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家世顯赫,讀書習武皆上品

  姚崇(651-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則天因突厥叱利元崇叛逆,忌有大臣與其同名,故命以字行。後又避唐玄宗開元年號,遂改名崇。姚崇出身於官宦世家,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步入政壇,因辦事幹練,頗得武則天賞識,很快就成為武周朝廷的宰相。

  姚崇,生於651年,卒於721年,字元之,原名元崇。關於姚崇的生年有兩種說法,新、舊兩《唐書·姚崇傳》都有記載。姚崇逝世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享年七十有二,據此推算,姚崇應該出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而《姚崇神道碑》則明確記載姚崇終年71歲。據此推算,姚崇應出生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本書取神道碑的記載。

  姚崇的家族源於吳興望族。鼻祖姚重華,黃帝的八世孫,出生在姚墟(今山西省永濟市張營鄉舜帝村,以地取氏為姚),生卒年月不詳,父係氏族末期部落聯盟領袖,五帝中的第五帝,號稱舜帝。據《史記》記載,舜帝在50歲開始代替帝堯攝行天子的職權,58歲時帝堯駕崩。舜為帝堯守喪3年,61歲時正式登帝位。舜帝攝政與在位期間,改革政治,勵精圖治,治理洪澇災害,設立中央政府,製定司法刑律等,把一個原始、鬆散、落後的部落聯盟,構建成了一個具有基本國家性質的雛形,拉開了華夏民族國家文明的序幕。舜帝的人格和道德精神也為曆代民眾所敬仰,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尊奉為曆代帝王的楷模。舜帝即位的第39年,南下巡狩,病逝於蒼梧山下,被安葬在九嶷山旁。人民感念舜帝的聖德,就尊舜陵為零陵(今湖南省零陵市,因舜陵而得名),意思是地位最崇高的陵墓,舜帝在位期間實現了天下大治。

  姚崇的遠祖是舜裔已傳至第34世的媯滿,出生在虞城,生卒年月不詳。武王滅商後為籠絡天下,特封媯滿為諸侯國國君,並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帝舜的故地——陳,封為陳侯,稱為胡公。他勵精圖治,使陳國最終成為周朝的十二大諸侯國之一。媯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始祖。

  姚崇的太祖姚平,吳興郡人,生卒年月不詳。媯滿傳10世至公子完公(44世),因國中內訌,完公為避禍奔於齊國,遂改姓田,名完,成為田氏的始祖。田氏代齊稱王,直至秦朝兼並六國。秦末,項羽立田安為北齊王,漢初為韓信所滅,族人田橫遂擁兵東海島嶼,自立為齊王,拒不降漢。漢高帝八年(前199年),為了防範和控製故舊諸侯貴族,宣詔齊楚等大家族徙遷關中長陵。原齊國王室中的部分人,由於懼怕田橫事件牽連,便歸並入另一支由姚姓衍生而來的王姓,易姓王。至景帝時,王姓女成為漢景帝妃,後因生武帝劉徹而成為皇後,家族從而再次顯貴。武帝劉徹即位後,恩加王氏,特許舅氏男丁複舊姓田氏。第65世始恢複田姓。傳至67世田淵,因父田延年犯罪坐獄,逃匿至今浙江湖州(即古代吳興)再複為舊姓媯。至69世時任西漢官員、諫議大夫、京房易博士、冀州刺史媯平時,再複姚姓,姚平為江南姚姓的起家之祖,即太祖。

  姚崇的烈祖姚豐,吳興郡人,生卒年月不詳。新莽代漢,搜求舜裔姚氏,征姚平之子、70世姚豐為睦侯,封國於代,新朝侯國國君。王莽敗之,姚豐複回吳興。此後姚姓基本穩定下來。

  姚崇的天祖姚綱,吳興郡人,生卒年月不詳。北朝北魏官員,具體職務史書無記載,不可考。因仕魏舉家遷徙中原內地的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市陝縣菜園鄉東北),成為陝州姚姓的起家之祖。

  姚崇的高祖姚宣業,吳興郡人,生卒年月不詳。南北朝時曾任偏居江南的陳朝征東大將軍,爵封吳興郡公,隨父徙遷陝州硤石。

  姚崇的曾祖姚安仁,陝州郡人,生卒年月不詳。隋朝時曆任山東青州、山西汾州刺史,後人稱其“為官清廉,秉公無僅,遠圖膺錫,大名垂休”。

  姚崇的祖父姚祥,陝州郡人,生卒年月不詳。隋朝時任懷州長史,檢校函穀關都尉,隋煬帝曾下詔稱讚其“武能守天於天險”。姚祥故後葬陝州東硤石縣東北20裏崇孝鄉南陔安陽公之塬(今陝縣菜園鄉南陽村東)。這裏是陝郡姚姓起家的祖塋。

  姚崇的父親姚懿,字善意,陝州郡人。隋文帝開皇七年(590年)出生,為姚祥的幼子。少年胸懷壯誌,做事堅毅果剛,聰明伶俐,思路敏捷。因受父輩影響,弓馬純熟,喜讀經史。《姚懿墓誌》稱讚其“食牛英氣,揚手金方,穿犀勁質,抬乎赤羽”。隋朝末年,隋煬帝縱情聲色,窮奢極欲,濫征徭役,百姓賦重,大規模營建東都洛陽,幾次下江南出遊江都(今江蘇揚州市),對外發動戰爭,對內強交租調,許多州縣甚至強迫農民預交十年的租調。民不聊生,紛紛揭竿而起,陝州崤縣(今陝縣菜園南縣村,唐武德三年更名為硤石縣),地處隋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和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二京要道之間。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因徭役賦稅負擔過重,農民苦不堪負,聚集反抗,結果縣令逃跑,地方混亂,家鄉官吏逃散,鄉村盜賊生亂,社會一片動蕩。此時,姚懿就能夠統領父親的部屬剿除盜賊,維護治安,恢複秩序,救民於難,保境安民,被授任陝州崤縣縣令。九月,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兵過黃河後,姚懿就暗中去拜結了唐高祖李淵,高祖不但高興地接見他,而且還賜給他詔書和金帛。同時陝州全境幸免一場戰爭災難。唐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唐軍討伐王世充,姚懿隨同參加戰事,時任鷹揚郎將,水陸道總管,長沙縣男。因有人嫉妒遭到貶退,從此一蹶不振,建一山莊,隱身而居,教讀子孫。後來朝廷先後授予他晉州高陽府折衝都尉、常州長史等職,都被他以身患疾病,無法理政為由而婉言謝絕。姚懿一生娶過三個夫人,先娶張氏夫人,又娶李氏夫人,因故都先後過世。又續娶劉氏夫人。劉氏夫人是隋左常侍劉降的孫女,唐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漢水南襄陽舊城)長史劉誌逵的女兒。劉氏夫人共生二男一女,長子姚元崇,次子姚元景,女兒名字不詳,史書也無記載。年過六旬後,姚懿又被朝廷任命為峽州刺史,這次他沒有推辭,帶著家人到峽州上任了。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因嶲州邛部蠻族首領叛亂,民不聊生,動蕩不安,這時朝廷又想到了年高德劭、兼有武略的姚懿,就派他持節到嶲州任都督(居正三品上官職),72歲高齡的姚懿,又掌管一州之軍政大權,他不辭年高,攜舉家千裏迢迢走馬上任。半年時間,他正麵訓導官吏,公正處理民族之間關係,嚴格整訓軍隊,以武力作堅強後盾,“結之以誠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邊境地區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團結,社會治安秩序很快就安定了下來。

  龍朔二年(662年)十二月一日,已是73歲高齡的姚懿,由於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殉職於嶲州都督府的工作崗位上,踐行了他一生信守儒家提倡的“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則獨善其身”的處世之道。

  龍朔三年(663年)六月的一天,姚懿的夫人,時年37歲的劉氏,含淚忍悲帶著姚崇兄弟和女兒護送著丈夫的靈車,跋山涉水,徒步2100多公裏從嶲州回到了陝州硤石故裏。稍做籌備,七月十五日將姚懿歸葬於硤石縣安陽公之塬(今陝縣東凡鄉南陽村東)的祖塋。

  開元三年(715年)十月,唐玄宗為了追念姚懿忠心為國,殉職邊疆,追贈其為吏部尚書,諡號“文獻公”。姚崇在故裏(今陝縣張茅鎮西南)為其父姚懿建衣冠塚,樹《姚懿神道碑》以示紀念,置旌賢寺管理墓地。1983年,因隴海鐵路修建電氣化複線,為不至於影響施工,姚懿墓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姚懿神道碑》被遷往陝縣新縣城南溫塘村東劉秀峰西側重立,直到今天,到此叩拜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

  姚懿病逝後,年僅12歲的姚崇,隨母親劉氏遷回汝州(今河南平頂山市汝州)梁縣廣成澤外婆家。從此,劉氏承擔起了撫育兒女長大成人的重任。

  廣成澤在汝州西60裏,是東都洛陽外圍的一處名勝。東漢朝廷曾將這裏辟為宮苑,供皇帝遊獵娛樂。姚崇少年時為人豪爽、崇尚氣節。可能是受家族尚武的影響,不喜歡讀書而喜歡習武、郊遊。“少為獵師”,20歲時,“居廣成澤,以呼鷹逐兔為樂”。當時有一個人,使姚崇改變了不喜歡讀書的習慣。此人名叫張憬藏,長社(今河南許昌市長葛)人,是當時全國聞名的相學家。根據姚崇本人63歲時回憶,就在他“居廣成澤,目不識書,唯以射獵為事”,整日陶醉於呼鷹逐兔之樂時,遇到張憬藏,說他“當以文學備位將相,無為自棄”。在張憬藏的鼓勵和規勸下,姚崇“爾來折節讀書”,改變了整日呼鷹逐兔的壞習慣,長乃好學,20歲後方發奮讀書學習,鑽研孜孜以求。《新唐書·張憬藏傳》也有相同的記載:“姚崇,李迥秀、杜景佺從之(張憬藏)遊,憬藏曰:‘三人者皆宰相,然姚崇最貴。’”看起來,姚崇不但是得到張憬藏的指導,而且還結交李迥秀、杜景佺等一批青年才俊之士。姚崇又“見《修文殿禦覽》,閱之,喜。遂耽玩文史,以文華著名”。姚崇繼續了父親的尚武遺風,每日以習武為功課,經常同鄉裏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獵比武。十數年堅持不懈的鍛煉,練就一身強健的體魄和勇猛無畏的精神,諸般兵器無所不通。

  對姚崇居住在廣成澤打獵一事,唐人劉肅在《大唐新語》卷之一,唐吳兢在《升平源》中,均有相同的記載。

  關於廣成澤的來曆。傳說上古時期的廣成子在汝州市的崆峒山(崆峒山位於今汝州市臨汝鎮,海拔320.1米。)修道成仙。後人為了紀念廣成子,便把他居住過的崆峒山周圍的澤地稱為“廣成澤”。清人楊守敬在《水經注疏》卷二十一中雲:“汝水又東與廣成澤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澤中。守敬按:《地形誌》汝北郡梁縣有廣成澤……澤在梁縣西四十裏。《元和誌》亦雲,在縣西四十裏,周回百裏。又《伊水注》引《河南十二縣境簿》,澤在新城縣界黃阜。蓋此澤甚大,古本在梁、新城二縣境也。”據《漢書》、《後漢書》和新舊《唐書》記載,漢、唐兩代將廣成澤辟為狩獵遊樂之所,定名為“廣成苑”。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十一月三日,太宗狩獵沐浴廣成澤,後唐高宗、唐玄宗等都幾番駕臨遊樂洗浴。

  唐朝時汝州梁縣等地的廣成澤既是皇家狩獵之地,且地域廣闊,周回百裏,自然會吸引不少愛好者樂此不疲,因此,少所習獵,以呼鷹逐獸為樂的姚崇,在此地打獵,就有居住在廣成澤附近的可能。

  既然,姚崇20歲前經常在廣成澤打獵,那麽,他又居住在何地呢?

  據《汝州誌·伊陽縣古跡二》雲:“梁國公姚崇宅,在石家嶺村東北,摩天嶺迤西百餘步,相傳為古梁公莊,有遺井,今廢。按《本傳》公嚐語帝曰:臣年二十,居廣成澤,以呼鷹逐獸為樂。張景(憬)藏謂臣當位王佐,無自棄,故折節讀書,遂待罪將相雲雲。考《本傳》:公,陝州硤石人,或流寓於此,未可知也。”

  《汝州誌》清楚告訴我們,“梁國公姚崇宅,在石家嶺村東北”。古伊陽縣石家嶺村,今稱石嶺村,現歸伊川縣白沙鎮管轄。據1991年1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伊川縣誌》第二編地理,第一章區域,第三節縣境變遷(第33頁)載:“1953年3月,將伊陽縣的刑嶺、石嶺劃歸伊川縣。”可見,石嶺村原屬伊陽縣。

  而曆史上伊陽縣相當一部分屬汝州梁縣管轄。據《舊唐書地理》:汝州(望州)。唐貞觀年間,“領梁、郟城、魯山三縣。”清道光十八年伊陽知縣張道超曾作《伊邑為梁縣舊疆說》,文曰:“今伊陽東南析汝州之西南隅置,則其為梁縣舊疆無煩辭贅。”據1995年六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汝陽縣誌》雲:汝陽(即伊陽,1959年經國務院批準改名汝陽)“秦統一中國後,推行郡縣製,汝陽當時分屬兩縣:東部屬梁縣(治所在今汝州市境內),西部屬新城縣(今伊川縣境內)……隋時,汝陽為梁、伊闕(原新城縣,開皇十八年改此名)陸渾、魯(原魯陽縣,隋稱魯縣,唐代改名魯山縣)四縣地。”其時,伊陽石嶺村,應在汝州梁縣境內。

  由此可見,今伊川石嶺村,唐初屬汝州梁縣無疑。姚崇青少年時期,在廣成澤打獵,當居於此。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