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生產發展史上,人們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吃的問題,也就是求生存的問題。原始人第一次揀起石塊當工具的時候,他的目的是覓食而不是別的。不論是哪一種社會,農業總是社會經濟的基礎。
如果沒有農業的發展,美國內戰後的工業發展將是不可想象的。自1860—1900年的40年中,美國農業耕地增加了一倍。若按實際耕作的土地而言,則增加了兩倍。1860年,美國生產小麥2億蒲式耳、玉蜀黍25億蒲式耳、棉花400萬捆。
賽拉斯·麥考密克
1900年則生產小麥7億蒲式耳、玉蜀黍25億蒲式耳、棉花2000萬捆。在這同一時期,美國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但美國農民仍然生產了足夠的穀物和棉花,飼養了足夠的牲畜,剪了足夠的羊毛,供應了全國的城市,而且還有大批的輸出。
林肯總統本人是鄉村長大的,他完全懂得農業的重要性。在1862年內戰進行之際,林肯的國會就通過了一個有名的《宅地法》,規定:任何白人隻要在西部荒地上連續耕作5年,就可以無償取得165英畝的土地。1英畝大體上等於6市畝。165英畝大體上等於900中國畝,這個數字在美國仍然是一名小農的標準。
在南方奴隸製下,黑奴不過是一具能說話的機器。北方沒有黑奴,它必須找其他東西來替代生產工具。按照社會規律,當社會有某種需要時,便會逐步出現某種解決辦法。於是有不少人製造出接近現代化的收割機。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賽拉斯·麥考密克。
曆史學家哈欽森說:“在19世紀前半葉的所有發明中,收割機的發明可算是對農業革命最有貢獻。”另一位曆史學家倪文斯則認為,麥考密克幫了林肯一個大忙,因為收割機使北方的糧食產量大大增加,而且又節省了許許多多生產力,使林肯可以源源不斷地取得兵源,從而打敗了南軍。
1809年,麥考密克出生於弗吉尼亞的胡桃林地區。他父親羅伯特是愛爾蘭移民。由於羅伯特夫婦很能幹,麥考密克出世時他家已經大發,擁有綿延數百英畝的土地,而且還建有磨穀廠和鋸木廠。羅伯特雖然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但卻有發明天才。據麥考密克講:“我父親是天生的機械工程師及發明家,他能用現成的工具作出任何他想要的機器”,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由馬拉動的割麥機。
然而,羅伯特沒有商業頭腦,據麥考密克說:“父親發明的東西過了幾年就廢而不用了。”幸好富有企業遠見的麥考密克補足了父親的缺陷。他在回憶錄中說,在10歲的時候他就在馬背上遐想:“我老想能否賺到100萬美元。這雖然是夢想,卻是一幅動人心靈的遠景。”
1831年,麥考密克22歲,他製造了他的第一架收割機,其原理與他父親所造的完全不同。盡管這架機器相當粗糙,但它的基本結構已與以後逐步發展的收割機相同。經過好幾次測驗,他的新機器在1834年取得了專利。不過,這時他父親專心管自己的鐵店,沒有去發展這個新機器。在1837年經濟蕭條中,鐵店幾近倒閉,麥家才重新投身到收割機上去。
1844年,麥考密克在老家胡桃林鐵店生產了50台新收割機。接著,麥考密克意識到芝加哥正在發展鐵路,這樣,它勢將成為一個水陸兩通城市,而芝加哥的後方就是無窮無盡的大平原,是最好不過的農耕地,也是收割機最好最大的市場。所以他決心把廠址遷到芝加哥。那是1848年,麥考密克公司在芝加哥開張。他的競爭對手是奧伯德·胡賽。不過後者的機器較適用於割草,而麥的機器則較適用於收割作物。
他的專利權於1848年到期,接著就來了連年不斷的專利官司。他曾請過好幾位律師,包括亞伯拉罕·林肯和威廉·西沃德在內。他的官司沒有打贏。他的大部分專利失去了專利之權,隻留下了1831年後所新創的一些東西。
因此,麥考密克所以有大發展倒不在於他是發明家,而在於他是一位傑出的推銷家。
他是一位傑出的推銷家。他所采用的壓倒對手的辦法是:批量生產、大做廣告、公開的機器質量示範、保用保修、付款優待等等。他還雇傭了一批全國推銷人員,他們都可取得一定的傭金。在19世紀50年代中,麥考密克收割機已在全美國叫響。1860年時,美國已有100多家收割機廠,但麥考密克穩執牛耳,它的企業年售量達5000台。
在1851年的倫敦展覽會上,麥考密克收割機獲得了委員會獎,於是它就在歐洲聞名。在1855—1880年間,它又在巴黎、倫敦、漢堡、列爾、維也納、費城、墨爾本等世界展覽會上獲獎。在1880—1890年間,麥考密克收割機對加拿大、俄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和阿根廷有大量的出口。
麥考密克永遠不停地為他的機器作改進。1871年芝加哥大火把他的廠子焚了,他那時已62歲,但他決心重建。麥考密克放棄舊址,沿芝加哥河岸買下了160英畝的土地,花了62萬美元興建新廠。其中包括占地72000平方英尺的主廠(為原廠的10倍),以及44萬平方英尺的倉庫、鑄造廠和鐵工廠。這就大大增加了產量。在19世紀中期,他的企業年銷售量超過了50000台,而生產最高峰時期的工人人數隻有1400人。其利潤可知也。
1879年,麥考密克被法國科學研究院選為院士,因為“他對農業所作出的貢獻超過了任何人”。的確如此。收割機改變了農業作業的麵貌。小麥和其他某些農作物在成熟以後必須在一兩周內收割完畢,農戶因此隻能耕種在一兩周內能收割完畢的田地。現在有了收割機就可以成倍成倍地擴大耕種麵積,使美國的西部開發一舉功成。同時,它又可節省勞動力去城市做工,促進了城市的發展。
麥考密克也注意宗教事業和政治活動。他資助長老會和民主黨。他想通過這兩大組織緩解內戰後的南北敵視和種族對峙心理。
在內戰期間,長老會分裂為南北兩派,在麥考密克精心撮合下,兩派得到了調和。從1855年起他就一直在這樣做,直到死為止。
1864年,麥考密克曾在伊利諾伊第一選區以民主黨身份競選聯邦眾議員,沒有成功。1872年和1876年,他曾擔任伊利諾伊州民主黨委員會主席,並且也是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成員。
麥考密克還熱心社會公益。他資助了弗吉尼亞的華盛頓和李大學、聯邦神學院以及芝加哥基督教青年會。他當時的財產為100萬美元,估計他捐出的款項有50萬美元。
1884年,麥考密克病逝於芝加哥。
當然,美國農業工業化在1884年時尚未全部完成,要到1950年美國農場的曳引機數目超過馬匹數目時才算真正完成。但是,麥考密克在19世紀中葉協助建立的長期農業機械化的趨勢持續改變了美國經濟。1961年,當麥考密克的芝加哥工廠因為已告落後而拆除時,美國僅有9%的人從事農業,而農業產量卻足以供養比美國人口多好幾倍的人。
麥考密克去世後,小麥考密克繼承了父親的事業。1902年,該公司生產了全國35%的農耕機具。但因以汽油和蒸汽為動力的農機問世,競爭日趨激烈。小麥考密克考慮到事業的前途,乃與摩根集團商量,準備並購另外三家主要競爭者,成立一個托拉斯。於是就產生了今天的國際收割機公司。
新公司由小麥考密克任總裁,它當時的產量占美國農業機具85%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