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節 貝爾與電話

  電話,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假如有一天沒有電話,人們將會感到多麽的不習慣。那麽你們知道,偉大的發明家貝爾為發明電話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勞動和心血嗎?

  貝爾,1847年3月出身於英國英格蘭愛丁堡市的一個聾啞教師的家庭。從小就對自然科學知識有濃厚的興趣。他1871年隨父親遷居美國,並加入美國國籍。後來,他對聲學實驗發生了特殊興趣,並著手對聲波進行研究。有一天,貝爾從一個偶然的實驗現象中受到了啟發。

  當他把電路接通或斷開的時候,螺形線圈便發出輕微的噪聲,這就像莫爾斯電碼“滴答”的聲音一樣。

  一個大膽的設想在他的腦海裏浮現出來了:既然空氣能使薄膜振動發出聲音,那麽,如果用電使薄膜振動,人的聲音不就可以憑借電流輸送出去了嗎?這個想法成了他設計電話的理論基礎。

  年輕的貝爾當時非常激動。他專程到華盛頓,去拜訪久負盛名的電學家瑟夫·亨利。向他談了自己的發現和設想,得到了老科學家的熱情鼓勵。亨利的鼓勵給了26歲的貝爾極大的信心和無窮的力量。

  從此,他便刻苦攻讀電學,這時,貝爾恰巧碰上了18歲的電氣技師沃特森。由於誌同道合,兩人馬上結合起來,並從此開始了長期的共同奮鬥。他們反複試驗,製作了許多模型,花了兩年多時間,實驗仍以失敗告終。

  後來,好不容易才製出兩台樣機,為了檢驗其效果,便在兩個房間裝上電線,電線兩頭分別接上樣機,然後兩人分別在兩台樣機麵前邊調試邊喊話。很遺憾,對方的聲音是聽到了,但不是通過電線傳來,而是透過牆壁或從過道上傳來的。儀器中根本聽不到聲音。好心的鄰居也很有耐心,允許他們的電線穿過自己的房間,並默默地忍受著他倆無休止而又毫無結果的喊叫。嗓子都快叫啞了,可機器並不體貼和理解他們,還是個“啞巴”。為什麽屢遭失敗呢?貝爾陷入惆悵之中。

  夜闌人靜,貝爾望著滿天繁星,雙眉緊鎖,一籌莫展,他想起了老科學家亨利的親切話語……

  “先生,你聽!”沃特森從背後呼喚他。

  哦!遠方傳來優美的吉他聲,像叮咚的山泉在寂靜的夜空回蕩,扣人心弦。貝爾定神細聽,聽著聽著,頓然醒悟。他冷不防猛地打了助手一拳:“有了,沃特森!”

  原來,他從吉他的共鳴聲中受到啟發。他想,肯定是我們送話器和受話器的靈敏度都很低,聲音很弱,分辨不清。要是像吉他一樣,配上共鳴裝置,不就解決問題了嗎?貝爾立即設計了一幅音響草圖,和沃特森一道連夜趕製音箱,一時沒有材料,就毀去床板。待製作完畢,黎明已在迎接他們了。接著他們又改裝機器,一連忙了兩天兩夜,直到第三天傍晚,終於把機器全部安裝完畢。

  兩人盡管三天三夜沒有休息好,但一點也不覺得累,反而感到特別興奮。他們關嚴了門窗,準備試驗了。

  貝爾一麵調試機器,一麵對著話筒講話。沃特森在另一間房子裏屏氣靜聽,也準備講話。突然話筒裏傳來貝爾清晰的聲音:

  “沃特森先生,快來呀!”

  原來,貝爾在操作機器時,不小心把硫酸濺到腿上,痛得難受,急忙求救。

  “貝爾,我聽見了!聽見了!”

  貝爾也聽見了沃特森的聲音。這就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電話通話。兩人欣喜若狂,相互大喊大叫,以致誰也分不清對方在喊什麽。

  他倆不約而同地放下電話機,衝出門,直奔對方。兩人在走廊相遇,眼含興奮的淚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曆史老人在一旁記下了這一時刻:1875年6月2日晚。這時貝爾28歲,沃特森21歲。

  他倆在初步成功的基礎上,繼續研究,改進裝置,終於在1915年研製成了第一部實用電話機。這種電話仍有一些缺點,如聲音不清楚,雜音大,傳話不遠等。

  發明電話的消息傳到愛迪生那裏,他仔細分析了電話的缺點,經過進一步研究,製成了碳粒送話器,使傳送效果明顯提高。以後,電話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領域。如今,各式各樣的電話,如電視電話、自動撥號電話、光電話、記錄電話等相繼出現,為人類的通信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沉思錄

  奇跡,在生活中處處存在。它隻有那些有敏銳的眼光和有思想準備的人,才能發現到它,並因它而有名揚天下。

  越玩越聰明

  1,2,3所能組成的最大數是多少?

  答案:3的21次方。

  多閱讀,多實踐。讀書與寫作原本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你熱愛它們你就會發覺其中有很多樂趣,足夠讓你受益一生,精彩一生,豐富一生,感悟一生。讀的書越多,在你下筆寫東西的時候,你突然發現自己也可以文思泉湧、言之有物了。

  §§第五章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