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時局動蕩,舉家南遷

  諸葛亮生於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父母早亡,托庇於叔父,後隱居在隆中。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輔佐,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諸葛亮,字孔明,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三國誌·諸葛亮傳》說他是“琅邪陽都”人。這裏所說的“琅邪”是指“琅邪國”,“陽都”是指“陽都縣”。東漢和西漢一樣,也實行“郡國製”,即在全國的行政區劃中,有的地方稱“郡”,有的地方稱“國”,兩者級別相同,下麵均轄數縣。郡的長官是“太守”,由朝廷直接任免;國的首領雖是皇帝分封並可世襲的諸侯王,但實權卻由朝廷直接任免的“相”掌握。兩漢史書中常有“郡國守相”的說法,即指郡的“太守”和諸侯王國的“相”,兩者的地位權力是相等的。“琅邪”在秦代和西漢均為郡,至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37年)二月始改為國。東漢的“琅邪國”下轄開陽、諸、陽都等13個縣,其國都設在開陽縣(今山東臨沂市北);而“陽都縣”的治所,在今山東沂南縣南。據此,史載諸葛亮為“琅邪陽都”人,即指他是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記載:

  泰山之南有魯國,北方則有齊國,瀕山臨海間有塊相當肥沃的平原。盛產桑樹和麻類植物,麻、絹等織製品使成了這裏的名產。主要的大城市臨沂位於渤海及泰山間,這裏的人一向思慮較深,並且好做議論,行事從不輕舉妄動。這些人個別能力都很強,但集體作戰力則偏弱。是典型的工商社會,國家的經濟力旺盛而活躍,住民大約可分成士、農、工商、工、坐商五種職業。

  思慮周密,好做議論,絕不輕舉妄動的性格,的確可以相當明顯地在諸葛亮身上發現。從薑太公在齊地建國以來,這裏一向便是南北貿易重心,經濟力量旺盛,因此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地方高,東漢到六朝時代,有不少名人皆出身於此,例如協助苻堅建立前秦帝國的王導,不朽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及唐代書聖顏真卿等,都是當地的名家豪族。

  另一個特色是齊國的兵學思想。齊軍一向以怯戰出名,因此更用心於研究戰爭的技巧和方法。薑太公的兵法學是戰爭的原則,也是生意者的策略。一代兵學宗師孫武,也是齊國人,《孫子兵法》中的準備和應變功夫,相信和齊國傳統的處世哲學有關。《鬼穀子兵法》,也是以齊國為發源地,孫臏、龐涓,甚至於蘇秦、張儀都是在這裏學成的。除了後來在襄陽地區居住時,和當地的名士學者切磋研習外,諸葛亮的思想、言行及人生觀,顯然也是和齊國傳統的文化相關的。

  至於“諸葛”這個姓氏的來源,大致有三種說法。第一,《世本·氏姓》記載:齊地原有姓“詹葛”者,“諸葛”一姓,乃由齊人將“詹葛”訛讀為“諸葛”而來。《世本》是戰國時期史官根據古代史料文獻所撰之書,專記黃帝至春秋時期各國諸侯大夫的氏姓、世係、都邑、製作等內容。據此,則“諸葛”一姓最晚在春秋時即已有之。第二,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而誅,漢文帝追錄,封其孫為諸縣(今山東諸城市西南)侯,“諸葛”一姓,乃由葛嬰之孫將其封地“諸”與其本姓“葛”合並而來。據此,則“諸葛”一姓在漢文帝時才產生。第三,三國韋昭《吳書》記載:諸葛瑾(諸葛亮之兄)的遠祖本姓葛,是諸縣人,後遷至陽都縣,因陽都縣也有葛姓,人們為了將兩縣之葛姓加以區分,遂稱由諸縣遷來之葛姓為“諸葛”,於是產生了“諸葛”這一姓氏。

  以上三種說法,雖然各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諸葛”一姓起源於今山東省,而現在的諸城市和沂南縣一帶,則為其具體的起源地。

  諸葛亮史有明載的遠祖是西漢元帝時期的諸葛豐。諸葛豐字季少,經禦史大夫貢禹舉薦為侍禦史,後被漢元帝提拔為司隸校尉,又加秩為光祿大夫。外戚許章,奢淫不遵法度,其賓客犯事,連及許章。諸葛豐查辦其事,本欲上奏朝廷,適逢許章乘車私出,諸葛豐即舉節命許章下車,想要抓捕他。許章逃入宮中乞求元帝庇護,諸葛豐在後急追,元帝即收諸葛豐之節,從此不再信任他。由於諸葛豐性情剛直,揭發檢舉不避權貴,在朝為官者多說他的壞話,加之他經常在春夏萬物生長季節抓捕懲治人犯,被認為有違天時,因此,元帝降他為城門校尉。後來他又上書檢舉元帝的寵臣周堪、張猛,更加惹惱了元帝,被免為庶人,終老於家。諸葛豐雖然最終被免為庶人,但其剛直之名卻流傳天下,當時京城編為謠諺曰:“間何闊,逢諸葛。”(《漢書·諸葛豐傳》)意思是說,有些壞人為何許久不見,原來是碰上諸葛豐,被逮捕法辦了。

  這諸葛氏家族到了諸葛亮父親這一代,家世雖並不顯達,但多少還有點名望。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郡丞,他的叔父諸葛玄和當時名門世族中的高官顯宦袁術以及荊州牧劉表等都有往來。

  不幸的是,諸葛亮幼小時生母章氏就病故了。在他上麵有比他大5歲的哥哥諸葛瑾,下麵有一個弟弟諸葛均,此外還有兩個姐姐。為了撫育孤小,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諸葛亮8歲左右,父親諸葛珪也去世了。一家子的生活就隻有依靠叔父諸葛玄來安排料理。

  這時天下洶洶,人心浮動。就在諸葛亮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爆發了驚天動地的黃巾農民大起義。

  黃巾黨人的領袖是巨鹿人(河北省南部)張角,是位非常有名的民間密醫,以神秘的宗教醫術,醫療患病的農民。張角的治療法,是讓患者先作自我罪行告解,再以符咒浸入飲之。先不問其效果如何,至少可以看出張角的治療法是宗教性大於醫療性的。張角的弟子遍布全國各地,都擅長這種神水醫療術,由於碰到苦難當頭的年代,信仰者急速膨脹,總稱為“太平道”。

  據張角自己的說法,他曾在深山中,得到仙人傳授的《太平清領書》,囑咐他推展太平道以救世。在數十年間,以青州(現山東省)為中心,遍布冀、徐、荊、揚、兗、豫等州,擁有數十萬信徒。

  到了光和年間,太平道的影響力,已不止於下階層的農民,不少地主、富豪,甚至於官僚也趨之若鶩。依《後漢書》記載,執宦官主流派集團牛耳的大常侍張讓,便與張角有相當密切的來往。

  眼見太平道急速膨脹,朝廷有誌之士自然產生了危機意識。清流派的楊賜,首先上書主張一方麵招撫流民,給予土地耕種,以安定其生活;一方麵搜捕太平道在各地的領袖,以削弱其組織力量。劉陶、樂鬆、袁貴等也聯名上書靈帝,主張逮捕張角,以免事件繼續擴大。

  由於親太平道的宦官一再阻止,靈帝在軟硬政策間舉棋不定,終於消息外泄,反而使張角加速強化其組織。不久,張角便將全國信徒分為36“方”,大“方”編組萬餘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均由直屬子弟統領指揮。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並封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共同統率著36萬人馬。

  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張角向信徒宣布:“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當年正好是甲子年,是60年幹支歲月的重新開始。張角決定在是年三月五日,散布各地的36萬信徒同時起義。依照中國傳統的五行思想,金、木、水、火、土的循環理論,漢王朝屬火德,克火者土,因此代替漢王朝者應屬土德。黃土高原和黃土平原的土都是黃色的,所以太平道信徒,均以黃色頭巾為標幟,這也是黃巾黨人的由來。

  負責攻打洛陽的大方馬元義,行動不夠謹慎,陰謀敗露被捕,同行的黨人有數千人遇害。靈帝到此才恍然大悟,發出逮捕張角的通緝令。

  迫不得已,張角會同兩位弟弟,提早一個月起義。雖然準備不周,仍有7州28郡響應,頭綁黃色頭巾的黨人,攻擊官府,占領田園,不少郡縣官吏聞風而逃,《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黃巾黨人的主要戰場,在洛陽附近的潁川地區,北起冀州西南區,南至南陽一帶。朝廷命何皇後之兄何進為河南尹,負責攻防總指揮,實際負責作戰的是司隸軍區中最精銳的師團,分別由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北中郎將盧植率領。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章回便是劉備在涿郡募集義兵,響應政府號召,共同對抗黃巾黨人民變的情節。劉備在此認識關羽和張飛,留下了“桃園三結義”的千古美談。

  戰爭初期,黃巾黨人聲勢浩大,張角和盧植大戰於冀州,盧植軍團寡不敵眾,被迫向南撤退,防守在潁川附近的朱俊軍團亦遭擊退,南陽太守在會戰中陣亡。

  為了保護京城洛陽的安全,皇甫嵩將主力部隊布防在潁川附近。張角以數萬兵馬層層包圍,皇甫嵩親往前線視察,他看到黃巾黨人均以茅草結營,乃趁夜色掩護,以火攻戰術突擊,張角軍團大亂,布防在潁川南岸的朱俊軍團也趁機反攻,洛陽方麵前來救援的典軍校尉曹操,率領騎兵部隊及時趕到。三方麵夾擊下,黃巾黨人大敗,死傷高達數萬人,這也是朝廷部隊第一次成功阻擋黃巾黨人攻擊的正式記錄。

  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八月,張角病死;十月,人公將軍張梁的軍團在潁川附近中了皇甫嵩埋伏,死傷3萬餘人,張梁本人也在潰敗中遭到擊殺;十一月,地公將軍張寶也戰死在南陽會戰中,黃巾黨人的主力部隊,到此完全被殲滅。

  但散居各地的黃巾黨人仍遙相呼應。並州的白波軍、冀州的黑山軍、益州和青州的黃巾軍,聲勢浩大,均讓各地方官府頭痛不已。皇甫嵩等雖在洛陽附近獲得絕對勝利,但在數度大規模會戰後,主力部隊也遭到了重創,根本無力再協助各地方官府剿亂。朝廷為了鞏固地方秩序,平定黃巾黨人的作亂,也不得不強化北方首長的行政權及軍事權。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朝廷接受江夏太守劉焉的建議,擴大部分嚴重動亂地區刺史的權限,並改稱“牧”。劉焉為益州牧,黃琬為豫州牧,劉虞為幽州牧。《資治通鑒》記載:“州任之重,自此而始。”這些地方州牧的權限逐步擴大,漸漸形成一股獨立的力量,朝廷也慢慢對其失去了指揮權和控製力,最終釀成了漢末群雄割據的局麵。

  諸葛亮生當亂世,在黃巾起義中,他的家鄉徐州琅邪郡也遭到了起義軍的衝擊,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漢靈帝去世的前一年(中平五年,即188年),也就是他父親剛死的這一年冬天,青州、徐州一帶的黃巾軍餘部又大張旗鼓,攻打郡縣,轟轟烈烈地幹起來了。朝廷任命丹陽人陶謙為徐州刺史,很費了一番氣力才把徐州的黃巾軍趕走,使“州境晏然”。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政治極其腐敗。漢靈帝死後,年僅14歲的少帝劉辯繼位,國舅何進以大將軍秉政。由於何進在解決宦官的問題上優柔寡斷,異想天開地召外兵董卓入京,想借董卓之手來根除宦官。豈知董卓是一個懷有極大野心、又極端殘忍暴戾的軍閥。在他來到洛陽之前,何進已被宦官殺害,而何進部將袁紹勒兵悉誅宦官達2000餘人之多。在外戚與宦官兩敗俱傷的情況下,董卓乘亂入京,廢掉少帝,立了9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這就是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政權落入了董卓之手。董卓在洛陽,收聚財寶,殺人為戲,奸亂宮廷,無惡不作。這一變亂,就是蔡文姬在她的《悲憤詩》中所說的“漢季失權柄,董卓亂無常”。

  第二年(190年)春天,關東州郡紛紛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聯軍討伐董卓。應該說從這一年起,由於東漢朝廷的名存實亡,正式拉開了豪強之間割據戰爭的序幕,經過長達近20年的較量,弱肉強食,相互兼並,最後出現了三分鼎立的局麵。17年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開頭說的“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指的就是這時的情況。

  董卓在關東聯軍的壓力下,挾持獻帝逃往長安。就在董卓西遷之後,關東聯軍內部,彼此之間也在爾虞我詐、相互吞並。戰爭給勝利者帶來了土地和財富,而給平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廣大勞苦群眾被逼得無法生活下去,隻有鋌而走險,奮起反抗,這就是當時青州黃巾軍迅速發展起來的原因。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也就是王允聯絡董卓義子呂布在長安計殺董卓的這一年,青州黃巾軍已發展到眾至百萬,鄰近州郡莫不為之震恐。

  這年12歲的諸葛亮也開始認識社會了,用他那雙明亮的眼睛來觀察周圍發生的一些事情,以他幼稚的頭腦來思考一些能夠思考的問題。從他記事的時候起,就常常聽到家裏的人說起“黃巾”,兩年以前徐州地區鬧黃巾,他親眼看見那些頭裹黃巾,揮戈舞刀的勞苦百姓,並不那麽可怕。令他感到可怕的倒是近兩年從他叔父常在家裏談起的那些駭人聽聞的消息:一會兒說是袁氏弟兄把宮中的宦官斬盡殺絕了;一會兒說董卓把小皇帝搶到長安去了,還放火燒毀了洛陽;一會兒又說是關東州郡為爭地盤互相打了起來。從這些消息中,諸葛亮朦朧地意識到“國無寧日”,天下將要大亂了。

  這一年,青州黃巾軍倒沒有來攻徐州,卻以迅猛之勢攻入兗州,一戰而下任城(今山東濟寧),殺掉任城相鄭遂,進至東平(今山東東平),再戰而陣斬兗州刺史劉岱,立時兗州無主,一片混亂。何以黃巾軍在兗州能夠取得這麽輝煌的戰果呢?

  原因是頭一年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占冀州並自領冀州牧後,又和幽州的公孫瓚為爭奪河北地盤進行戰爭,劉岱周旋於袁紹和公孫瓚之間,首鼠兩端,無所適從。後來他雖聽從東郡人程昱的意見,拒絕了公孫瓚而與袁紹聯合,但他心裏總是不踏實。果然不久,袁紹竟任用曹操來做兗州的東郡太守,染指兗州,更增加了他的疑慮。他處在這種惶恐不安之中,哪裏還想得到去防備青州的黃巾軍呢?青州黃巾軍也正是利用兗州防務空虛攻打進來的。當黃巾軍一舉而占領任城之後,濟北相鮑信鑒於黃巾軍聲勢浩大,而老百姓又向著他們,曾勸阻劉岱不要去和黃巾軍硬拚,要固守險要,以逸待勞,而他偏不聽從,自以為黃巾軍盡是些烏合之眾,不堪一擊,並親自上陣督戰,結果不出鮑信所料,活活地被黃巾軍斬殺於陣上。

  劉岱死後,兗州大亂了一些時候,兗州人士大多希望東郡太守曹操能站出來收拾局麵。其實,曹操自己也真是求之不得的。經過他的部將東郡人陳宮與兗州刺史的幕僚們聯絡後,大家一致推舉他出任兗州牧,擔當起剿滅黃巾軍的重任。此前,曹操曾多次和農民軍交戰,積累了不少經驗。早先他追隨皇甫嵩在潁川一帶屠殺黃巾軍達數萬人之多,並以功升遷為濟南相。去年袁紹任他為東郡太守,也是與他圍剿河北黑山軍有功有關。

  曹操出任兗州牧,是他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他立刻調集軍隊與濟北相鮑信一道,就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附近向農民軍發起猛烈的攻擊,盡管鮑信也落得與劉岱一樣的下場,被農民軍殺死在陣上,但曹操毫不示弱,他深知這是他一生成敗的關鍵,能不能保住兗州,進而爭雄天下,在此一舉。因此,他親自督率將士,厲行賞罰,經過一晝夜激戰,終於把黃巾軍擊退,曹操緊追不舍。這年十一月,青州黃巾軍在濟北被迫向他投降。曹操收得降兵30餘萬,又得百姓100多萬,他選拔其中強壯的組成一支生力軍,號為“青州兵”。從此,曹操身價日高。清代學者何焯指出:“魏武之強自此始。”情況正是如此。

  曹操收降青州黃巾軍的消息傳到徐州,徐州牧陶謙大為震驚,他早就聽汝南名士許劭說過,曹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因為曹操當時依附於袁紹,而他自己則是和公孫瓚結盟對付袁紹的,因此,曹操勢力的發展,不能不說對徐州是一個威脅。所以曹操消滅青州黃巾軍的消息不但沒有使陶謙感到欣慰,反而給他帶來了恐懼。他擔心有一天曹操會受袁紹的支使對徐州用兵。

  果然陶謙擔心的事,就在第二年秋天發生了。而引起曹操氣勢洶洶出兵徐州的直接原因,連陶謙自己也蒙在鼓裏。原來做過太尉的曹操父親曹嵩,因避難從故鄉譙縣(今安徽亳縣)遷居徐州琅邪,到曹操取得兗州地盤後,就派人去通知他父親到兗州來住,並命令兗州所屬的泰山太守應劭派兵去接。由於曹嵩家財極多,裝了100多輛車,一路上招搖過市,剛走到泰山郡境內的華縣(今山東費縣東北)、費縣(今山東費縣西北)之間,就被陶謙別將張闓奪去,並把曹嵩和跟隨他的曹操弟弟曹德也一並殺掉,等到應劭的兵馬趕到,張闓等人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據說張闓攜帶著這批財寶投到淮南袁術那兒去了。這件事應劭是不好交代的,隻得棄官而逃。曹操得知消息,氣得捶胸頓足,恨得咬牙切齒,也不管是不是陶謙支使幹的,非找陶謙拚命不可。

  曹軍進入徐州境內,一連打下了十多個城池,直抵彭域(今江蘇徐州市),和陶謙帶來堵截的主力軍相遇,一場惡戰。陶謙戰敗後,急忙引著敗殘人馬退保郯城(今山東郯城縣西南),再也不敢出來。曹操圍攻郯城不下,他把複仇的盛怒情緒轉向找徐州老百姓去出氣,於是他縱兵掃蕩,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僅一次在泗水邊上就坑殺男女數萬口,使泗水為之不流。

  當時,徐州在曹兵來到之前,還是一個比較安定的地區,關中和中原地區的人民紛紛來此避難。曹操的父親不是也到此來避難了嗎,而且還居住在諸葛亮的故鄉琅邪郡。經過曹操這次大屠殺,徐州被糟蹋得殘破不堪,有的城池連一個人影子也找不到,不但人沒有了,連雞犬也消滅光了。經過這次徐州的大屠殺,也使曹操以其殘忍而聞名於世。

  曹操在徐州折騰了一個秋冬,到下一年(漢獻帝興平元年,即194年)春天,才暫時回到兗州,經過一番休整之後,夏天又再次進攻徐州。由於陶謙這次得到公孫瓚的支援,派了平原相劉備率領關羽、張飛等領兵到徐州來幫助他,心裏踏實些了。可是,曹操這次進攻徐州,依然來勢凶猛,一舉攻下5城,掠地至琅邪、東海。這一次,諸葛亮的故鄉也直接遭到了破壞。

  當曹操在郯城東邊擊敗陶謙和劉備的聯軍,正準備拿下都城的時候,突然接到荀彧從兗州派人送來的信,說的是陳留太守張邈和陳宮勾結、共迎呂布為兗州牧的消息,曹操看後,強忍住內心的驚恐,外表上卻不動聲色,迅速地從徐州撤兵趕回兗州去了。

  徐州經曹操這兩次所加的兵災,弄得滿目淒涼、一片荒殘的景象。戰爭使人民離鄉背井、流離失所,也給諸葛亮一家帶來了劇烈的變化。早些時袁術和劉表都曾先後派人來請諸葛玄出去做官,諸葛玄鑒於世亂紛紛,官很難做,再加之哥哥死後留下一大家子,也實在走不開,便都婉言辭謝了。但最近這兩年,諸葛玄眼看徐州戰亂不止,再難安身下去了,心裏也正盤算著把家轉移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去。恰好這時,袁術又派人帶來任命他為豫章太守的書信,諸葛玄便決定留下諸葛瑾在家照顧繼母,並看管家財,其餘諸葛亮姐弟都隨他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任上去。這樣,諸葛亮一家就分離了。

  從徐州北部經由豫州,南下到豫章的路途上,這幾年的兵荒馬亂最為嚴重,曹操及陶謙間幾度惡戰,不少民變都發生在這個地方。青少年期的諸葛亮親眼目睹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百姓妻離子散,農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善良百姓被迫拿起刀劍鋌而走險,從事盜匪生涯。這種悲慘情境,對諸葛亮的人生觀想必有著深遠的影響。

  更不幸的是,諸葛玄到任後不久,東漢朝廷又派朱皓為豫章太守,使豫章太守的位置鬧了雙胞。不過朱皓上任的時候,由揚州刺史劉鏢處借得大批軍隊,直接向“非正牌”的諸葛玄施壓。諸葛玄方麵,袁術雖然聲勢浩大,但正和曹操準備交戰中,自顧不暇,根本無法給諸葛玄任何實質性的幫助。何況自己非朝廷命官,名不正言不順,勢單力薄,自然無力抵擋,為了顧全麵子及家人安全,隻得匆匆撤離。

  家鄉是不願也不可能回去,諸葛玄隻好將諸葛亮一家帶到荊州的襄陽城,去投靠老朋友荊州刺史劉表了。

  荊州刺史劉表早年也名列“八俊”之一,聲望崇高,是清流派在官場中的主要領袖之一。他不讚成卷入不必要的爭執中,所以一向閉關自守,既未參加董卓和反董卓聯盟間的戰爭,對袁紹、袁術兄弟間的明爭暗鬥也保持中立,所以荊州內部還算安穩,不太受漢末戰亂的影響,而且文風鼎盛,是個相當不錯的“避難港”。

  不過,由山東到江西,再由江西到湖北,輾轉千裏之遠,光是逆著長江到荊州,就要有十幾天的舟楫顛簸之苦,這對年輕的諸葛亮而言,倒也增長了不少見識,流離之間,也會體念了家園及和平的重要性。

  初到襄陽,諸葛玄先安頓諸葛亮等人在驛館休息,自己即去州牧府拜見劉表。兩人早在京城遊學時就一見如故,數十年後再見,二人已過中年,其中曲折難以言說。劉表顧念舊情安排諸葛玄一家安心住下。憑借叔父的關係,諸葛亮得以進入劉表所設的“學業堂”中學習儒學經典。諸葛亮的家學淵源,以儒學為宗,他幼年受父、叔的教誨及兄長的啟迪,在學業上打下了一些基礎。由於家庭迭遭變故,母父先後亡故,再加上隨叔父輾轉流離,諸葛亮學業的大進、識見的成長,主要是來襄陽後的事情。學業堂由漢末著名的古文經學家司馬徽主持。司馬徽,字德操,潁川人士,人稱“水鏡先生”。他是從潁川避難荊州的著名學者,擅長古文經學,是當時名士。諸葛亮跟隨水鏡先生學習古代儒學經典,除此之外,諸葛亮於諸子百家、算術、音樂、卜數、醫藥、弓弩等無不涉獵。司馬徽很快就發現了他這位學生的過人之處。他對諸葛亮坎坷的身世十分同情,對他超然的才華也相當欣賞。司馬徽本人高風亮節的作風、超凡脫塵的氣質,對諸葛亮的影響也是相當深切的。

  轉眼間,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已長成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齡。借助劉表的權勢和名望,諸葛玄雖未謀一官半職,但已然躋身襄陽上層社會中了。他為諸葛亮的大姐選擇了蒯家蒯祺為婿,為諸葛亮二姐選擇了龐德公之子龐山民為婿。蒯家是劉表倚重的荊州世族,龐山民之父龐德公是襄陽鴻儒碩彥。大姐家在襄陽和宜城之間,路途較遠,諸葛亮不能常去,而二姐家就在襄陽城東南的峴山下,離諸葛亮就讀的學業堂不遠,諸葛亮經常去看望姐姐。二姐夫的父親正是德高望重的名士龐德公。龐德公學識淵博、不願出仕,諸葛亮每至府探望姐姐,常常向龐德公趨謁受教。諸葛亮以師禮對待龐德公,每次來訪,獨拜於床下。起初龐德公不以為意,後來接觸多了,發現諸葛亮不是一般庸碌青年,於是對諸葛亮青睞有加,多方指點,並譽之為“臥龍”。由於彼此情誌相投,亦師亦友,龐德公對諸葛亮的了解越來越深,十分讚賞其學識為人,“臥龍”的雅號經龐德公之口傳開了。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17歲時,又一件令諸葛亮十分傷心的事情發生了,叔父諸葛玄病逝了。諸葛玄彌留之際,將諸葛亮和諸葛均叫到病榻前,囑咐他們要認真讀書,增長學問,將來一旦做官,要忠於職守、不謀私利、清正廉潔。兄弟二人跪在叔父身邊點頭答應著,諸葛玄將要交代的事情說完便合目而終了。諸葛亮兄弟幼年跟隨叔父生活,與叔父的感情十分深厚,此時叔父撒手人寰,令二人肝腸寸斷!二人強忍悲痛,在劉表等人的幫助下處理完叔父的後事便開始考慮自己的前途。

  叔父一去,諸葛亮頓失靠山,政治上無人扶持,經濟上陷入窘境,幼弟諸葛均尚小,自己又不願寄人籬下,給姐姐們增添負擔,思前想後,二人決定搬到距離襄陽不遠的鄉村居住,這樣既可以通過耕耘土地,在經濟上達到自給自足,同時又可以利用農閑到襄陽遊學,汲取教益。兄弟二人最終決定在襄陽城西20裏的隆中定居。在漂泊動蕩的歲月中,諸葛亮姐弟4人相扶相攜,感情甚篤,如今二位姐姐嫁入豪門,照顧弟弟本也不是難事,但姐姐們也可以理解弟弟的心情,同時也尊重弟弟的決定。姐姐為弟弟縫製了四季新衣,辦理了生活所需,含淚送別弟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