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國傑出的革命民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作家,一生為真理而奔走呼號的戰鬥者。他除了寫有著名長篇小說《怎麽辦?》以外,還著有許多有關社會、自然和文藝理論的論文。
1828年7月24日,車爾尼雪夫斯基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美麗的薩拉托夫城。他的父親是一個平民出身的牧師,很有學問。家裏有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室,車爾尼雪夫斯基一有空就到那裏去看書。
7歲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對讀書簡直入了迷,他經常一麵吃飯、一麵看書。有一天早晨,媽媽看到孩子好長時間沒從廚房裏出來,心想這孩子到底吃了些什麽?於是,他母親悄悄地走到廚房門前,隻看到小車爾尼雪夫斯基正在那裏為一篇小說中的人物而哭泣流淚。媽媽喊來了他的父親,又拿了很多他平時喜歡讀的書哄他,他才擦擦眼淚繼續吃飯。
車爾尼雪夫斯基最喜歡俄國大詩人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的詩,喜歡英國作家狄更斯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小說,還讀了許多社會科學方麵的書籍。由於他堅持不懈的努力,10歲時,就已趕上了15歲中學生的水平。
14歲的時候,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薩拉托夫的教會中學。那裏的教師多是一些不學無術的人,除了講些老掉牙的教材外,不能給學生提供任何新鮮有用的知識。車爾尼雪夫斯基十分不滿。
有一次,老師布置寫作文,他不受老師的限製,很快寫出了一篇關於讀書學習方法的文章。他說:“知識就像一座有無數寶藏的大山,越往深處發掘,越能得到更多的東西。尤其是青少年,更應該在知識的園地裏不屈不撓地耕耘。”文章寫成之後,學生們就爭相傳閱,這在他的心靈裏,點燃了更旺盛的求知之火。
16歲時,車爾尼雪夫斯基已經通曉7種外語,大量閱讀了俄國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和赫爾岑的文章。第二年,他中學畢業後,又考入彼得堡大學文史係。
在大學讀書的幾年中,車爾尼雪夫斯基更加勤奮,讀書常常是通宵達旦,被老師和同學戲謔地稱為“伏爾加河畔的讀書迷”。
“讀書迷”名不虛傳,這也就是他最終能成為著名文學家的根本原因。
沉思錄
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每一個勤奮好學的人都相信自己一定能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那麽他隻要通過努力學習就一定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生活一點通
不鏽鋼與鐵相比之所以不易生鏽,是因為用不鏽鋼製成薄板時,其表麵會形成一層很結實的覆膜,將內部保護起來。這種覆膜是一種氧化物,其實也是一種“鏽”,因而也可以說不鏽鋼是一種比鐵還易於生“鏽”的金屬,但它生的“鏽”恰恰起了保護膜的作用。不鏽鋼有這樣一層氧化膜保護著內部,因此在洗刷不鏽鋼製品或鋁製品時,最好不要用去汙粉等用力擦拭表麵,否則會破壞那層氧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