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初出茅廬,臨危授命

  諸葛亮來到新野後,劉備對他敬若師長,兩人形影不離,但關羽、張飛卻心中不快,經常流露出不滿的言辭。關羽和張飛都是劉備最早的部屬,自隨劉備鎮壓黃巾起義開始,20多年來立過無數戰功,平時護衛劉備,更是不避艱險,他們與劉備並非一般的上下級關係,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正因為關羽、張飛數立戰功,又與劉備恩若兄弟,加之他們的年齡都遠遠大於諸葛亮,所以兩人對諸葛亮這個未立戰功卻深受劉備敬重的年輕書生頗不以為然。針對關羽和張飛的不滿情緒,劉備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如同魚有了水,請你們以後不要再亂說。”劉備把自己比作魚,把諸葛亮比作水,而魚是不可須臾離開水的,否則便無法生存。劉備這個比喻的言外之意是,諸葛亮對自己事業的成功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諸葛亮,自己將一事無成,經過劉備這麽一解釋,關羽和張飛也就不再說什麽了。

  《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下山後的第一件任務是策劃火燒博望坡,擊敗曹營大將夏侯惇及於禁的聯軍,其實博望坡之役發生時,劉備根本未曾和諸葛亮或徐庶碰麵過,更談不上諸葛亮及徐庶曾參與謀策。

  博望坡位於汝南地區,當時劉備和劉辟在汝南地區打遊擊牽製曹軍後方,負責豫州防守的曹營老軍頭夏侯惇非常頭痛,因此在曹操打贏官渡戰役後,夏侯惇便主張一舉消滅劉備遊擊軍團。雖然曹操認為時機尚未成熟,但夏侯惇相當心急,曹操隻好調回在黃河南岸打遊擊的智將於禁,前往協助。曹軍兵力較優,因此開始時,劉辟、劉備軍都受到很大的壓力,劉辟更因而戰死。夏侯惇趁勢追擊,於禁苦勸無效,隻好跟隨行動,但追兵至博望坡時,便陷入劉備預先埋伏的火攻奇襲,曹軍大敗,夏侯惇、於禁僅以身免。但劉備也看出靠自己微薄兵力,根本無法對抗曹軍,於是在孫乾的安排下,退入荊州,接受劉表的保護,劉表便令之鎮守新野,負責東北方的前線防務。

  諸葛亮雖有戰略經營上的敏銳思考力,但從未上過前線,根本沒有作戰經驗,想要靠他策劃戰術,其實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諸葛亮下山後,主要工作仍在戰略和行政的規劃上。

  當時曹操北征烏桓的艱苦戰役已獲得勝利,並加緊演練水軍,以為南進的準備,荊州東北方勢必首當其衝,駐守新野的劉備軍團將是第一波遭到攻擊的對象,但是劉備的軍力,隻有數千人而已,連曹操的先鋒軍團可能都抵擋不了。想要擴充兵力,但劉備覺得有兩大難題:一是他當時正依附劉表,在名義上是劉表的部下,如果私自擴兵,必定會引起劉表的猜疑;二是兵源奇缺,此為最大的難題。荊州本為大州,據《後漢書·郡國誌》載,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時,荊州7郡共1399294戶,6265952人。漢末雖有戰亂,但荊州所遭破壞較少,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時,人口當不會少於此數,可能還有增加。但是,由於當地的豪族富戶大肆兼並土地,又把失掉土地後為求生存而流落四方的農民招為“蔭戶”,而這些“蔭戶”都未在官府登記戶口,成為逃役、逃賦的“遊戶”,因此從戶籍上看,荊州人口並不多,兵源自然也就大成問題了。劉備深感不安,但又想不出有什麽突破的方法,為此心中煩苦不堪。

  有一天,諸葛亮到劉備的行帳中,見到劉備在結髦牛尾消遣,不禁正色地表示:“我以為將軍素有遠誌,想不到卻自己在結髦牛尾。”劉備立刻起身道:“我心裏煩悶,所以拿這種玩意兒來忘憂罷了!”

  諸葛亮笑著說:“將軍想必在煩惱我們兵力這麽少,如何能擋得住曹軍的攻擊吧!”

  聽到這句話,劉備顯得輕鬆多了:“想必先生有好方法教我吧!”

  諸葛亮還確實有主意,他想出了“遊戶自實”的辦法,對劉備說:“可向劉表建議,令荊州所有遊戶都必須到官府如實自報戶口,用以增加兵源。”(原文見《三國誌·諸葛亮傳》裴鬆之注引《魏略》)這個辦法的高明處在於:因為“遊戶自實”的命令並非由劉備下達,而是先由劉備向劉表建議,然後由劉表親自下達,所以,它既可解決劉備擴兵的兵源問題,也可使劉備免去私自擴兵的嫌疑。

  清查遊戶的政策實施不久,劉備的軍團便增加到數萬人,劉備派關羽、張飛、趙雲等嚴加訓練,戰鬥力獲得迅速的提升。

  諸葛亮更建議劉備,在獲得劉表的同意下,把指揮總部移入襄陽城旁邊的樊城(今湖北襄樊市)以能有效抵擋曹軍的第一波攻勢,讓劉表的主力軍團有更多準備的時間。

  經過多年的努力,曹操終於徹底毀滅袁氏政權,成為黃河兩岸最具實力的統治者,接下來的目標,隻剩下南方的荊州,東南的揚州、交州,以及西南方的漢中和益州了。

  荊州與曹操大本營的豫州和司隸區接壤,所以即使在和袁氏集團對抗期間,曹操已在荊州努力經營好幾年了。除了荊州刺史劉表以他個人聲望,勉強維持住整個荊州的統治權外,在荊州北方靠近司隸區及豫州的各郡縣,心理上都早已投向曹操陣營了。

  就連劉表治府的襄陽城中,親曹派的力量也相當龐大,荊州區蒯越、蒯良兄弟,劉表的大舅子蔡瑁,以及名士張允、韓嵩等都是主張和曹操聯盟的,可見曹操在荊州境內早已擁有相當大的力量了。除了江夏太守,也就是劉表長期戰友黃祖堅決反曹外,幾乎襄陽府城中所有的少壯當權派,都主張向曹操投誠,由於劉表和袁紹間的長期交情,親曹派尚不敢過分明目張膽地宣揚他們的主張。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天,孫權為報當年父親孫堅被殺的仇恨,派出猛將甘寧、淩統、呂蒙等襲擊黃祖,黃祖命令水軍都督陳就前往對陣。呂蒙和偏將軍董襲等各率敢死隊百人,偷襲陳就的主艦,呂蒙便隻身跳上敵艦,格殺了陳就,黃祖軍團在無充分準備下,陷入大亂。荊州軍退入夏口,東吳軍在城外圍攻甚急,黃祖率隊打算突圍,在混戰中為東吳軍所殺。孫權見複仇目的達成,以夏口深入對方境內,防守不易,乃下令全軍撤退。這場戰役雖很快平息,但荊州境內最龐大的反曹力量卻意外遭到消滅。

  這時,諸葛亮還為劉表的兒子劉琦出過一次主意,不但使劉琦轉危為安,而且預先為劉備留下一支兵力。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琦,是前妻所生;次子劉琮,是後妻蔡氏所生。劉表開始時因劉琦相貌與自己相似,為人又頗孝順,所以對他甚為喜歡。但蔡氏與其弟蔡瑁以及劉表的外甥張允等人均得幸於劉表,他們經常在劉表麵前說劉琦的壞話而讚譽劉琮。劉表是個沒有主見的人,久而久之,便愛劉琮而惡劉琦。劉琦心中恐懼,坐臥不寧,他向來敬重諸葛亮,便多次請諸葛亮為他謀劃“自安之術”。但諸葛亮覺得這是他們父子兄弟之間的家事,外人不便插手,所以總是婉言謝絕,敷衍搪塞。一次,劉琦請諸葛亮遊覽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撤去樓梯,向諸葛亮懇求道:“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於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諸葛亮本來還是不想插手此事,但因樓梯已被撤去,無法離開,而劉琦又苦苦哀求,所以便隻說了兩句話:“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這裏所說的申生和重耳,都是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二人皆有賢行。申生的母親齊薑是齊桓公之女,為晉獻公正妻,早死,申生以嫡子被立為太子。後來晉獻公所寵幸的驪姬生了兒子奚齊,她想改立奚齊為太子,便設法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驪姬欺騙申生,說她夢見了齊薑,讓申生速去齊薑廟中祭祀,並在祭祀結束後將祭祀所用之肉獻給晉獻公。申生遵命而行。當時晉獻公出獵未歸,申生所獻祭肉置於宮中,驪姬便在肉中下了毒藥。晉獻公回宮後發現肉中有毒,驪姬便誣稱申生下毒,想毒死獻公。獻公大怒,要殺申生。有人勸申生向獻公解釋,申生認為如果解釋清楚了,獻公必然會殺驪姬;而獻公年事已高,如果驪姬被殺,他就會寢食不安,於是不願解釋。又有人勸申生出奔別國,申生也不同意,最後自殺身亡。申生自殺後,驪姬又陷害重耳,誣稱申生在肉中下毒之事,重耳知道。重耳恐懼,立即逃出晉國,在外輾轉流亡19年,最後由秦穆公送回晉國即位,是為晉文公,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諸葛亮對劉琦說的這句話,實為以古喻今,他既不公開涉及劉琦的家事,又明確地暗示劉琦不要像申生那樣留在州城內等死,應該像重耳那樣離開州城,隻有如此,方能轉危為安。劉琦很明白諸葛亮的暗示,於是想找機會離開劉表等人。

  適逢黃祖陣亡,劉琦便趁機申請防守江夏,劉表也深怕繼承事件,造成荊州政局的混亂,在與劉備商量後,便以劉琦為江夏太守,駐防夏口。

  平定北方以後,曹操便想乘勝追擊,南下並吞荊州,尤其劉備正屯駐於荊州前線防務重鎮的新野,這位曾被曹操稱讚為“英雄”的對手,如果不盡快設法鏟除,將來勢必坐大,成為最難惹的敵人。

  但讓曹操一直不敢動兵的最大原因,是直屬軍團的嚴重不足。一則剛平定的幽、冀、青、並4州,尚需駐屯大量直屬部隊監視;二則關中地區諸侯仍隨時威脅著曹操大本營的兗州。平定袁紹以後,曹操雖號稱百萬雄師,其實絕大多數都是由新投降的袁軍編組而成,心態上仍極不穩定,無法完全信任。

  董承事件過後,曹操便有意無意規避朝見漢獻帝,因此長期駐屯於鄴城,將許都交給和漢室公卿較合得來的荀彧來負責治理,為了避免意外事故危及大本營,兗州及許都均由直屬的子弟兵部隊駐守,因此,曹操真正能自由調動的軍隊少之又少。盡管南征的意願很強,但實際行動卻得小心審慎不可。他隻能不斷地派出能幹的眼線和高級間諜,收買及分化荊州境內的各股勢力,並嚴密注意襄陽城內,由於繼承權所引發政治鬥爭的情勢發展。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末,劉表的健康因季節變化,更加惡化,駐屯夏口的劉琦聽到消息,趕回襄陽探病,但為蔡氏、蔡瑁、張允等人阻擋,由於劉琦一向孝順,深怕劉表看到了“父子相感、更有托後之意”。蔡瑁更當麵斥責劉琦:“主公命公子鎮守江夏,防備孫權,任務至為重要,為何未得主公指示,聽信謠言,擅離職守,若是主公看到公子,可能會因生氣而使病情更加惡化,你還是趕快回江夏去吧!”劉琦無可奈何,隻是向劉表病房跪拜,一路痛哭地回到江夏。

  這時在樊城增強防務工程的劉備,突然接到劉表的身邊的伊籍通知,劉表病情嚴重,請劉備前往商議大事。《魏書》上記載:

  袁病篤,托國於劉備道:“我兒不才,諸將意見分歧,不知合作,我死之後,卿可攝理荊州事。”劉備深為感動,隻得安慰他說:“諸子均頗有賢才,我兄還是好好的養病吧!”伊籍勸劉備趁機宣布攝理州事,但劉備料時機未成熟,勉強從事,將引發州內權力鬥爭,反而不利。因而婉拒道:“劉荊州待我甚厚,若依其言奪其州政,世人必笑我貪婪,我不忍也。”

  斐鬆之注解《三國誌》時,認為《魏書》之記載可疑,劉表夫妻素愛劉琮,屢有廢長之意,為何會在劉琮將成為繼承人之際,反托國於一向頗為猜忌的劉備?

  不過,當時曹操即將南侵的風聲甚緊,病中的劉表或許已判斷,劉琮在親曹派權臣的包圍下,根本不可能有抵抗曹操的力量,不如委托劉備,或許較能保護劉琮母子的安全吧!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接到襄陽城內間諜密報,劉表病情迅速惡化,隨時有生命危險,襄陽城內的少壯派官僚決定擁護劉琮,因此完全封鎖住劉表病危的消息,連鎮守江夏的劉琦和駐屯樊城的劉備都不知情。

  曹操一方麵在鄴城召開緊急軍事會議,聽取荀攸對北方四州防務和管理上的簡報,一方麵派遣密使到許都向荀彧征詢意見。荀彧表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應急速編組軍隊南征,他更進一步建議曹操,可由宛城和葉城抄小路急行軍,殺他個措手不及。

  在荀攸和荀彧的鼓勵下,曹操決定采取極大膽的軍事行動,他派遣於禁、李典配合荀攸監守新征服的北方四州,夏侯惇軍團配合荀彧鎮守許都和兗州,徐州仍由友軍的泰山豪傑臧霸管理,司隸軍區則由司隸校鍾繇負責,並封關中軍團首席軍領的涼州刺吏馬騰為衛尉,其子馬超為偏將軍,給予足夠的安撫,以防關中軍團趁機偷襲。

  七月底,曹操的軍隊由宛城和葉城分兩路迅速前進,八月初便接到劉表病逝的密報。盡管不少荊襄元老及軍團將領極力反對,但在蔡瑁和蒯越兄弟的支持下,劉琮仍勉強奪得政權。而曹操軍隊已出其不意地攻入荊州,並逼近到離北方軍事重鎮樊城不到200裏的位置。

  劉琮本有意聯合劉備力量,在襄陽城部署防禦工事,但蔡瑁等人極力反對,蒯越更表示曹操是以朝廷名義出師,抗拒者將成為叛徒,因此宜投誠不宜反抗。劉琮於是不與劉備及劉琦等商量,派遣使者直接和曹操談判,並下令所有郡縣首長和軍團將領,準備向曹操無條件投降。

  曹操除命令婁圭處理受降事宜,並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遠離荊州原有勢力,其餘各郡縣首長和軍團領袖,仍各自鎮守原地,隻有蔡瑁和張允率領的8萬餘荊州水軍加入曹操的南征軍團,隨軍行動。

  劉備在風聞曹軍南下後,便下令全軍進入樊城備戰,並緊急向襄陽城的劉表報告軍情,但一直未得到明確指示,使劉備大惑不解。諸葛亮判斷劉表一定已出事,憑己方實力不可能守住樊城,便建議劉備派特使直接晉見劉表,一方麵安排向南撤軍的工作。劉琮眼看瞞不住,才命令部屬宋忠通知劉表死訊以及準備全軍投降的決定。

  由於曹操大軍這時已逼近樊城,諸葛亮建議劉備緊急向南撤軍,目標是700裏外長江北方的軍事重鎮江陵,以江陵擁有的軍糧和防禦工事,再聯合江夏太守劉琦的主力軍,或可有效地守住南半部的荊州。

  八月中旬,雄踞江東的孫權,也獲知劉表去世及曹操大軍南征的緊急軍情,立刻派魯肅前往江陵,探詢劉琦和劉備的態度。

  劉備在倉促中,率領直屬部隊渡過漢水,有不少北荊州地區的軍民,自動跟隨劉備軍南下逃難。到達襄陽城時,劉備停馬向城內呼叫劉琮答話,劉琮不敢出麵,但襄陽城內不少官吏和軍民主動投靠劉備,諸葛亮建議劉備趁機攻打襄陽,取得荊州主導權,再聯合駐守各地的荊州軍團,共同抵抗曹軍,或許可以反敗為勝。但劉備不忍心在大敵當前之際,內部自相殘殺,乃決定依原計劃南下江陵。

  軍團經過城外劉表的墳墓時,劉備特率眾祭拜,涕泣不已,全軍為之感動,更堅定抗拒曹軍之決心。

  這時候,曹操的先鋒部隊張遼和徐晃的軍團已進入新野營區,距離襄陽大約隻有4天的行程。

  九月初,劉備軍團繼續往南撤退400餘裏,到達當陽縣,一路上荊州地區跟隨而來的難民愈來愈多,至此已達10萬餘人,大小行李車多達數千輛,道路擁塞,每天行軍不到10裏路,距離目的地江陵還有300多裏,估計以這種速度至少需要1個月才能到達,根本不可能躲過曹操的追軍。

  劉備不得已召開緊急會議,重新部署撤軍計劃,他下令關羽率領萬餘水軍由漢水順流而下,先到江陵布守防務,並派遣特使到夏口緊急會商劉琦,會師於江陵,張飛率領2000人馬為斷後部隊,預防曹軍襲擊,趙雲率預備隊數百人保護家小,自己和諸葛亮、徐庶等人率領主力軍護衛難民慢慢上路。

  不少幕僚人員及部隊將領勸劉備說:“為今之計,應迅速確保江陵,現在我們雖擁有數十萬人,可是真正能拿武器作戰者少,加上輜重又多,妨礙行動,萬一被曹操追及,如何得了?”

  劉備堅決表示:“我不是不知道危險,但有心創大事業的人,最重要在得人心,現在大家都要跟著我走,我如何忍心棄他們於不顧呢?”

  日後,東晉的習鑿齒在論及這件事時表示:

  劉玄德(劉備字玄德)雖身罹顛沛險難,卻更遵守信義,形勢已十分危迫,而仍能言不失其道;謹守和劉表生前的友誼,不背先人之約,情義感動三軍。因此有不少性情中人,願和他共赴戰敗的災難,這種人今後能創立大事業,說來也是必然的道理呀!

  九月中旬,曹操抵達新野,立刻在營區召開軍事會議,據探馬的情報顯示,劉備正全力撤向荊州中部的軍事重鎮江陵。江陵為糧秣儲藏地,對遠征的曹軍甚有價值,為了不讓劉備搶到這批輜重,而加強其防務力量,曹操決定選出精銳輕騎兵5000,親自率領,並由曹純配合虎豹騎統一指揮,日夜兼行,追趕劉備。

  曹操的輕騎兵一天300裏,終於在當陽長阪坡附近追及劉備撤退中的部隊,張飛率領斷後部隊極力抵抗,但仍無法阻擋曹軍攻勢,很快便被衝散了,劉備的部隊雖比曹操軍多出許多,但事出突然,加上又要保護跟隨的難民,根本無法作戰。

  在曹操的輕騎兵一陣衝殺下,劉備全軍大潰,張飛隻好命令斷後部隊保護劉備、諸葛亮、徐庶等人先行撤向南方。

  亂軍中,趙雲發現劉備家小的車隊被衝散,乃下令剩餘殘軍保護劉備等南下,自己單騎再衝殺入北方,尋找劉備家小,不久便和糜竺護送的甘夫人碰麵,趙雲指示了劉備軍行蹤後,再往北尋找劉備的長子阿鬥。這時劉備的另外兩個女兒已被俘,簡雍保護糜夫人帶著阿鬥四處逃避,但為曹操追及,簡雍及糜夫人均受重傷,幸而趙雲及時趕到,殺退曹軍,由於糜夫人傷重,不願離開,趙雲隻得要求一軍士送簡雍先行,自己留在那裏苦勸糜夫人,但夫人以幼主要緊,趙雲無力一人保護兩者,乃趁趙雲不注意,投井自殺而死。

  無奈下,趙雲身護幼主在鎧甲內,單槍匹馬往南奔馳,試圖和劉備會合,其間遭到不少曹軍的攻擊,趙雲奮勇抵抗,殺出重重包圍,整件白色戰袍都染成了紅色。

  劉備及諸葛亮一行人且戰且走,他們選擇漳水及沮水會合處的長阪橋後,進行重新整編工作。因此,劉備令張飛帶20騎斷後,抵擋敵人,並接應敗退下來的己方兵馬。不久,便看到趙雲單騎保護幼主奔來,張飛立刻前往接他過橋,趙雲告訴張飛,追兵已近,宜速作準備。

  張飛命令20騎在橋後平原奔馳,製造沙塵,以為疑兵,自己則橫矛騎馬立於斷橋前頭,準備迎戰曹操陣營的追兵。

  這個地方水勢湍急,非常不易渡過,加上長阪橋又已被張飛破壞,除了冒險渡河沒有其他通路,因此後麵追來的曹兵也不知怎麽辦才好。

  曹純親自趕到現場,隻見張飛在對岸橫矛直立,大聲怒吼:“我乃張翼德也,有膽的不妨放馬過來決一生死!”

  曹純看他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弄不清楚張飛有何詭計,因而不敢貿然渡河。

  雙方在斷橋的兩岸僵持良久,使劉備得以撤退到安全的地方。

  為了避免曹軍追趕,劉備決定放棄占據江陵的計劃,向東南直接退守夏口,他們在漢津口碰到關羽的1萬水軍,聲勢複振,總算穩住了情勢。不久,江夏太守劉琦北上支援的1萬名水兵也會合了,雙方便暫時退往夏口駐屯,重新部署防禦工程。

  當陽長阪坡之役,曹操不僅“大獲其人眾及輜重”,連劉備的兩個女兒也為曹純所俘,徐庶的母親隨軍行動,也被俘虜,曹操風聞徐庶賢能,乃令徐母寫信招降徐庶。

  徐庶接信後,前來向劉備和諸葛亮辭行,他以手指心對劉備說:“本欲和將軍共圖霸主之業,以此方寸之地也,今老母失陷,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準許我離開吧!”

  劉備和諸葛亮對徐庶雖都有些不舍,但也提不出什麽好的建議,隻好讓徐庶前往曹營解救他的母親。

  當陽戰役雖呈一麵倒的結果,其實曹操動用的軍隊並不多,而且除虎豹騎外,大多是新編組的袁氏及荊州降軍。但由於他采用閃電戰術,劉備根本無法估算其軍力,因此,兩個月不到便占據了江陵,統有一半以上的荊州領域,曹操的軍事指揮天才實在令人驚異。相信這一仗,實際參與的年輕諸葛亮一定印象深刻,對他日後的臨場經驗必有很大的幫助。

  曹操攻陷江陵後,也不禁矜然自得,他躊躇滿誌地派遣特使送給孫權一封信:

  近者奉辭(聖旨)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投降),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這是封恐嚇加招降的書信,孫權此時也到達長江前線的軍事重鎮柴桑,一方麵觀察荊州戰役的情勢,另一方麵積極準備防禦工事。接到曹操信件後,孫權立刻召開臨時軍事會議,並且“以書信示群臣,莫不響震而失色”。

  年輕的孫權倒顯得相當從容而鎮靜,其實他早就關心曹操南征荊、襄的行動,八月中旬便曾派遣魯肅前往江陵,探聽劉備及劉琦之態度。

  魯肅到達南郡時,聽說襄陽已失陷,劉備大軍正在南撤,立刻兼程趕往當陽,在長阪坡碰到敗退下來的劉備,偕同到夏口和劉琦會麵。

  魯肅代表孫權向劉備致慰問之意後,並問劉備有何打算,劉備表示江陵雖失陷,但長江南岸的荊州尚未被曹軍占領,因此他打算在夏口整編後,率眾南下,準備卷土重來。魯肅問他有何助力,劉備表示:“蒼梧太守吳巨,和我有舊交,打算去請他幫忙。”

  魯肅則不表讚同:“蒼梧地屬偏遠,吳巨更是庸才,絕不可靠。討虜將軍(指孫權)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東英豪無不歸附。如今已擁有江東六郡兵馬,糧秣充裕,足以立事。為今之計,應遣心腹,結交江東勢力,共濟大事。”

  這個計劃和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所建議的聯吳製曹戰略不謀而合,劉備自然是非常高興,何況又有魯肅作引介,事情要容易多了。

  魯肅更進一步向劉備建議,夏口在長江北岸,容易受到曹操陸上部隊的攻擊,不如將駐防移往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縣西北)。這段期間,魯肅才和諸葛亮談起他和諸葛瑾之交情,兩人因而倍感親切,日後,諸葛亮和魯肅的友情在孫劉聯盟這件艱苦的任務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進駐樊口的工作完成後,諸葛亮便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劉備也感到情勢緊迫,曹操或許會很快地從江陵順流而下,憑樊口的軍力是不可能擋得住的,因此同意諸葛亮隨同魯肅去見孫權,商談聯合作戰之事宜。20年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指的便是這件事。

  §§第二章 開創基業,三分天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