,一路勢如破竹。

  三更鼓敲過,夜風習習,旌旗獵獵。臨淄王李隆基在玄武門外號令隊伍,整裝待發。忽然宮內噪聲大起,知道二路兵馬已勝利會師,隨即指揮苑總監及羽林兵殺奔太極殿。太極殿是宮內正殿,此時正放著中宗的梓宮,由南衙衛兵守護。李隆基率兵鼓噪而入,南衙兵聽到噪聲,皆披盔戴甲,一起響應。韋皇後忽然聽到外麵人聲嘈雜,知道大事不妙,嚇得六神無主,慌慌張張地逃入太極殿前的飛騎營避難。當她剛進入飛騎營,即被飛騎兵士殺死,並提著她的首級來獻給臨淄王。安樂公主正對著鏡子畫眉抹粉,被軍士殺死。朝夕向往做皇太女的安樂公主,遂變做南柯一夢。她的丈夫武延秀的美夢還沒做完,即被兵士殺死於肅章門外。

  臨淄王李隆基率兵進入宮中時,上官昭容高舉著紅燭,親自率宮人前來迎接。上官氏原是韋武集團的女傑,幹了不少壞事,但自太子李重俊殺死武三思後,她才有些後怕,並轉而歸心於皇室。中宗中毒身亡,上官昭容擬草製立溫王李重茂為帝,以相王輔弼朝政,但被韋皇後、宗楚客所篡改。這時她舉著遺製草稿出示給劉幽求看,以表明自己忠誠於皇室,希望免除一死,劉幽求也給她說了幾句好話。李隆基斬草除根務盡,不留隱患,仍將她斬於旗下。這位“稱量天下”的人物就這樣命歸西天了。

  此時,少帝李重茂也在太極殿。劉幽求建議說:“眾約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大概李隆基認為時機尚不成熟,韋氏及其死黨還未斬盡殺絕,當即製止,而是全力捕殺在宮中的韋氏宗族的人及韋後的親信人物。

  黑夜已經過去,東方透出了黎明的曙光。這時,宮城內的韋氏宗族及其親信已捕殺殆盡,動蕩了一夜的宮城漸漸平靜下來。臨淄王李隆基見大事已定,這才出見相王,叩頭以謝不先啟請之罪。相王李旦見了李隆基,立時跑過來抱著他,激動地老淚縱橫,說:“宗社禍難,由汝安定,神祇萬姓,賴汝之力也!”大家簇擁著相王入輔少帝。

  六月二十一日,天已大亮,長安城四門仍然緊緊關閉著,城內戒備森嚴,一隊隊兵馬手執刀槍,來來往往。臨淄王李隆基仍在指揮收捕韋氏及其親黨。

  韋後之兄韋溫時為宰相,並總知中外兵馬事,被萬騎兵士殺死於東市的北邊。中書令宗楚客為了躲過滅頂之災,喬裝打扮一番,頭戴布帽,遮住臉,穿著喪服,騎著青驢倉皇出逃。當逃到城東北的通化門時,仍被守門兵士識破,扯下了布帽,當即與其弟宗晉卿一同被殺。宰相韋巨源聽說事變,家人都勸說他躲避一下,而他卻頑固不化,擺出一副殺身成仁的架勢,說:“吾位大臣,豈可聞難不赴!”剛走到街上,即被亂兵殺死。

  為了穩定城內社會秩序,相王挾少帝登上了安福門樓,慰諭百姓。司農卿趙履溫曾勸韋後效法武則天,又不惜破費巨大的民力和財力為安樂公主營造第台與修造定昆池。現在公主已死,他卻到安福門樓下舞蹈歡慶,呼喊萬歲。相王見他朝秦暮楚,反複無常,立即命萬騎兵士把他殺死。百姓一向怨恨他徭役繁重,都爭著割他身上的肉吃。

  韋氏及其親黨受到了嚴厲的懲治。韋後、安樂公主及楊均、葉靜能等都梟首於長安的東市。崔日用還率兵到韋氏族居地——城南杜曲誅殺韋氏宗族,連繈褓內的幼兒也無一幸免。

  當天,下詔赦天下:“逆賊魁首已誅,其餘支黨一無所問。”臨淄王李隆基以平定內亂、安定社稷之功封為平王,兼管內外閑廄,統領左右萬騎。以鍾紹京為中書侍郎,劉幽求為中書舍人,並參知機務,職任同宰相;麻嗣宗行右金吾衛中郎將。武氏親屬,或被誅殺而死,或被流放到外地。

  事畢,平王李隆基率領著這批新功臣,有的穿著紫袍(三品以上官服),有的穿著緋袍(五品以上官服),手持槍刀劍戟,乘著鐵騎,威武雄壯地走出宮城,市民聚觀歡呼。

  臨淄王李隆基初出茅廬,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成功地發動了這次政變,粉碎了韋武集團的篡權活動。韋武集團是一個倒行逆施、極端腐朽的政治集團。李隆基粉碎了韋武集團的篡權奪位,不僅安定了皇室,而且防止曆史再走回頭路,表現了這位年輕王子的卓越才幹和巨大魄力。

  平王李隆基誅滅了韋武集團,暫時保留了少帝李重茂的皇位,但很快又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六月二十二日,任中書舍人、參知機務的劉幽求正在太極殿埋頭處理政事,忽然悄悄走來了宮人和宦官,命他起草製書,要立皇太後。劉幽求當即拒絕,並義正辭嚴地說:“國有大難,人情不安,山陵未畢,遽立太後,不可。”來的宮人和宦官被他頂了回去。事後。劉幽求將此事告訴了平王李隆基,李隆基也感到突如其來,事情微妙,遂告誡他說:“此勿輕言,以免打草驚蛇。”

  宮人是誰?宦官又是誰?史書記載不明,我們都無從得知。據推測,宮人大概就是生少帝重茂的那位宮人。她見自己年少的兒子做了皇帝,韋武黨羽也已除掉,天下似已太平,現在應該由她來做皇太後,像韋後那樣臨朝攝政,號令天下了。

  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訊號。事實證明,後宮在皇位問題上的鬥爭還沒有結束。宮人和宦官要劉幽求作製書立皇太後之事的出現,使得這一場鬥爭表麵化了。相王李旦以前曾做過6年多的傀儡皇帝,又做了8年多的皇嗣,參加過五王政變,恢複了李唐的天下,聲望很高,這次政變又是以“共立相王”為口號的。平王李隆基冒死發動了這次宮廷政變,粉碎了韋武集團的篡位陰謀,安定了社稷,他也決不會再容忍類似韋後擅政事件的重演。在這種情況下,年幼無知的少帝重茂既無聲望,又沒有任何政治勢力的支持,他的大寶之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王公百僚的表奏如雪片般飛來,都認為“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相王是眾望所歸,“請即尊位”,這種呼聲越來越高。

  六月二十三日,太平公主向百官傳達了少帝的詔命,請讓位於相王,並頒下了一道製書,其中說:

  王室多難,義擇長君,思與群公,推崇明君。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讓於先帝,孝友寬簡,彰信兆人。神龍之初,已有明旨,將立太弟,以為副君……擇今日,請叔父相王即皇帝位。

  從表麵上看,少帝傳位是姑母太平公主傳達的詔命,頒下製書的內容也都符合事實,要說少帝是出於甘心情願,似也合情合理。其實這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實際上是在平王李隆基、太平公主與王公大臣的逼迫下,少帝才不得不這樣做的,而製書當然是出自他人的手筆了。

  少帝要把皇位讓給叔父,相王卻堅決推辭。盡管這並非真心實意,但過去曆朝禪讓帝位時,繼任者大都如此,不過隻表示自己謙虛,沒有篡位的野心而已。

  也就在這同一天,朝廷發生了大的人事變動:平王李隆基被任命為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其兄宋王成器為左衛大將軍,衡陽王成義為右衛大將軍,其弟巴陵王隆範為左羽林大將軍,彭城王隆業為右羽林大將軍。黃門侍郎李日知、中書侍郎鍾紹京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平公主之子薛崇訓為右千牛衛將軍。同時,中書令蕭至忠貶為許州刺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嗣立貶為宋州刺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趙彥昭貶為絳州刺史,吏部待郎、同平章事崔湜貶為華州刺史。這一人事變動,使得李隆基兄弟、參與政變的功臣位居將相之職,進而控製了軍國大政。

  劉幽求極力促使相王複位,他規勸平王李隆基、宋王李成器說:“相王疇昔已居宸極,群望所屬。今人心未安,家國事重,相王豈得尚守小節,不早即位以鎮天下乎!”平王與宋王聽後,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入見相王,極言其事,相王這才答應。

  六月二十三日,少帝在太極殿東隅,麵向西而坐,相王佇立於梓宮旁。太平公主再次拋頭露麵,對大臣們說:“皇帝欲以此位讓叔父,可乎?”劉幽求首先響應,他跪下說:“國家多難,皇帝仁孝,追蹤堯、舜,誠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愛尤厚矣。”太平公主隨即發布了少帝傳位於相王的製書。這時,少帝還不明白是怎麽回事,仍傻嗬嗬地坐在禦座上。太平公主走近他,說:“天下之心已歸相王,此非兒座。”很不客氣地一把將他從皇帝寶座上拉下來。

  就這樣,在平王李隆基、太平公主及朝臣的擁戴下,睿宗終於複位了。即日,他登上了太極宮的正門承天門樓,舉行了即位儀式,然後大赦天下。少帝再次被降封為溫王,幾天之後,被幽閉於內宅。

  睿宗複位後,姚崇也迎來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二春。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同時任命宋璟任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崇明於吏治,富有遠見卓識;宋璟則剛正不阿,堅持原則,二人都是才德聲望俱全的政治家。他們悉心輔政,革除了中宗朝的許多弊政,堅持任人唯賢,進用忠良,黜退不肖,賞罰嚴明,杜絕了私人請托的歪風邪氣,整肅了綱紀,一度恢複了貞觀、永徽之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