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開國元首朱元璋,為鞏固朱家一統天下,推行“封建親王、屏藩帝室”製度,曾分封子孫到全國各地就藩,其侄孫朱守謙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桂林靖江王,至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即公元1650年),共傳11代世孫,計280年。曆代靖江藩王宗室貴族皆葬於桂林,殉葬品中珍貴遺物不計其數,尤以酒具中明代青花梅瓶,質地造型優美,紋飾內涵豐富,寓意深邃,是明代社會經濟、科學與藝術以及人文意識的重要載體。現選其嘉靖、萬曆時的青花梅瓶中的佛教藝術的摩羯紋闡釋如下:
在我國唐宋以來代明青花紋飾中,瓷器裝飾藝術中,常有一種似龍非龍、似鳳非鳳的動物形象。關於這種動物形象,在唐宋時有定名為魚、魚龍、變形魚龍、摩羯魚紋等。到明代青花中又稱為翼龍、應龍,那到底何為正名呢?筆者經過動物紋飾排比,找其殊異,參證有關論著,認為它應是佛教藝術中的“摩羯魚紋”。
(一)龍與摩羯的異同及其含義
龍紋的特點,在秦及秦以前,形式不穩定,變化多樣。至漢代基本定型,頭部作張口露齒狀,有耳、雙角、鱗身、四肢,有翼或無翼、蛇尾。
在公元200—250年左右的南印度阿馬拉瓦蒂雕刻藝術中的摩羯魚紋,是張口利齒、長鼻上卷、雙足或無足,皆鱗身、魚尾。
綜合以上龍與摩羯的形象特點,既有相同之處,而又有明顯的區別:相同之處是皆張口鱗身,不同點是龍有角、有耳、有翼或無翼,有四肢、蛇尾;摩羯是長鼻上卷、雙足或無足、魚尾。
龍是中國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一種動物,作為藝術題材出現,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曆史。摩羯紋以藝術題材出現,據記載始於印度奴隸時代的孔雀王朝初期。紀元前3世紀左右,距今2000多年,正是印度佛教藝術的發展階段。
這兩種動物紋樣,雖是起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但都是一種水生動物,皆具有超自然的神的威力。據《管子·水地篇》記載,“龍,麟蟲之類,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甚而還傳說:大禹治水時,有應龍(即有翅的龍)畫地成河,疏導洪水;夏後氏啟和西方蓐收乘雙龍,東方句芒乘兩龍,南方祝融乘兩龍,北方禹疆乘兩龍。龍在中國人民的臆想中,既是神靈的代表,能造福於人類,又能作為人們登天乘駕的工具。進入封建時代,人們把龍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統治者把龍作為皇權的象征,帝王就是龍的體現,天子成為“真龍天子”,皇族成為龍種,在他們居住處及用器上、服飾上無不打上龍的徽記。繼而又滲透到各種文化藝術品中。
摩羯,據宋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鬼神第二十九》二,梵語第二說:“摩羯,雄曰鯨,雌曰鯢,大者長十餘裏……二曰是魚目,白山是魚齒……先世受過五戒”。可見摩羯不僅軀體龐大,還信奉佛教。摩羯在印度被認為是河之精,生命之本,常為水天所乘,屢作愛神之旗,又為夜叉、女神所乘。因此摩羯紋在古印度的古代裝飾藝術中,特別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築上多有出現。
(二)佛教藝術中摩羯紋的傳入
印度佛教自西漢末東漢初傳入我國,至東漢末在北方洛陽建立“白馬寺”,到三國東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即在建業(今南京)設像行道,始有佛寺。於兩晉得以發展,西晉末進入東晉十六國後期,戰爭連年不斷,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脅,生活困苦不堪,因此容易接受佛教彼岸的宣傳。同時,魏晉玄學盛行,玄學以老莊思想解釋佛教教義,發揮佛教理論,因此佛教在這個時期發展神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至南北朝時期,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融合,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在大同雲岡和洛陽龍門開鑿石窟傳播教義;南朝梁文帝、梁武帝大力提倡,梁武帝於天監四年(公元505年),下詔舍道事佛,以佛教為國教,在統治者倡導下,佛教之盛,僧尼之多是空前的,僅當時的首都建康(今南京)一處,就有佛寺五百餘所,僧尼十餘萬人,無怪乎唐代杜牧詩《江南春色絕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感歎!由於寺院石窟寺廣為興建,佛教藝術又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奇觀,在其影響傳播下,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石窟、寺院藝術之花,千姿競秀,萬葩爭榮,佛教藝術中的摩羯紋,不僅在石窟與寺院中為主體紋飾之一,還折射到我國各類工藝美術之中。在瓷器裝飾藝術中,於20世紀90年代,曾在長江三峽庫區,豐都匯南的南朝墓中,出土有越窯刻畫仰覆蓮紋,腹正中二方連續似魚非魚的紋飾,經著名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鑒定是“摩羯”紋。蓮花是佛門的聖花,摩羯是印度人民崇奉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又是佛的信徒。當代美術大師傅抱石言:“魏晉南北朝時代,洵可說是完全的佛教美術時代”。“摩羯”紋的盛行,正是這一時代風尚的體現。
(三)靖江藩王墓群中的青花摩羯梅瓶
1.卷草龍與應龍是摩羯魚
通讀已出土的47件明靖江藩王青花龍鳳梅瓶,有稱雙龍搶珠梅瓶、雙龍趕珠梅瓶、雙鳳穿花梅瓶、龍鳳穿雲梅瓶、龍鳳呈祥梅瓶、卷草雙龍趕珠梅瓶、應龍趕珠梅瓶等等,這些名稱,均是以紋飾和器形特征而定,是極準確而妥帖的。但筆者在細審欣賞對比中,發現所定的龍紋與龍鳳紋中的龍紋,除嘉靖卷草龍紋、崇禎雙龍搶珠紋梅瓶與應龍趕珠紋外,其他所有的龍,嘉靖、萬曆、天啟、崇禎的青花龍紋,共有的特點是:皆巨首、張口利齒或閉口、鬃發飄立、鱗身三亭(頸亭、腰亭、尾亭),蜿蜒騰飛、四肢奮力張爪、蛇尾,全貌矯健,勇猛威嚴,氣勢非凡。而嘉靖的卷草雙龍與崇禎雙龍搶珠梅瓶,則是張口、鼻上卷、腹下雙肢、鱗身、鳳尾;還有就是嘉靖青花應龍趕珠梅瓶、萬曆早期青花應龍趕珠細腰梅瓶、萬曆青花“福壽”款應龍趕珠梅瓶以及所稱之應龍趕珠梅瓶,其共同點與卷草花龍相似較多,與其他龍紋又有所別。其所謂應龍特點:碩頭、張口利齒或閉口、長鼻上翹、鬃發飄立、細頸、鱗身,肩有雙翅,上下腹有魚鰭或無鰭,魚尾,騰空飛翔雲水之間,氣宇軒昂,頗具靈氣。乍看之下很似龍紋,又加上有雙翅,被稱之為應龍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筆者檢索有關曆代龍紋以及漢魏流行的翼龍,發現有翅的龍體,均是四肢、蛇尾,無一例雙足有魚鰭與魚尾之龍紋,那麽它又是什麽神靈之物呢?筆者認為,它就是佛教藝術中之摩羯。摩羯的主體,即張口利齒、鼻上卷、鱗身、有雙足或無足、腹下有魚鰭、魚尾或鳳尾等。至於碩頭、鬃發飄立、身軀蜿蜒的特點,是受中華文化的龍紋藝術的影響與滲透所致。
2.摩羯紋的演變
已知的南朝青瓷摩羯紋為我國瓷器裝飾藝術的題材之一,自隋唐後更為盛行,特別是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又推行儒釋道並行的政策,對外來的佛教文化藝術既敢於吸納,又勇於創新,摩羯魚紋的含義又與龍紋藝術相近,在中國各種工藝品的裝飾中更有廣闊的天地。以瓷器裝飾而論,在唐代著名的四川邛窯、湖南長沙窯、浙江的越窯以及五代的陝西耀州窯出土的器物中,多有彩繪或刻畫的摩羯魚紋。宋代的河北定窯、四川彭州窯瓷器亦有刻畫模印的魚形或魚龍的摩羯紋。此外,在北方遼的白瓷、三彩等既將摩羯紋刻畫於瓷器上,還有雕刻摩羯形象的水注、小壺等。唐代的造型多似魚、有翅等,宋時有似魚或魚龍。到明代才定型似龍紋。此龍紋形的摩羯,於永樂時期,永樂青花的摩羯紋肩腹間的兩翅變為三級鳥翅,頸短粗壯、鱗身,翅下雙足似鷹爪,下腹有魚鰭、分叉魚尾,行於花間。宣德青花摩羯,張口利齒、鬃發飄立、細頸,身姿具有龍紋的三亭(頸亭、腰亭、尾亭),鱗身、無足,兩翅似鳥翅,更接近於龍形。此外,宣德、成化摩羯,頭方長,長鼻高立,鬃發飄立似火焰,翅作卷雲紋,雙足似獸爪,全身無鱗,彎曲似夔鳳紋,尾為鳳尾。這種鳳尾摩羯紋,從宣德起,一直延續到靖江藩王嘉靖與崇禎時。正德青花摩羯紋,張口利齒、鼻上翹卷,鬃發中分飄立、細頸,腹上作蝴蝶形雙翅,上下腹有魚鰭,蛇尾、鱗身。腹上蝴蝶形雙翅摩羯紋從正德開始,一直延續到嘉靖、萬曆年間。在靖江藩王墓群中的摩羯,嘉靖、萬曆均有蝴蝶形翅。另外嘉靖時,還有一種摩羯紋,張口利齒、鼻上卷,鬃發中分飄立、細頸、鱗身、肩作鳥翅,雙足似鷹爪,腰下生兩蝙蝠翅,尾鰭分叉似火焰球,這種形式更接近龍紋,但與龍又有嚴格的區別。
(四)靖江藩王嘉靖萬曆青花摩羯梅瓶,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
從造型看,無論是嘉靖還是萬曆的摩羯紋梅瓶,大體為小口細頸、豐肩、束腰、足外撇,呈現一種雄壯渾厚之態。但也有纖秀挺拔之造型,如萬曆早期摩羯紋青花梅瓶,其身姿為小盤口、束頸、肩圓柳秀,腰細且直,足外撇而穩,端莊而窈窕婀娜、輕盈秀勁、亭亭玉立,具有嫵媚雅致的神韻。在繪畫方麵,嘉靖與萬曆的摩羯紋,皆畫工精細,線條流暢簡潔準確,色澤明快。摩羯多卷曲蜿蜒飛翔於雲端,整個畫麵莊重活潑,生動自然。繪畫技巧,采用單線平塗,大筆渲染,有暈散。為顯示色彩的鮮明,留有空白,如高腰青花梅瓶摩羯紋的雙翅,就有留白,藍白互映。又如其他嘉靖萬曆摩羯的雙翅與首部及身軀的渲染,即有濃淡深淺,色彩紛呈,充分發揮了青花料在瓷畫中的藝術效果。為清康熙青花“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起了不可忽視的鋪墊作用。
(五)摩羯紋為何在萬曆時更為流行
綜計《靖江藩王遺粹》青花摩羯紋梅瓶總共12件,其中嘉靖2件、萬曆7件、崇禎2件,萬曆之數即為總數的二分之一,說明萬曆時佛教藝術的摩羯紋很受人青睞,其原因何在?答案是:統治者的愛好與倡導。據《明史·後妃傳》載,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的生母——慈聖太後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她的父親,即萬曆皇帝的外祖父,李偉爵封武清白,好佛事,於京師內外多置梵刹,動費巨萬,帝(萬曆皇帝)亦助施無算;又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記:據宦官們私下談論,皇上和鄭貴妃娘娘,曾儷影雙雙,在西內寺院拜謁神佛,有時還一起作佛前祈禱等等[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華書局2007年版,增訂本第26頁。這就是統治集團信奉佛教,而佛教藝術摩羯紋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