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較早詞匯中隻有慈善事業這個名詞,沒有社會工作這個詞。後者的涵義要比前者大得多。提到社會工作,美國人必然會想起琴·亞當斯。她可以說是社會工作的鼻祖。
1860年9月6日,琴·亞當斯生於伊利諾伊州的賽達維爾鎮。她父親是一名州議員,而且是林肯的朋友。他和林肯一樣,非常講求人品。他在日記中曾寫下如下的句子:做人首先要講人品。琴·亞當斯一個人即使占有整個世界而沒有靈魂,那算是什麽呢?“我堅信‘誠實是最好的政策。我希望我能做到不論在如何苦難中都會遵守這一箴言。”她家還保留了林肯給她爸爸的信。林肯非常別致地稱她爸爸為“我親愛的DoubleD’ed亞當斯”。原來亞當斯在英文中的拚寫是Adams,而她家的姓卻是Addams。
琴的早年遭遇非常不幸。兩歲時她媽媽就去世了。“死亡”在年幼的琴心中留下了沒法磨滅的陰影。她還記得有一天看到父親獨自坐在椅子上流淚。她撲上去問,發生了什麽?她爸爸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人被暗殺了!”這是指林肯之死。還有一件事同樣使她難受。在她同村內,住著一對老年夫婦,他們共有5個兒子,都去參了軍,有4個戰死在戰場上,隻有小兒子得以生還,但在一次打獵時卻被誤傷致死。她總覺得上帝不公平,所以在幼年,她一直沒有相信宗教。
從經濟條件講,她家是當地的富裕人家。但生活之不幸這個問題總盤旋在這個小女孩的心頭。有一次她和爸爸駕馬車經過匹開托尼卡河畔,那裏有許許多多愛爾蘭移民的貧民窟,她問爸爸為什麽人們住在這種狗窩不如的屋內。她在自傳中說:“我聽了爸爸的解釋後,就對爸爸說,我決心要在長大之後蓋一所大房子,不要蓋在豪華地區,而要蓋在這一堆破爛房子之間。”
1877年9月,琴從當地中學畢業後進了伊州的洛克福德女子學院。她本來想進馬薩諸塞州的史密斯女子學院,因為洛克福德不授學位,而史密斯是授學位的學校。但她爸爸不願她遠行。她隻好聽爸爸的。她在洛克福德一直讀到畢業。她很想學醫,那時幾乎沒有女醫生。她體會到女性們都不願意在體格檢查時把自己的乳房暴露給一個陌生的男人,深感這是一種很大的羞辱,更不願意由一個男人來察看她的婦科私密。所以她一心想學醫。但父親卻要她留在他身邊。
她隻好聽父親的。1881年,他父親在旅行中得病,不久便去世。她繼母乃帶領全家移居費城,琴也開始了大城市的生活。她開始實現她的夢想,進了費城的婦女醫學院。那裏的功課非常緊張,而且還要在婦科門診部做實習。結果她得了精神分裂症,一年就休學了。1882年,她和繼母去歐洲做了一次旅行,但她的病沒有好轉。她的姐夫和姐姐是醫生和護士,姐姐就邀她到自己家治療,病情稍有好轉,但她一直沒有複學,而是幫助繼母料理家務,並照看產業。
她父親死後,留下了價值30萬美元的財產。繼母當然是最大的繼承人。琴則得到了約值5萬美元的財產。其中主要是地產。共有三塊,一塊247英畝,一塊是60英畝,另一塊是80英畝。按今天的價值來看,可超過一百萬美元。
1888年,她和女同伴再次作歐洲之遊,參觀了一些教堂和慈善機構。最令她感興趣的是倫敦的托因比堂,這是由若幹建築物構成的一個特別居住點(settlement),它設在倫敦東城根的貧民窟,是貧民們的一個社會活動和文化活動中心。它的原意是幫助想當牧師的年輕人熟悉倫敦貧民的生活情況。托因比堂使她想起了她童年曾對爸爸說過的心願——為窮人蓋一所大廈。
這裏要附帶說一下:她從來沒有交男朋友,除了父親和兄弟外,她似乎對男人沒有興趣。她一生都沒有結婚。
1888年夏,她和好朋友艾倫回到了美國。這次歐洲之行給她帶來了思想上的改變。第一,她放棄了學醫的打算;第二,她在老家的賽達維爾長老會教堂受洗為基督徒。
盡管她幼時那種對上帝的疑慮沒有徹底消除,但她已開始從《聖經》中獲取了無限的智慧。她特別體會到了人的限度和人的軟弱。
《羅馬書》第七章和第八章說:“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若我所做的是我不願意的,我就應承認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做的。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善良,因為立誌為善由得我,隻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我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做的。我覺得有一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我裏頭的意思,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一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服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裏,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基督若在你們心裏,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然而,叫耶穌從死裏複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裏,那叫基督從死裏複活的,也必借著住在你們心裏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
她由此悟到她該怎樣做。同年9月,她和艾倫到了芝加哥,她們在密歇根河畔租了一間房子,兩人合住,並開始她們的新生活。她們的第一步是籌款。她們參觀了各個教堂、各家教會、各種慈善機構、各家中小學;拜訪了許多牧師、政界人物、新聞記者、慈善家和社會名媛。
為了充實自己,琴抓住每一個機會上禮拜日學校。到“阿摩爾服務社”(設於第33街的一座濟貧所)當義務服務員。還到莫迪教堂學校授課。
她和艾倫還到莫裏斯·波特醫院參觀和學習。這是一家專為窮孩子治病的私人醫院。
在籌款取得一定成果後,她們兩人就著手找適當地段租房子。她們終於找到了“赫爾堂”。這是一幢處在貧民區內的大建築。這本來是大財主查爾斯·赫爾的家。在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中,它周圍的房屋全部焚毀了。隨後在廢墟上出現了一批貧民住房。赫爾家族也隻好搬往別處。當時房屋的所有權歸赫爾的外甥女海倫·克爾佛。她是芝加哥第一大富婆。但她有自由主義思想,經琴的遊說,她同意把赫爾堂廉價出租。這就是赫爾堂的由來。
這時還有一個奇跡出現了。琴本來是一名“林黛玉”,可稱百病纏身。但在這忙碌的生活中,她的病竟不知不覺地痊愈了。
赫爾堂是一個總稱,實際上在琴的經營下,這已不是一所房子,而是由七八座建築物構成的一個建築群,其規模已超過了英國的托因比堂。
赫爾堂的重頭工作就是為源源湧入芝加哥的外來移民解決困難。如幫助他們學習英語,尋找住所,授予工作技能,給予一般教育等等。它特別照顧那些不懂英語的孩子。所以移民們就把赫爾堂當作“天堂”。
不久,赫爾堂就名震全球。許多知名人士都前來芝加哥參觀。其中包括英國勞工領袖約翰·伯恩斯、俄國親王彼得·克羅泡特金、托爾斯泰作品翻譯專家阿爾梅·募迪、英國首相詹姆斯·麥當勞、羅馬尼亞王後瑪麗亞等等。
為了爭取正義,琴也曾參加政治活動,但以失敗告終。當時她的選區內有一位惡名四溢的共和黨黨魁鮑佛斯,琴就幫助民主黨候選人競選,結果沒有效果。1912年,她又幫西奧多·羅斯福的進步黨進行競選,也沒有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她采取了反戰立場。結果遭到了“愛國派”的猛烈攻擊,同時也影響了赫爾堂的發展。她為赫爾堂苦鬥了20年,寫了一本《赫爾堂20年》留世。
《世界傳記大全》評曰:“赫爾堂的成功使琴·亞當斯名震全國。她也曾投身於反芝加哥政治腐敗的鬥爭,她在1894年波爾曼鐵路大罷工中曾充當調解委員會委員。她支持工人的罷工權利。她到處演說支持各種改良運動,她提倡女權,主張非戰主義。”
1931年5月,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35年5月21日,琴·亞當斯病逝。
傳記作家狄利貝爾托寫道:“今天,人們普遍地認為琴·亞當斯是美國曆史中的一位非凡人物。她是為社會正義作出永垂不朽功績的偉大人物之一,是與亞伯拉罕·林肯和馬丁·路德·金一樣的名人堂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