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兵定漢中,鼎足三分

  漢中對劉備來說,是必爭之地,諸葛亮在隆中就向劉備分析了“劉璋暗弱,張魯在北”的形勢,說明當時漢中張魯從北麵威脅益州的狀況。而現在漢中和益州都換了主人,在漢中被劉備稱為“自守之賊”的張魯換成了地廣兵強的曹操,這對剛占領益州開創基業的劉備來說,不能不感到嚴重的威脅。

  這時,諸葛亮心裏十分明白,要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比從張魯手中奪取要困難得多。所以後來當漢中戰事吃緊的時候,劉備急書發兵增援,諸葛亮以此征求蜀郡從事楊洪的看法,楊洪不僅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關係到益州的“存亡”,而且提出:“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諸葛亮以楊洪見解深遠,因當時蜀郡太守法正隨劉備從征,於是就上表提升他為蜀郡太守,不久又轉任益州治中從事,可見劉備集團的有識之士對於奪取漢中非常重視,認為必須舉國上下一致動員起來才行。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表明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比從劉璋手裏奪占益州還要艱巨,這是關係到當時劉備集團能否立足於巴蜀的頭等大事,就是楊洪所說的“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經過兩年的積極備戰,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就在劉備舉兵北征漢中的這一年,東吳大將魯肅病逝的消息傳來,諸葛亮深為這位誌同道合的盟友之死而感到痛惜,他在成都為魯肅發喪致哀。魯肅之死,在諸葛亮心上投下了一個陰影:“如果說魯肅生前還能顧全大局,與鎮守荊州的關羽好好相處;那麽魯肅之後,呂蒙繼魯肅屯兵陸口,情況又將如何呢?”他真有點為吳蜀聯盟的前途擔憂。由於魯肅之死,諸葛亮感到奪占漢中,鞏固巴蜀,更是刻不容緩的事了。

  法正也向劉備建議:“前年曹操打敗張魯,平定漢中,卻不乘勢進取巴蜀,隻留下夏侯淵、張郃等人屯守,自己立刻領兵北還,並非其智略不足,實為力有所不及啊!當然也由於最近許都(漢獻帝)和鄴城(曹操)間的關係,日益惡化,才會匆匆忙忙地趕回去。夏侯淵和張郃在將略上不如主公,若舉師西征討之,必能成功。擁有漢中之後,才能廣種糧食,積極儲蓄軍需,時機一到,上可以蕩滅敵寇,複興漢室;中可兼並雍、涼二州,開拓疆土;下可以固守險要,與敵人持久相抗衡。這是上天賜予我們的良機,萬萬不可失去啊!”

  到了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天,劉備接受法正的建議,經過一年多的積極部署,已完全作好進攻漢中的準備。

  另一方麵,夏侯淵軍團也全力在陽平關一帶加強防禦工事,一時之間,漢中盆地戰雲密布,一觸即發。

  劉備留諸葛亮看守成都,自己親率益州大軍傾巢而出,頗有勢在必得的決心。

  劉備派遣張飛、馬超、吳蘭向北攻打武都郡,駐屯在下辯,有意截斷曹操漢中軍團和關中地區的聯係,自己則率領黃忠軍團先行,直接攻擊漢中關鍵軍事重鎮,趙雲則暫時留在益州,隨時待命。

  曹操在接獲情報後,立刻下令在長安駐守的都護將軍曹洪,率同曹休軍團一同前往阻擋張飛等的攻勢。

  三月中旬,曹洪軍已進駐於武都郡,打算攻打在下辯駐守的吳蘭軍團,但張飛軍和馬超軍在固山一帶與吳蘭軍互成犄角,顯然曹洪如果往前移動,他們隨時有切斷曹洪軍補給線的意圖,曹洪對此威脅非常頭痛,因此召開緊急軍事會議討論對策。參與會議的將領都表示應停止前進,以免陷入張飛及吳蘭軍的夾擊,尤其是馬超西涼軍,一向以勇猛聞名,與曹軍更有宿怨,絕對輕敵不得。

  曹休獨排眾議,他表示:“敵軍若真有意切斷我們的後方糧路,理應秘密行動才能奏效,如今先張聲勢,正表示他們兵力不足,無此能力。因此我認為應在他們未集結以前,直接突擊吳蘭軍,隻要吳蘭軍潰敗,張飛和馬超勢必無法守住固山。”

  曹洪采納曹休的意見,親率主力襲擊吳蘭軍,吳蘭軍不敵,副統帥任夔當場殉職,吳蘭逃到陰平附近,也為氐族人所殺。張飛及馬超本想前往馳援,但曹休親自指揮大軍固守武都郡,令張飛等無機可乘。

  三月底,張飛、馬超軍團果然無法承受曹洪優勢軍力的壓迫,加上糧食補給困難重重,便往南退入漢中地區。

  四月,劉備主力軍團已紮營於陽平關附近,夏侯淵、張郃、徐晃等軍團也不示弱,紛紛出關對抗。劉備派遣大將陳式搶攻馬鳴閣道,以居高臨下掌握優勢。徐晃率軍突擊陳式,陳式由於缺乏準備,立刻被擊潰,使劉備軍在一開始的戰鬥中,地利和聲勢都落於下風。

  張郃更趁機進屯廣石,和劉備主力軍正麵對抗,劉備屢次下令黃忠發動攻勢,都被擊退,劉備隻得向益州征調趙雲軍團,前來助陣。

  七月,曹操審視漢中戰局情勢,認為劉備有勢在必得的決心,除非自己親自出馬,否則不易阻擋其攻勢。於是重新考慮全盤規劃,首先調回徐晃軍團,令其協助張遼守衛對付孫權的東戰線,自己則征調鎮守豫兗本營的夏侯惇軍團、曹真軍團,以及剛由武都戰場上回來的曹休軍團,即刻西征。

  九月,曹操的大軍抵達長安,立刻派遣使者召回在武都的曹洪,以進一步了解漢中軍情。

  漢中軍團總指揮夏侯淵,一向以勇猛、負責、精幹而聞名,因此獲得曹操刻意提拔,在曹營軍團中,威名更甚於其兄大將軍夏侯惇,尤其在出任漢中軍團統帥後,和有人間豪傑之譽的劉備,麵對麵獨立對抗,並曾因數度擊敗劉備軍而聲名大振,經常流露出不可一世的驕傲神氣。

  夏侯淵的口氣愈大,曹操愈是替他擔心。在陽平關對峙期間,曹操特別寫信告誡夏侯淵:“為大將者要懂得臨事而懼,了解自我的怯弱,不可過分恃勇。不錯,將領最重要的本質是‘勇敢’,但行動上則要有‘智慧’完全憑勇猛者,隻能敵一匹夫。”

  夏侯淵接信後,卻認為曹操高估了劉備,如今漢中軍團氣候已成,劉備再多的增援軍,也奈何不了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在陽平關纏鬥夏侯淵已近一年,諸葛亮由成都趕赴前線,和法正等共商對策,在兩人的建議下,劉備準備采取誘敵戰術。

  劉備也看出夏侯淵輕敵而驕,不把益州軍團放在眼裏,因此決定助長他的氣勢。

  首先劉備把前線指揮交給經驗豐富又勇敢負責的老將黃忠,自己帶著主力部隊和法正等幕僚人員往南略作撤退,表示有放棄漢中戰場之意圖,使夏侯淵更加的輕忽。

  接著,劉備下令黃忠軍攻擊張郃所駐守的東城,並采取猛烈的火攻,夏侯淵聞訊,立刻令夏侯尚和韓浩率軍馳援。黃忠軍撤退,夏侯尚等人乘勝追擊,張郃苦勸不聽,隻好隨後馳援。

  黃忠軍每日撤退一營,很快到達天蕩山下,韓浩及夏侯尚追來,黃忠猛回頭反擊,左右伏軍盡出,韓浩、夏侯尚遭此突擊,全軍大亂,兩位主將當場戰死。張郃見黃忠勇冠三軍,不敢戀戰,退回東城,采取守勢。

  黃忠乘勝攻擊夏侯淵的大本營南城,夏侯淵大怒,傾巢而出,想殲滅黃忠軍團,以替夏侯尚等人複仇。

  劉備派急使通知黃忠不可硬戰,火速向沔水方向撤退,並和劉備主力軍會師駐紮於定軍山上,居高臨下,恃險而守。

  由於連續快速調動,黃忠軍團顯得次序大亂,夏侯淵見狀,以為敵軍即將崩潰,乃帶領少數親衛部隊猛追,想一舉擊殺黃忠。張郃聞訊,深怕有詐,立刻出兵前往支援。

  但夏侯淵為了搶功,行動火急,孤軍到達定軍山下。法正在山上督陣,見夏侯軍旗幟紊亂,軍隊調動忙成一團,部署上漏洞百出,認為時機成熟,便向劉備表示:“可擊也。”

  劉備下令黃忠率軍由上往下攻擊上山的夏侯軍團,夏侯軍毫無準備,想不到敵軍會突然反擊。在益州軍的全力衝殺下,陷入混亂,呼天搶地各自逃奔,夏侯淵當場被殺,5000親衛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張郃的支援軍趕到現場,聞此巨變,立刻火速退回陽平關堅守。由於統帥突然戰死,群龍無首,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

  夏侯軍團參謀長郭淮出麵協調,他力薦張郃代理元帥,並獲得諸將領之同意。張郃臨危受命,先行穩定陽平關防務,並派急使向駐屯在長安的曹操報告。

  夏侯淵戰死的當晚,劉備的主力軍團,再度來到陽平關前,隔漢水和張郃的大本營對峙。

  黑夜中,陽平關的守軍,隻見對岸敵軍燈火通明,顯然準備明晨渡河前來攻擊。在哀淒又緊張的氣氛中,張郃召開軍事會議,不少將領主張暫時恃險而守,以阻止劉備的搶攻。

  但郭淮卻極力反對,他認為這是示弱的戰術,如今曹軍士氣低落,如劉備傾力攻擊,陽平關守軍不見得便能堅守。不如隔漢水在距離較遠地方布陣,顯示我軍不懼會戰之心態,並表明敵軍若渡河前來,必將在半渡時出擊之,以劉備一向審慎的作戰性格,反而會有所顧忌,不敢直接攻擊。張郃大膽地采納其意見,親率主力軍在漢水旁布陣。

  天明時,劉備親赴前線,觀察張郃的布陣,判斷對方有決戰之勇氣,怕有伏兵,不敢強行渡河,因此撤軍離去。

  張郃此時才鬆了一口氣,並在郭淮的規劃下,強化防禦工事,顯示死守到底的決心。

  曹操在接獲郭淮的報告後,非常嘉許他的應變措施,並立刻正式任命張郃出任漢中軍團的統帥。

  三月,曹操親自率軍,自長安出斜穀,率大軍抵達陽平關,守軍歡聲雷動,士氣大振。

  隔岸觀察的劉備,卻自信地表示:“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能擁有漢川兩地。”下令居高恃險而守,不與曹操進行大規模會戰。

  由於原天蕩山的儲糧重地已失,曹軍在糧食補給上倍加困難,即使如曹操之軍事天才,也深為傷腦筋。

  曹操不得不重新建立糧食運輸渠道,但缺乏天險掩護,常需要動用大批軍隊護送。

  偏偏劉備抓到了曹軍這一缺陷,專門動劫糧的腦筋,讓曹操頭痛不已,努力思考應付的對策。

  有一次,曹操的軍糧由北山下經過,黃忠立刻率軍前往奪取,卻陷入曹操近衛部隊的埋伏,苦戰不得脫身。趙雲見黃忠逾時未歸,又恐輕易出陣會造成防務上的漏洞,乃下令副帥張裔鎮守營區,親率數十騎前往查看,正好碰到曹操近衛軍追擊黃忠而至,將兵們見狀無不心慌意亂,紛紛欲往後逃逸。趙雲卻下令一陣排開,自己一馬當先,衝向前去迎擊曹軍,並接應黃忠潰散中的部隊。由於曹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趙雲且戰且走,奔向自己設置於漢水北岸的營寨。

  曹兵大軍壓境,張裔原本想緊閉營寨拒敵,想不到奔逃而回的趙雲,卻下令大開營門,然後全營偃旗息鼓,保持完全的安靜,自己率領數十騎立於營門前,準備硬接曹軍的衝擊。

  眼見趙雲背水而立,衝到營門外的曹軍,皆以為必有伏兵,不敢輕易向前。趙雲見曹軍氣勢已失,下令雷鼓齊鳴,親自率軍衝殺,並令張裔率弓弩隊,以箭雨攻擊撤退中的曹軍。一時之間,曹軍反而失了主意,驚駭中自相踐踏,跌入漢水淹死者不計其數。

  隔日,劉備親臨趙雲營寨,視察戰果,在得知當時情形後,不禁感歎道:“子龍(趙雲字)真渾身是膽也。”

  曹軍喪失了這一次擊潰益州軍的絕好良機,反而遭到慘敗,全軍士氣為之低落,加上糧秣不足的情況日益嚴重,雖想盡辦法,仍很難徹底解決運糧問題,甚至不少軍團都開始出現逃兵的現象,曹操深感進退兩難。

  五月夏,漢中雨季來臨,曹軍糧食補給更為困難,連負責向導的王平都離隊投奔劉備。曹操不得已,在軍事會議上,將漢中比喻為“雞肋”:“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情感上雖有些不甘心,但在理性的思考下,曹操乃下令拔營撤軍,將漢中地區拱手讓給了劉備。

  曹操在撤離漢中地區時,仍留下張郃及曹洪兩個軍團,分屯於陳倉和武都郡,以防止劉備由武都進逼關中;另外又下令雍州刺史張既,加強部署雍州邊界之防務,並由曹真軍團掩護曹洪軍團逐漸撤離武都,結束了長達一年之餘的漢中之役。

  不過和《三國演義》中的描述不同,這次漢中戰役自始至終都隻有劉備和法正在指揮作戰,諸葛亮後來雖也到過前線,商量軍情,但大部分的時間仍在成都,絕對沒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智激黃忠,斬殺夏侯淵,再遣趙雲戰漢水,最後又用疑兵退曹操之事。

  史實記載,曹操後來得知取漢中之謀略皆出於法正之手,還自我解嘲地表示:“我就知道,劉備不可能有此能力的。”其實,身為大將者,謀略何必都出於己手,吳起便曾有“群臣莫及則憂”的感歎!劉備能用諸葛亮之策取荊州,用龐統之計收西川,再用法正之謀奪漢中,正表示他是一個懂得選擇人才、運用人才的俊傑!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再度敗於劉備,這是兩位宿敵有生之年最後一次直接麵對麵的作戰。從這次戰爭中,我們可看出,劉備在長年奔波後,氣候已成,“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預言,果然靈驗。

  從不久前和孫權的合肥之戰,到漢中之役,曹操似乎已喪失早年作戰硬拚到底的銳氣,或許他已看出“統一無望”,天下三分鼎立已是不可避免之勢了。

  取得漢中的同時,劉備命令宜都太守孟達,由秭歸北攻房陵,孟達在房陵陷落後,斬殺太守蒯祺,並且再北上,進兵上庸。

  劉備擔心孟達有失,派出義子中郎將劉封,自漢中乘船從沔水順流而下,會同孟達進攻上庸。曹操任命的上庸太守申耽棄郡投降,並遣送妻子及宗族至成都為人質。劉備加封申耽為征北將軍,仍領上庸太守,並以申耽之弟申儀為建信將軍,領西城太守,劉封則以副軍將軍留守上庸,以為漢中東南之屏障。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劉備屬下的文臣武將120名聯名上表漢獻帝,尊劉備為漢中王。

  不過從這篇表文可以看出劉備政權的“暴發戶”的態勢。

  表文是由益州才子、號稱“李氏三龍”之一的廣漢人李朝執筆,由於是正式公文,列表的臣屬必須以公認地位的尊卑排列。劉備政權的核心分子,雖是真正的“贏家”,但仍無法列在前麵。

  排名次序,可以看出地位的尊卑: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許靖、營司馬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射援(太尉皇甫嵩女婿)、軍師將軍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張飛、征西將軍黃忠、鎮遠將軍賴恭、揚武將軍法正、興業將軍李嚴等。

  除馬超原為關中軍團領袖,承續其父馬騰官爵,地位特殊外,劉備集團的核心分子中,諸葛亮超越老將關羽和張飛之上,成為臣屬中的真正領導者。

  表文中談及唐堯到漢昭帝間,天下安危變化,刻意把曹操和董卓平列並論,說他們“剝亂天下,殘毀民物”,然後追述劉備早年和董承“同謀誅操”,卻未能成功之憾,更擔心如趙高使閻樂殺害秦二世皇帝胡亥,以及王莽廢孺子嬰為定安公的政變發生,繼而說明劉備以漢室宗親“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從大破曹操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披靡,但如今爵號不顯,九錫未加,不足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曹操對外吞占天下,對內欺壓大臣,致使朝廷有內部崩潰的危機,卻沒有一股牽製曹操勢力擴大的力量,真令人寒心。

  是以不得不名列群臣,輒依舊典,封劉備為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以掃滅曹操等凶逆,故合並漢中、巴、蜀、犍為、廣漢為一個國家,承續漢之典章製度,以為光複漢室之基地也。

  當然這隻是官樣文章,根本不用漢獻帝批準,表文一上,便在漢中地區的河陽(今陝西省魁縣東南)設壇場,文武眾官並列,舉行隆重的典禮,因此念完以上表文,執禮官向劉備奉上王冠、王璽,劉備就成了漢中王。

  為什麽不在益州成都舉行,而跑到接近前線的漢中沔陽呢?相信這多少是為了承續漢王朝香火之象征吧!當年,漢高祖劉邦的基業便起於此,因此在對抗曹操的政治意義上,漢中比成都重要多了。

  劉備自己也上了一個表文給漢獻帝,表明自己是“群僚見逼,迫臣以義”,他首先重複和董承共謀誅曹操時的心態,“雖糾合同盟,念在舊力,懦弱不武,曆年未效”,因此想到“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自己隻好“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並且即將“盡力輸誠,獎勵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也就是正式向漢獻帝表示,將盡最大的力量,以尋求恢複漢室。

  雖然曹操的陣營有不少清流派黨人後裔,如荀彧、崔琰、毛玠、荀攸等,但由於曹操和漢獻帝間政治鬥爭日益嚴重,這些清流派的立場非常尷尬,最後甚至和曹操鬧翻,倒不如劉備,因遠在天邊,和漢獻帝扯不上任何糾紛,因此可以公開舉起複興漢室之大旗,使陣營裏的清流派黨人,在元老派許靖及少壯派諸葛亮的率領之下,在意識形態上反成了清流派的主流。

  既然當了漢中王,劉備便向漢獻帝繳還原先官職左將軍、宜城亭侯的印綬,並立長子劉禪(即阿鬥)為太子,返回益州,以成都為治城。

  蜀漢的政權正式成立了!

  重要的敵人仍在北方,因此從成都到白水關間,起館舍,建驛亭,共400餘處,使漢中和成都間的聯係完美無缺。

  漢中稱王後,劉備仍率領文武官員,回到成都,開府治事。

  但漢中地區屬重要戰略國防前線,必須派出重量級大將鎮守,群臣大多認為劉備必會派張飛當此重任,張飛私下亦“以心自許”,當仁不讓,非他莫屬。

  但在劉備和諸葛亮等詳細商討之後,卻選中了不被大家看好的衙門將軍魏延,並提升之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這項人事命令讓眾人大吃一驚。

  魏延是在荊南攻略戰時,主動投奔的荊州將領,他對劉備相當傾心,當年說服老將黃忠,放棄長沙防禦戰、陣前倒戈的便是魏延,因此得到劉備的重用。

  魏延個性強悍,做事積極,企圖心強,因此人際關係一向不佳,但他待步卒頗為體貼,同甘共苦,很得軍心,作戰力甚強。漢中戰役中,雖附屬於黃忠軍團,但魏延軍團建功甚多,即使不滿他為人的同僚,也不得不服氣。

  劉備大會群臣,鄭重宣布這項人事命令。他當著眾大臣的麵,問魏延說:“今天委予你重任,你打算如何承擔這個任務?”

  魏延豪氣煥發地表示:“曹公若舉天下之兵而來,我將為大王拒之,曹公若令偏將領十萬之眾到來,我將為大王吞之。”

  劉備點頭讚許,眾大臣也為魏延敢口出大言以示其決心,感動不已。

  其實,劉備這個人事選拔是相當審慎的。魯肅去世後,荊州地區的情勢繃緊,益州也才平定不久,內部各地區的穩定仍有待努力。張飛軍團是劉備的主戰力,不可被置於漢中這個守勢的戰場。馬超社會地位太高,讓他獨立漢中,非常不安全。黃忠雖經驗豐富,忠誠度可靠,但年紀太大,對新領域的治理並不適合。

  趙雲應是最合適人才,但他和張飛一樣,屬核心的嫡係,放在漢中有點可惜。因此提拔較沒有地位,但忠誠度可靠、獨當一麵能力也夠的魏延,應屬一項合理的安排。

  劉備登基漢中王,拜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以軍師將軍諸葛亮總領軍國大事。

  新建立的四大軍團統帥,關羽為前將軍,在軍團中地位最高,其次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

  諸葛亮對這些任命,有點擔憂,便對劉備說:“黃忠將軍雖然在荊州地區屬有名的老將,但以往知名度不高,和張飛、馬超、關羽等人無法相比。如今黃忠和他們平起平坐,馬超、張飛在近,都看到黃忠在益州及漢中戰役上的表現,可能沒有異議,但關羽遠在荊州,可能會很不服氣。”

  劉備笑著說:“這我有辦法!”

  於是劉備派益州前部司馬費詩到荊州,給關羽送去前將軍的印綬,臨行前,特別作了一些交代。

  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費詩到荊州,關羽一聽黃忠為後將軍,不禁大怒道:“大丈夫誓不與老兵同列!”堅決不接受印綬。

  費詩笑著說:自古以來,開創王業的,要善於使用各方麵的人才,當年蕭何、曹參等和漢高祖從小便是好朋友,而韓信、陳平都是後來才歸附的,但漢高祖稱帝後,論名位,韓信最高,但從未聽說蕭何、曹參有何異議。

  今漢中王,依戰功,將黃漢升(黃忠字)與君侯同列,然而漢中王的心中,真的將黃將軍和君侯同等輕重嗎?漢中王和君侯好比一體,同休戚、共生死。照我看來,君侯不宜計較官位之高低,爵祿之多少。

  我隻是個使者,奉命而來,君侯不受命,我也就這樣回去複命而已,但我卻深為君侯的行為感到惋惜,恐怕君侯會後悔的。

  關羽聽了,當場大為感悟,立刻拜受了印綬。

  諸葛亮的職銜雖未獲提升,仍為軍師將軍,其實從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他仍是最主要的行政策劃和執行者,雖然掛名仍是軍師將軍,但在劉備自立漢中王後,諸葛亮實際上已負起了丞相的責任。

  劉備自建安十六年(211年)起兵收川,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兵定漢中,前後曆經9年,實現了諸葛亮“跨有荊、益”這個隆中戰略中的第一個重要目標,從此,造成和北方曹魏、江東孫吳鼎足三分的局麵。

  諸葛亮曾在《隆中對》中說,若“跨有荊,益”就要“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很明顯,劉備接下來應該繼續“結好孫權”,堅定不移地貫徹聯孫抗曹的原則,爭取時間把根據地建設好。可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在劉備稱王後不到半年的時間,情況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不但使新興的蜀漢政權遭到挫折,從而也給諸葛亮的隆中戰略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