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音樂家,被譽為“音樂皇帝”“歐洲第一鋼琴家”“鋼琴之王”。他的鋼琴演奏熱情、奔放、大膽,充滿魄力。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有鋼琴曲,合唱曲,交響樂,宗教音樂,是西洋音樂史上的重要的浪漫派音樂家,首創出“交響詩”體裁,促進了歐洲音樂的發展。這位“音樂皇帝”早在童年時代就已經是才華橫溢了。
他的父親是一位公爵的管家,愛好音樂還會彈鋼琴。爸爸經常指教李斯特彈鋼琴。小小的李斯特很有毅力,常常從清晨起來一直練琴到中午,他還很聰明,一學即會。9歲那年就舉行了演奏會,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父親看到兒子的音樂才能,決心讓他進一步得到深造,送他到當時被人們譽為“音樂搖籃”的維也納去。他們賣掉了家具和用品,湊夠了路費。在維也納,一家三口人擠在一間屋中,隻有一張單人床,媽媽睡在床上,爸爸睡在凳子上,李斯特睡在鋼琴下。生活很清苦,他們卻為李斯特聘請了很有名望的教師。學習兩年後,李斯特舉行了演奏會,並且獲得了成功。
演奏的那天,12歲的李斯特走上舞台。一看到台下的聽眾,頓時驚呆了,原來在第一排坐著一位音樂巨人——貝多芬。這時的貝多芬已經耳聾,加上他對當時彌漫於維也納音樂界的膚淺、墮落之風反感,一般的音樂會從來都不參加。這次,他竟破例來到一個12歲的匈牙利孩子的演奏會,怎能不引起轟動?李斯特又怎能不感到震驚?喜悅和興奮漲紅了他的臉,心怦怦直跳。由於他技藝精湛,彈奏得特別出色。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鼓掌聲使得他在演奏中常常中途停頓下來。但是貝多芬什麽也聽不見,他如石像般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用身心感受著回旋在他四周的樂曲。李斯特演奏完最後一曲,從鋼琴旁站起來,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向這位音樂巨人致敬。貝多芬從座位上站起,像頭雄師一樣邁著穩健的步伐走上台去,摟住李斯特,親吻他的額頭。
後來,李斯特創辦過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並擔任第一任院長。他的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等13部,鋼琴曲《旅遊歲月》《匈牙利狂想曲》等19部。此外,還有協奏曲、清唱劇、獨奏曲和改編曲等。
沉思錄
從小在環境的感染中,使李斯特的音樂天賦馬上展露出來,他的父親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送他到維也納去深造。通過刻苦努力,在學有所成後的一次演奏會中,甚至引來了音樂巨人——貝多芬的捧場。最終成為一個“鋼琴之王”。
生活一點通
把蛋殼碎成大豆大小的小片,用鑷子夾住,在離蠟燭火焰約1厘米處加熱,這時蛋殼會逐漸變黑,並且產生氣體。繼續加熱,蛋殼碎片會變得雪白。將其從火焰上拿下來使其冷卻,然後滴一滴水充分攪拌,再用試紙或加入茶水測試,會發現這種液體呈強堿性。碳酸鈣經高溫加熱可以變成生石灰。生石灰加水後又會變成氫氧化鈣。而加熱雞蛋殼的過程與這一過程相似。蛋殼在加熱後之所以會釋放出氨氣,而後又變黑,是因為蛋殼裏除含有碳酸鈣外,還含有其他一些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