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務農世家,少年逢亂世

  元朝末年,以蒙古貴族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集團極端腐朽黑暗,廣大人民群眾遭受沉重的階級和民族的雙重政治壓迫和經濟壓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掙紮在生死的邊緣線上,因此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在元朝天下大亂之際,出身農家的徐達毅然投身於起義大軍之中,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與信任。

  徐達字天德,濠州永豐鄉人,家世業農。但是,這個出身於世世代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農民家庭的孩子,自幼“倜儻沈雄,有智略”,少年時便知六韜三略,有大誌,好武事,潛心武學,而當時的社會背景,也給了徐達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元朝統治者滅宋以後,圈占千頃乃至萬頃土地作為牧場。諸王、後妃、公主、大官、將帥、僧侶都侵占大片土地據為己有。晉王也孫貼木兒,光是歸還朝廷的土地就有7000頃,自己占有的土地更無法計數了。大護國仁王寺有水陸田地10萬多頃,佃戶37059戶。和尚沈明仁強奪民田2萬頃。他們貪婪地占有土地、人口,用做食邑。《元史·阿裏不哥傳》記載,孛兒貼可敦便有真定食邑8萬戶。元朝官員的貪汙腐敗跟他們當初的武功一樣空前絕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個當官的都是百萬富翁。據《明史》所載,第八任大汗貼木兒整頓官吏時,一次就撤職18073個貪官。殊不知皇帝是貪官汙吏的魁首,隻撤幾個貪官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元世祖滅宋以後,多次向外發動戰爭,軍費浩大,財政困難,於是任命一批刮錢能手的商人做大臣,專門搜刮民財,增加賦稅,賣官鬻爵,盤剝百姓,造成貪汙腐化的政治風氣。貪贓枉法,賄賂公行被視為有能耐的表現。浙江人葉子奇在《草木子·雜俎篇》中有形象地記載:蒙古、色目人官吏,根本不知道人間還有廉恥這回事,搶男霸女,公開渲淫。問人要錢,各有名堂。逢節要“節錢”,過生日要“生日錢”,管事的要“常例錢”,送迎要“人情錢”,發傳票要“齎發錢”,打官司要“公事錢”,下屬來見要“拜見錢”,無事白要叫“撒花錢”,弄得錢多說“得手”。總之一切憑錢,有錢可以買到“肥缺”的官當,連監察官都可以用錢買得。檢官秤銀,跟做買賣一樣,大官吃小官,小官吃百姓。民謠說:“解賊一金並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金鼓看來都一樣,官人與賊不爭多。”又說官官相護:“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腐敗黑暗的元朝暴政,把老百姓逼上了反抗之路。當時流傳一闕小令《醉太平》唱道:“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老百姓清楚地認識到,要解除頸上的奴隸枷鎖,必須造反,才能停止暴政統治。

  利用宗教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推翻統治政權,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悠久的曆史。這時,明教就擔負起了反抗暴政的有力工具。

  明教傳到中國,可以追溯到唐代,是波斯人摩尼(216—277年)所創,所以,又叫摩尼教。它融合了基督教、襖教、佛教,形成了一個新宗教。教義是二宗三際。明教認為,世界上有明暗兩種不同的力量,叫二宗。明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黑暗,是惡,是欲。這兩種力量經過初際、中際、後際的對立鬥爭,明暗各歸其位。初際是過去,中際是現在,後際是未來。明教的神叫明使,也叫明尊、明王。明教教規不設偶像,不崇拜鬼神,吃齋,禁止殺生,教徒穿白衣服,戴白帽子,天黑了才吃飯。明教認為,現階段,雖然黑暗勢力占優勢,但是明王一定要出世,光明一定能戰勝黑暗。明教徒嚴格執行在密日(星期天)吃齋,他們“吃齋事魔”。他們把摩尼和耶穌看成魔神,所以明教又稱魔教。他們提倡素食、薄葬、節用。一人有難,教友萬人幫助,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一旦有人坐牢,教友集資幫助打官司,因此,明教很有凝聚力。

  明教在民間還與彌勒教、白蓮教同流。彌勒教和白蓮教都出於佛教的淨土宗,一個叫彌勒淨土,一個叫彌陀淨土。

  據說,彌勒是一個慈育百姓的好國王,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侍旁聽法。釋迦牟尼佛滅度(死)後56億7千萬歲,這時世界變壞了,不但氣候壞了,莊稼收成壞了,人心也壞了,百姓生活在苦海之中。人們都想著釋迦牟尼留下的話,再過若幹年,有彌勒佛出世,那時世界到處是香花綠草,處處有金銀寶貝,人心變善,都搶著做好事積壽,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因此老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都盼望著彌勒佛出世。他們把彌勒佛像刻在岩洞上,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燒香禮拜。

  白蓮教供奉阿彌陀佛,勸人念佛修行,多做好事,死後可到西方淨土白蓮池過快活日子。白蓮教與明教、彌勒教儀式戒律相近,到元朝末年,三教同流。他們都不滿現實,主張改變現狀,都相信明天的世界會更美好。而這一天到來的標誌便是“明王”出世,“彌勒佛”下降。人們在苦海中期待著救星的出現。一旦聽說哪裏有明王出世或彌勒佛降臨的消息,便蜂擁而至,為之流血犧牲也在所不辭。

  1325年6月,這是元朝泰定二年的事。息州人趙醜廝、郭菩薩就宣傳過彌勒佛要來治理天下的消息。

  1337年,陳州人棒胡又宣傳彌勒佛已經降生了,燒香會齊教友,在汝寧府、信陽州起事,打下歸德府、鹿邑,燒了陳州城。

  1338年,袁州慈化寺和尚彭瑩玉(又稱彭翼)與徒弟周子旺秘密傳教反元。他們勸人每晚點著火炬,燒香禮拜,口念彌勒佛偈,每人背上都寫一佛字,約定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時起事,周子旺自稱周王,樹起了反元的大旗。後來周子旺被殺,彭瑩玉一麵行醫,用泉水給老百姓治病,一麵在息州、陳州、信陽、淮西一帶秘密傳教,組織力量反元。雖然後來起義失敗,彭瑩玉戰死,但是,彌勒教徒卻沒有停止活動。

  與彭瑩玉南北呼應的是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韓氏的白蓮教。韓家幾代人都是白蓮教主,燒香結眾,深得百姓信仰,官府害怕韓家勢力發展,將韓家謫徙到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永年)居住。此時韓山童接掌教主,廣泛宣傳天下就要大亂了,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積極組織力量反元。

  在這樣的曆史大背景下,徐達結識了他將來要輔佐的明主——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1328年(元文宗天曆元年)9月18日,濠州鍾離東鄉(今安徽嘉山縣治明鎮北趙府村)的鄉親們正忙著播種麥子。一位幫丈夫種麥子的陳氏婦女,在去幹活的路上,突然肚子一陣劇烈的疼痛,她預感腹中的胎兒就要降生了,急忙三步並作兩步地往家趕,還是沒來得及,隻好將胎兒生在村邊山岡旁的二郎廟中。剛剛出生的嬰兒,上有兩個哥哥,加上還有堂兄四人,排行老八,因均在“重”字輩上,故起名重八。長大後才有了正式名字,名興宗,後改為元璋,字國瑞。

  正當朱元璋十多歲時,由於連年的幹旱,元璋的二嫂、三嫂和兩個侄兒都死了。大姐和大姐夫一家滿門死絕,已婚的二姐也餓死了。母親哭得死去活來,父親愁得唉聲歎氣。眼淚還未擦幹,一場特大的旱災又降臨了。元至正四年(1344年)春天,濠州地區遇上百年大旱,天不下雨,地裂大縫,莊稼枯萎。百姓們隻好祈福求雨,請和尚念經,求菩薩保佑。數天過去後,雨無一滴,卻突然飛來了鋪天蓋地的蝗蟲,一會兒工夫將枯黃的莊稼吃個精光。真是喊天不應,呼地不靈。接著濠州一帶又瘟疫流行,不少人被餓死,成千上萬人被瘟疫奪去了生命,村村死人,戶戶發喪。幸存者為了活命,紛紛逃奔他鄉。

  這場瘟疫給朱元璋全家的打擊更是慘重:先是元璋64歲的父親朱五四染上了瘟疫,請不起醫生抓不起藥,四月初六辭世;接著元璋的大哥又得了重病,也於四月初九故去,連他的大孩子也夭折了;元璋可憐的母親陳氏隻活了59歲,也於四月二十二日那天被瘟疫奪去了生命。一家九口人半個月內就去了四人,隻剩下朱元璋和他二哥、大嫂王氏及她的一兒一女五口人。

  旱災、蝗蟲、瘟疫仍在家鄉肆虐。人們紛紛攜兒帶女,背井離鄉。有的去投靠親友,有的去逃荒要飯。元璋的大嫂隻好帶著一雙兒女回娘家去了,家中隻剩下他和二哥。那年月有錢的大戶人家為避瘟疫暫住他鄉,不用再雇人打工幹活,窮人家死的死,逃的逃,哥倆奔波了好些日子也找不到活幹。能靠得住的族人和親戚,不是離得遠久無來往,就是早已失去聯係。六親俱斷,無處可投,哥倆隻好吃草根樹皮,度日如年。元璋小時候念了幾天書,頭腦比哥哥靈活,看看周圍的夥伴們,比自己年長一點兒的,如湯和與周德興已外出謀生去了。哥倆從四月忍到九月,半年的光景竟找不到一條謀生之路,再這樣下去,哥倆隻能坐以待斃,一起餓死。元璋和二哥一商量,決定分頭外出逃荒,找條活路。

  元璋年紀小,二哥放心不下,可是不外出逃荒又沒有別的活路。兄弟情,離別情,哥倆抱頭痛哭,好不傷心。真可謂“兄為我傷,我為兄哭,皇天白日,泣斷心腸。”哭聲驚動了隔壁的汪大娘,好心的汪大娘忙過來安慰。聽說兄弟倆要分頭外出逃荒,就提起當年父母為元璋到廟中舍身許願一事,允諾元璋長大後要舍身為僧。並說元璋年紀小,單獨外出逃荒有危險,不如去寺廟當和尚,一來還了願,二來也有口飯吃,總比餓死或逃荒強,元璋的二哥表示同意。

  九月的一天,汪大娘為元璋準備了香燭和禮品,由汪大娘的兒子陪朱元璋到皇覺寺,請求高彬長老收他為僧。

  皇覺寺曾毀於兵禍,朱元璋稱帝後重建並改稱龍興寺。寺的規模較大,四大金剛、十八羅漢、各種金殿俱全。皇覺寺又有自己的大片田產,把土地租給佃農,坐享地租,加之和尚吃八方,每年成千上萬善男信女的布施,好年景時吃也吃不完。寺中有一二十個和尚,平時也多為鄉親們做佛事(誰家死了人,為死人念倒頭經),賺些銀兩。他們平常不種地,除了念經,隻管些寺中日常瑣事。皇覺寺佛堂多,每日需要打掃。寺中長老需要人伺候,且寺中零雜活繁多,也確實需要個有力氣的人來完成。高彬長老看朱元璋年輕力壯,於是就和當時的主持德祝商量,征得同意後收留朱元璋做了和尚。禦製《皇陵碑》記載了這段曆史。所謂“汪氏老母,為我籌量”“空門禮佛,出入僧房”。朱元璋入皇覺寺後,隻是剃光了頭,沒有受戒,是作為小行童被收留的,行童就是做粗活的童仆,幹活吃飯沒有工錢。朱元璋非常能幹,人小有誌氣、有個性,吃苦可以,受欺負不幹。他每天要打掃佛堂、打鍾,擊鼓、上香、點燭,伺候長老高彬一家,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多苦多累也不在乎。但是比他早來的年長的師兄們欺負他小,經常支使他幹那些本不是他該幹的活。時間一長他憋了一肚子火,心裏好不服氣,得為了吃這口飯,也隻好暫時忍了。

  在皇覺寺裏,這種不甚舒心的生活,朱元璋也沒能過上多久。嚴重的災荒也波及寺廟,主要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和接受善男信女布施為生的皇覺寺亦感到了財源枯竭的威脅。年成不好,佃戶交不上租,施主的布施也少得可憐。師叔、師兄們即使輪流去催租討債仍無濟於事。主持和方丈無法支撐寺中一二十號僧人如此坐吃山空的局麵,隻好遣散眾僧。寺廟主持要求眾和尚有家的先回家,無家的雲遊四方化緣。剛入皇覺寺僅五十天的朱元璋雖然是最後一個被打發出門的,但他既不會念經,也不會做佛事,無奈隻好拜別師父和主持,帶上木魚和瓦缽雲遊四方去化緣了。

  三年艱苦的流浪生活,使朱元璋告別了少年時代,成為一個見過世麵,有著較為豐富閱曆,有一定社會生活經驗的青年。在三年的遊曆生活中,他目睹了國事日非的現實,社會的黑暗,人民的疾苦以及人心的趨向。三年的非人生活,使他親身體驗了人間的險惡,在和廣大貧苦農民進行廣泛的接觸中,他接受了白蓮教義和反元的宣傳教育。在淮西三年多漂泊的生活,使他熟悉了那裏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他堅強勇敢、堅韌不拔的精神,也練就了他健壯的體魄,而惡劣的環境也造就了他猜忌、好鬥、殘忍的性格。三年中他接觸了社會的各個階層,生活的需要使他結交了不少江湖朋友,也沾染了江湖習氣。

  思鄉之情使朱元璋在三年多的遊方生活中曾兩度回到家鄉。第一次是元至正六年(1346年),他返回家鄉主要是祭掃父母及大哥的亡靈。隻因家鄉災情仍無緩解,他不得不又外出流浪去了。第二次是元至正八年(1348年),這次回到皇覺寺沒有再走。此時的朱元璋已不是三年前的小行童了,他成熟了,有抱負,有誌向,不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實踐的生活使他清楚地了解到彌勒教在下層群眾中的活動能力和影響力。他已預感到彌勒教宣傳的“彌勒降生,明王出世”,天下大亂的時候就要到來了。回寺後,他勤學讀書,並有意識地培養鍛煉自己,他要在時代的大潮中謀求自己的未來。他廣泛地結交朋友,物色有膽、有識、有誌之士,尋找敢做敢為的好漢,並不時地到城裏打探消息。朦朧的雄心大誌已在他心中萌發,他立誌要成就一番大事業。

  元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暴雨成災,黃河河南白茅堤決口,洶湧的河水衝淹了兩岸大片農田,接著又橫灌大運河,淹沒了濟南。洪水不僅影響到漕運,而且對稅收大戶鹽場直接構成威脅,嚴重危及著政府的財政收入。此後黃河又連年泛濫,國計民生的大事再也耽誤不得。元朝丞相脫脫決定召集民夫,重修河堤,根治水患,將黃河水勒回故道。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陰月,經元順帝批準,脫脫任命水利專家賈魯為工部尚書兼河防使,召集汴梁、大名等地民夫15萬,廬州等地戍軍2萬人,治理黃河。十幾萬民工從黃陵岡(今河南蘭考東)開挖,南到白茅堤,西到陽青村,全長280餘裏,主要是疏通河床,使河水東流,回歸故道。整個工程耗資數以億萬計。

  在黃河一再決口,屢次泛濫的那幾年中,河兩岸的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本已貧敝至極,所剩無多。就是這些留下來的極少的人們還要忍受瘟疫的折磨。眼下官府又征他們做民工去挖河,監工和官吏不僅克扣口糧,而且常鞭打虐待民工,使他們身處絕境。河南、河北的廣大民工們怨聲載道,憤恨至極。整個修河的工地上,已經堆滿了仇恨的幹柴,隻需一個火星就會燃起熊熊烈火。

  明教教主韓山童和他的門徒潁川人劉福通以及杜遵道、韓咬兒等認為時機已到,準備大舉起義。他們先編了一首童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並派教徒到河北、河南一帶傳唱。暗地裏又讓人鑿了一個石人,臉上隻刻一隻眼,又在石人背上刻上“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幾個大字。然後將石人埋在將要挖掘的黃陵岡河道上。同時秘遣幾百個教徒充當民夫,宣揚天下當大亂,明王即將出世,就要拯救萬民於水火了。一時間,消息傳遍了河南、河北、江淮一帶,人們盼著彌勒佛救世主的降生。開工後不久,獨眼石人果然被民工們挖出來了,群情振奮,整個工地沸騰起來,老天爺終於睜開眼了,人們似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韓山童和劉福通、杜遵道等人抓住時機,於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聚集了三千名教徒於河南永年縣的白鹿莊,頭裹紅巾,打起紅旗,斬白馬黑牛,祭告天地,並在旗幟上寫了“虎齎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口號;並宣稱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孫,應當做中國皇帝;劉福通是宋大將劉光世之後,該輔佐宋朝舊主起義,恢複天下。大家齊推韓山童為明王,發布檄文,號召勞苦大眾推翻元朝腐朽統治。正當韓山童、劉福通籌備起義之時,消息泄漏了,永年縣的官兵突然包圍了白鹿莊,韓山童被捕犧牲,他的妻子楊氏及兒子韓林兒乘亂逃出重圍。劉福通率眾苦戰衝出重圍,決定提前起事。五月初三,劉福通出其不意地率眾攻占了潁州、羅山、上蔡、正陽、霍山等地。黃陵岡的民工們得到消息,殺了監工,頭包紅巾,和劉福通領導的主力匯合在一起,漫山遍野一片紅,不到十天,起義隊伍已達五六萬人。一場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正式爆發了。

  劉福通領導的起義軍全部頭裹紅巾,身穿紅色戰袍、戰衣,又打著紅色的旗幟,被稱為“紅巾軍”,又稱“紅軍”。由於紅巾軍戰士多數信白蓮教,燒香拜佛,又稱之為“香軍”。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邳州(今江蘇邳縣)人李二(又叫芝麻李)與趙均用、彭大等八人偽裝成河工,夜至徐州城,智取該城。天亮後樹旗募兵,眾至十餘萬,接連攻取宿州(今安徽宿縣),五河、虹縣、靈璧,乃至安豐(今安徽壽縣)等縣。同年十二月,鄧州(今河南鄧縣)布販王權(又叫布王三)也聯合張椿起兵,攻占了河南不少州縣,被稱為“北瑣紅軍”。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孟海馬等人也發動起義,攻占了襄陽等地,被稱為“南瑣紅軍”。以上幾支紅巾軍,均信奉白蓮教,與劉福通的紅巾軍為同一係統,統稱“北方紅巾軍”,以劉福通為盟主。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夏天,同樣為響應劉福通起義,彭瑩玉在江淮也率眾造反。同年八月,彭瑩玉的徒弟鐵匠鄒普勝和布販徐壽輝在蘄州起兵,十月在蘄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宋”,後改為天完(取壓倒“大元”之意)。徐壽輝稱皇帝,鄒普勝為太師。後來,彭瑩玉也來到蘄水。不久,天完政權兵分兩路:一路攻取武昌,江陵,另一路奪占長江中、下遊及浙、閩地區。由於他們軍紀嚴明,不淫不殺,深得百姓擁護。這支部隊同樣頭裹紅巾,亦稱紅巾軍,也信奉白蓮教,燒香拜佛,故也稱香軍。因他們均屬南方係統,故稱“南方紅巾軍”。紅巾軍士氣高漲,所到之處,盡皆披靡。他們開倉濟貧,為民除害,深得百姓擁戴。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郭子興、孫德崖的一支紅巾軍攻占了濠州,朱元璋的家鄉也籠罩在農民起義的風潮中。

  郭子興是定遠縣(今安徽定遠)有名的大戶,原籍曹州(今山東曹縣)。他父親在定遠賣卦相命時,娶了當地大地主的瞎女兒為妻,分得一份財產,定居定遠,成為當地有名的地主。郭子興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郭子興目睹了元朝的腐敗,預感元朝氣數已盡,天下有變。於是,他廣散家財,結交豪傑,聚眾燒香,加入了白蓮教。在劉福通、芝麻李起義後,他也決心起兵響應,於元至正十二年正月十一,聯合了孫德崖等人起兵於定遠,數日內聚眾數萬人。二月二十七,他帶領數千人,趁黑夜裏應外合,一舉拿下濠州。

  自從朱元璋重回皇覺寺後,他除了認真讀書,結交朋友外,無時不在注意著外麵的世界,關注著風雲變化。此時的朱元璋已不是那種易被人左右、易於衝動的少年,而是遇事冷靜沉著、善於思考的青年了。他得知劉福通、徐壽輝、芝麻李起義的消息,心裏自然很興奮,現在濠州又來了郭子興,而且起義軍的勢力越來越大,他更加高興。

  動蕩的時局促使他深思,要他抉擇。這時元朝有個叫徹裏不花的軍官,帶著一支蒙古軍駐紮在濠州城南三十裏外的地方。元末,蒙古軍腐敗不堪,不少軍官原本是將門之子,累世承襲,驕奢淫逸,平日裏不訓練,戰時不會打仗。徹裏不花率領的這支蒙古軍,原本是來進攻濠州城的,但他們從上到下都害怕紅巾軍,不敢攻城。為了向上級報功請賞,他們每天派兵到四周村莊抓壯丁,然後給每人頭上裹塊紅布,算是抓來的紅巾軍俘虜,交差了事。老百姓被元軍害苦了,忍無可忍,隻好呼親喚友,到濠州城投奔了起義軍。再說朱元璋在寺廟裏整天也是提心吊膽,心想,留在寺裏遲早要給元軍捆去充當紅軍領賞,與其這樣,還不如去濠州投軍,況且家鄉的好友湯和等人都已投奔了起義軍。此時濠州城裏有五個義軍首領,投奔誰好呢?左思右想,委實決斷不下。

  不久之後,在湯和的邀請下,朱元璋到濠州,投奔了紅巾軍,成為郭子興手下的一名步卒。

  加入郭子興的隊伍後,由於他經過風雨,見過世麵,受過諸多的磨難,在義軍眾多的戰友中一開始就顯露出超群的才幹。如:每日在隊長的率領下出操習武,朱元璋就表現的比別人能吃苦,領會要領特別快,加上他人高馬大,十幾天下來,眾人對他已是刮目相看了,很快成為軍中頂尖的人物。又如:出城哨探,朱元璋那種見識廣,遇事沉著冷靜,心眼靈活,辦事幹脆果斷的作風,使跟他一起出城的夥伴們折服。日子一長,弟兄們都願意跟他一隊,願意聽他調遣。不少人爭著和元璋套近乎。跟他出去執行任務大夥覺得心裏踏實,有主心骨。也確實如此,朱元璋每次出去,總是能完成任務,立功受賞,而且不傷一兵一卒。不久,郭子興就把他調到元帥府當了親兵,並授予九夫長的軍銜。郭子興每次征戰都帶著他,元璋鞍前馬後之事幹得勤謹、得當,又非常勇敢,並總能從旁翼衛,很受郭子興賞識,漸漸的將他視為心腹體己,有事經常找他商量。

  朱元璋為人處事得體,元帥府裏上上下下沒有不說他好的。他讀過私塾,認得字,軍中的公文、夥伴們的家信也都由他念給大夥。日子一長,郭子興覺得朱元璋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有膽有識,有勇有謀,是個人才,於是開始帶其打仗。每次出征作戰,元璋都能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撤退在後;獲得戰利品自己分毫不取,悉數分給手下弟兄。朱元璋有見識、講義氣、有勇有謀的品質很受戰友們的擁護,也很得郭子興的器重。

  郭子興有一義女(養女),是他的至交馬公(即馬三)的小女兒。馬公是宿州閔子鄉新豐裏的富戶,善結交,秉性耿直,後因殺人,帶著小女兒投奔了郭子興。郭子興起兵時,馬公回宿州策應,但不久故去,留下小女兒馬氏。從此,郭子興就收養了馬氏,由他的第二夫人張氏撫養,並正式收為義女。馬氏聰明賢惠,端莊溫柔,善解人意,且“知書精女紅”。郭子興想成就大業,身邊正缺一個像朱元璋這樣精明能幹的幫手。於是找小張夫人商議,欲將義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納賢招婿。小張夫人對元璋的為人早有耳聞,認為義女嫁給他不會受罪。更重要的是夫君舉事成大業,需要有能人相助,故欣然同意。時人誰也沒有料到,一樁具有舉世意義的婚姻大事就這樣促成了。對朱元璋來說,這可是天上掉餡餅,好不美哉!一個窮小子竟然娶了元帥的女兒為妻。從此,他有了靠山,前程似錦,眾弟兄自然是另眼看待,以後在軍中就稱他為“朱公子”。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年底,脫脫任命新提升為中書左丞相的賈魯領大軍進圍濠州。大敵當前,義軍首領才盡棄前嫌,攜手指揮將士堅守城池。從這年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濠州城整整被圍困了七個月之久,義軍憑借著城高壕深、糧草充足,始終堅守。在濠州被圍的歲月裏,朱元璋始終領兵浴血奮戰。在元兵完成對濠州合圍前,他領兵一支攻取懷遠、安豐,招兵買馬,合圍之後,他又領奇兵突出重圍,攻克了含山縣、靈壁縣和虹縣。元軍撤圍後,濠州雖轉危為安,但人員傷亡慘重,糧草告急,急需補充兵員和糧草。朱元璋又通過朋友關係,先弄來鹽,後又用鹽換回幾十石糧食,以解燃眉之急。

  糧草的問題暫時解決了,朱元璋下一步就要解決人員的問題,徐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和朱元璋結識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