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窯是1953年修築寶成鐵路時發現的。1976年和1978年,四川省《陶瓷史》編寫組和重慶市博物館進行了兩次調查清理工作,初步摸清廣元瓷窯的基本麵貌和燒造曆史,為探討它與“建窯”和其他黑釉瓷的關係提供了資料。
窯址南距廣元縣城約12華裏,在嘉陵江左岸瓷鋪窯公社,遺址範圍長約四華裏,現已有部分被房屋疊壓。調查時選擇了溶積廠擴建廠房時還殘露約10米長、2米深的一個斷麵進行重點調查和探察。斷麵堆積係一層煤渣、一層匣缽及碎瓷片依次疊堆,出土器物以瓷器殘片和窯具最多,完整瓷器60餘件,其中碗8件,盞4件,碟2件,盤6件,杯5件,盞托5件,罐3件,缽1件,水匜3件,洗1件,瓶8件,香爐3件,壺2件,鳥槽1件,小瓷塑8件。瓷器以黑釉器為大宗,其次是青灰色釉器、米黃釉帶黑器、素胎器等。
除瓷器外,還有式樣眾多的窯具,其中有盛坯用的匣缽和承托坯件用的各種墊托。凡大小不等的漏鬥匣均是裝燒淺型碗、盞的;碗型匣是裝燒小件的杯、碟所用。墊托中,盅型托是緊貼澀底支燒窯圈碗、盤的(至今墊托上還有一碗壁粘連於上)。三叉型墊、墊柱、環墊、墊餅均是大件套小件裝燒器件的支墊。這些窯具用耐火土製成。另外,清理了一座窯爐殘跡。現將有關問題敘述如下:
(一)質地與釉色、造型
采集的標本多質地堅硬,火候較高,瓷土淘洗欠細,有石英顆粒。胎骨結構緊密,氣孔不明顯,斷麵有灰黑色、黃白色、灰白色、紅褐色等。而以黃白色、灰白色為主,白色極罕見,幾次調查僅采集兩件。胎體一般厚重,其釉層厚薄不等,特別在內底厚達3毫米,外壁施釉不到底,多流聚成堆。凡施釉之器多飾一層白色化妝土。有的器皿由於施釉不規整,往往有釉色蓋不全化妝土,漏出一白邊。凡施化妝土者則釉色黑亮明潤,未施化妝土的色澤必差。精致的紫黑色胎茶盞、碗、杯的露胎部分,增上了一層黑瓷色衣,其工細者有加飾黑色瓷衣的工序,可能是為仿“建窯”而作,或是為使露胎的色差與黑色一致,以增加色澤的協調。
廣元窯為克服原材料之弱點,提高產品質量,均加飾了化妝土,這既可克服瓷器表麵的粗糙掩蓋胎料不純而泛出的雜色;又能提高釉色光潔度,這是與建窯黑釉瓷最大的區別。
廣元瓷窯鋪黑釉瓷的胎釉,經化驗分析,成分含量如下國家建材總局建築材料學研究所:《我國古代黑釉瓷初步研究》,1978年6月中國古陶瓷學術報告論文。
胎的化學成分:
氧化矽71.21,氧化鈦1.55,氧化鋁18.17,氧化鐵5.60,氧化鈣0.37,氧化鎂0.52,氧化鉀1.55,氧化鈉0.26,氧化鉻0.02,總和99.25.化學式:0.35RXOYAl2O3.669SiO2.
釉的化學成分:
氧化矽65.77,氧化鈦0.96,氧化鋁14.38,氧化鐵4.89,氧化鈣6.77,氧化鎂2.29,氧化鉀2.57,氧化鈉0.81,氧化亞鐵1.88,氧化錳0.14,氧化鉻0.02,氧化銅0.02,氧化碳0.02,總和100.52,三氧化二鐵(總)6.98,氧化亞鐵26.90%。
從以上比例可以看出,與其他釉色瓷相比,鐵的含量特高,這是黑釉瓷的主要特征。根據物性鑒定國家建材總局建築材料學研究所:《我國古代黑釉瓷初步研究》,1978年6月中國古陶瓷學術報告論文。燒成溫度1290℃±20℃,吸水率7.8,氣孔7%左右,胎釉間有一白色層(即化妝土)及較多小氣孔。
廣元窯的釉色以黑色、褐黑色為主,但也有少數青灰色、黃色、米黃色、綠色等。關於黑色的變化,是以釉層的厚薄而定,厚者即呈黑色而明亮,薄者光澤度較差,並呈褐色或黑棕色。現將其釉色分述如下:
1.黑色分四色
(1)正黑色,光亮如漆可照人,釉厚0.2—1毫米,內底釉層厚達6毫米,外壁底部釉流聚成堆。
(2)紺黑色,其光亮僅次於正黑色。有的碗、盞內壁布有密集的醬黃色點子。
(3)棕黑色釉,釉麵微閃深黃色光亮,呈現褐色兔毫晶脈紋。
(4)黑色玳瑁釉,底黑而光亮,以黃色斑塊散落於黑釉中。
以上黑色,口沿部位釉層較薄,均呈褐色,是采用正燒、高溫時釉下流所致。
2.褐色釉有二色
(1)淺褐色,施釉較薄,通體釉層較勻,光色較差,此種產品多粗糙,或未上化妝土。
(2)褐色窯變釉,底著淺褐色,呈現似油滴斑紋,如鳥羽毛的斑狀紋,與玳瑁釉有些相似又不完全相同,這種為精細品。
3.米黃色釉
光度極強,此色極少單用,釉下多繪飾黑花。
4.青灰色釉
光度極差,多施於粗糙的澀圈碗、盤上。
5.黃色釉
鮮明而光亮,有化妝土,施香爐和瓶上照2·2.
6.綠色釉
有草綠色及綠中閃銀灰色,以草綠色為優,可能由於這種釉色珍貴或不易掌握火候的關係,僅見用於香爐及瓶上。
器物的種類,兩次調查收集800餘件標本,主要器物有碗、盞、碟、盤、盞托、瓶等,其次是缽、盒、洗、香爐、壺、水匜、鳥槽、動物瓷塑及小玩具等。除瓷塑小件外,均係輪製,從造型設計上看,是比較考究而多有一定比例法則的,如大型的碗通高與底徑多為1:1左右;盞的口徑與底徑多為3:1左右;瓶的口徑除梅瓶而外,口徑與底徑多為1:1左右。整個造型給人以一種莊重之感。手捏瓷塑小動物及小玩具,意態生動,其造型與工藝特點都是宋代常見器物。
(二)花紋裝飾
過去多以為廣元窯的花紋,僅有窯變,不見其他紋飾。現在出土的有壓印紋、刻畫紋、素胎繪花、釉下彩紋飾四種。
(1)壓印紋,印模壓印,僅見白地素胎獸麵含環瓶。胎上飾一層白色化妝土,壓印幾何雲雷紋於頸腹之間至足部。
(2)劃紋,僅有一罐,劃蓖狀條紋,飾褐色乳釘紋。此罐器形別致,內上滿釉,外壁素燒。從工藝過程看,是先上化妝土後刻畫,故末尾有化妝土小積,且線凹處色深。這種造型和紋飾和日本山梨縣熱見村出土的褐釉擂座小壺有相同之處黃頤壽:《清江出土的乳釘茶杯淺說》,1981年中國古外銷陶瓷學術會議論文。與朝鮮新安海底沉船的乳釘茶罐相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新安海底文物》,《中國古窯址瓷片展覽》1981年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出版。
(3)素胎繪花,於素胎飾白色化妝土,用醬色釉繪折枝花於瓶上。
(4)釉下彩紋飾:
①在釉下繪六根線條等分碗、盤,而後罩上青灰釉。
②在棕、黃等色釉下,用化妝土繪上牡丹、遊鴨、水藻、草葉紋等,線條凸起,稍不注意,當以為是壓印紋。此類技法,其他地方少見。
(三)裝燒工藝及窯爐結構
廣元窯,施釉方法多用蘸料,少用刷釉。其裝燒方法有三種:一為裝匣正燒,一匣一器,匣底用石英砂粒作介質,器之內底皆滿釉,外壁施釉至腹下,當為廣元窯的上品;二為疊燒,其方法是不用匣缽,隻用支托著窯底,把澀圈碗直接重疊於支托上,這種裝燒法,碗內底的澀圈,必須剛好落在未上釉的圈足下,避免粘連;三為大小套燒,用墊餅、支柱、三叉型支墊於缽、罐、瓶內套燒。
窯爐情況:在斷層東南麵約15米的地方,發現一窯爐殘存。此窯爐破壞甚重,難於識別其確切的結構。暴露於地表的隻有煙孔牆與窯牆相接的東西一隅。經過清理,窯爐殘存二室,窯頂無存,前室東西長5.80米,南北寬3.80米,南壁殘高0.82米,煙孔牆殘高0.02—0.20米,並有3至13厘米厚的窯汗粘連於上。煙孔兩個,孔距0.32米,與南北窯壁相距各0.86米,前隔牆殘長0.60米,僅有3塊磚,室內由於後室曾辟為糞坑,窯室填充全被挖掉,故無遺物。前室後麵為火膛,寬0.60米,北麵有窯門,膛內紅燒土厚0.18米。後室由於房舍疊壓未清理到頭,露出的狀況為:東西長0.64米,南北寬3.82米,北壁殘高0.60米,寬0.44米,用二列磚砌成。其隔牆比前室煙孔牆升高0.30米,隻殘存二層磚,長0.40米。窯爐用磚厚薄不等,完殘皆有,但總起來可分兩種:一為長0.20米、寬0.20米、厚0.10米;另一為長0.22米、寬0.20米、厚0.06米,用黏土磚建成,室內窯底用黃沙鋪底,殘留有漏鬥形匣缽碎片;青灰釉碗、紺黑色弇口茶盞、黑色釉盞等殘片,均為一般常見之宋代器物,且與堆積層的產品相符。
總的來說,此窯破壞甚重,不過近年考古發掘出土的浙江階級窯和福建明代的德化階級窯均具有如下特點:窯室之間以隔牆辟為火膛,牆下設排煙孔,窯室之間有高差,窯底呈平麵。這幾點,廣元窯也均具備。因此,視之為階級窯的理由是比較充分的。宋代的階級窯,在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尚是首次發現。它證實了階級窯的出現確實是在宋代;從而為我國古代窯爐史又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四)與建窯及其他有關民窯的關係
廣元窯與建窯的風格相同點較多,特別是造型和釉色極為相近。兩窯均有大中小型敞口碗、大小弇口茶盞宋伯胤:《建窯調查記》,《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8期。在釉色方麵均以黑色釉為主,有漆黑色、紺黑色、兔毫晶脈紋、鷓鴣斑紋等,且在盞的口沿內外釉層較薄處顯出褐色邊,腹下釉層逐漸增厚聚集於底部及圈足周圍。此外還有些顏色釉,如米灰、米黃色、綠色等。廈門大學人文學博物館:《福建建陽吉水建窯發掘簡報》,《考古》1964年第4期。經物性檢驗,胎、釉厚重,建窯含鐵量7%,廣元窯含鐵量為5%。建窯燒成溫度為1310℃±20℃,廣元窯燒成溫度為1290℃±20℃。建窯吸水率為0.7度,廣元窯吸水率為7.8度。國家建材總局建築材料學研究所:《我國古代黑釉瓷初步研究》,1978年6月中國古陶瓷學術報告論文。因此它們是既相近又相異,建窯溫度高,質地堅硬緊密,吸水率小,雖含鐵量大,而在瓷化程度上高於廣元窯。廣元窯的技術可能受到建窯一些影響,但又有自己的特點。如在采用一匣一器裝燒中不用泥餅作介質而用砂粒,以及為減少製匣的工序,增加窯爐容量,提高生產率,采用無墊托的疊燒法。特別是多用化妝土,這是廣元窯最突出的特點,也是與建窯最大的區別。廣元窯的壓印紋和刻畫紋及明亮釉下彩花紋飾也是建窯所沒有的。建窯有貢瓷的任務,生產的廣泛性受到約束,廣元窯是民窯,不受官方約束,隻要民用所需,其產品粗細皆備,這是建窯所不及的。
在過去,無論從文獻或各國出土物看,廣元窯均無記載可證,但近年來從國外的考古中,有似於廣元窯黑釉瓷者已有三處可供考慮:第一是日本山梨縣熱見村出土的“褐釉擂座小壺”;第二是朝鮮新安海底沉船發現的“乳釘罐”與廣元窯的黑釉刻畫乳釘紋杯相似;第三是日本富田三太良遺址出土的“天目釉碗”村上勇:《富田三太良遺址出土的陶瓷》;《貿易陶瓷研究》1981年第1期,第23—28頁。與廣元窯黑釉茶盞極相似,村上勇先生認為出產地難以辨別。筆者從他介紹的造型、釉色及“露胎部位塗有化妝土”這一特點推測可能是廣元窯的產品。進而推測廣元窯似乎也有外銷瓷出海的可能。
廣元窯與江西吉州窯亦有相似地方,如吉州窯的素天目瓷瓶、爐等將玄:。從造型和釉色看,兩窯是難於區別的。其次是吉州窯的白地繪褐色芍藥瓶與廣元窯無大的差別,手製瓷塑動物小件,兩窯均擅長。
廣元窯與浙江武義的宋代黑釉茶盞極相似,武義黑釉窯亦有黑色、紺黑色、褐色、兔毫晶脈紋釉等,並以黑色為主,且釉不到底。造型所不同的是:武義茶盞略淺一些,而胎、釉皆薄,釉色不及廣元窯瑩潤光亮,不見黑瓷衣;在兔毫紋上,武義不是棕黑色底中微閃褐色晶脈紋,而是閃藍色晶脈紋。在裝匣焙燒中,武義不用砂粒而用泥餅作介質。從品種、質量、造型、釉色看,廣元窯勝於武義黑釉瓷窯。
廣元窯與河南禹縣扒村窯的產品也有相似之處,如扒村窯的黑釉凸弦紋罐和廣元窯極似。葉喆民:《河南省禹縣古窯調查記略》,《文物》1964年第8期。利用白色化妝土,做到了粗料細作,而廣元窯這方麵的特點並不遜於扒村窯。
廣元窯的米黃色釉繪黑色草葉紋梅瓶,在造型和紋飾上與河南湯陰鶴壁集窯梅瓶相比,很難分辨是兩個不同的窯口所出。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省鶴壁集古代瓷窯址發掘簡報》,《文物》1964年第8期。
以上廣元窯與南北各窯的相互關係,可證實我國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曆史事實;廣元窯善於吸取其他各地瓷窯的特點,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五)燒造曆史
關於廣元窯的燒造曆史,據1930年重修《廣元縣誌》十二卷記,“廣元瓷業似早,考縣北磁陶堡(即瓷窯鋪)當在明時,其陶之器不悉何時沒於水,每當水落,常於河幹獲得小缶,質同母家山陶,因陶沒而業歇”。說明在明代或明以前已有燒造。《四川廣元黑釉窯初探》記:“此地是唐宋以來的古窯址,它包含物幾乎類似,似可說明它們之間的發展過程,其中上層的宋代黑釉器最為普遍”王家祐:《四川廣元黑釉窯初探》,《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3期。這種看法有一定根據。從兩次調查所得,弇口黑釉茶盞、六出花瓣口盤、六棱線紋大小碗,多為宋代造型特征。兔毫紋盞在四川長江中下遊的宋墓中廣為出土1974、1975年筆者兩次於長江下遊馬鞍山河段進行河道考古調查,常見宋墓中有兔毫紋盞出土。廣元窯的茶托,不但有宋器,還有與五代越窯托相似者,與官窯、定窯托略似者。它的燒造時代,其上限可能早到五代晚期,下限晚至南宋或元初是比較確切的。
廣元窯得到發展,我們認為有幾個原因:第一,廣元境內及瓷窯鋪周圍盛產瓷土、長石、石英、方解石、石灰石、黏土、原煤1930年重修《廣元縣誌》十二卷。為製瓷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第二,自唐宋以來,國家一再頒布禁令製止用銅造器,最重要的是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分裂局麵,南北政治經濟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和交流,製瓷手工業相應地得到發展。第三,宋代製茶業有顯著的發展,四川栽培茶的區域,遍及雅(雅安)、蜀(成都)、邛(邛崍)、嘉(樂山)、彭(彭州)、漢(漢中)、利(廣元)等地,茶葉外銷到長江中下遊一帶四川大學:《四川政治經濟史稿》。由於茶產量多,飲茶之風更盛,茶盞更為需要。第四,在飲茶方法上又有改變,“宋代飲的是碾茶,把一種發酵的茶餅碾成細末,這種茶自是以黑色茶盞適宜”馮先銘:《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及陶瓷茶具的演變》,《文物》1963年第1期。當時許多詩家名人為之歌吟,北宋初蔡襄的詩歌裏讚美“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蘇東坡在《送南屏謙詩》即有“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勿驚舞盞兔毛斑,打出春甕鵝兒酒”;僧惠洪詩“點茶三昧需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楊萬裏詩:“鷹不新茶蟹眼湯,鬆幾鳴雪兔毫霜”《蔡忠惠文集》卷二《試茶:北碗十詠之六》萬曆雙甕齋刊本;《蘇文忠公詩集》卷31,第11頁;《石門文學禪》卷8,第11頁,四部叢刊本;《誠齋集》卷20,第7頁。均稱頌兔毫紋與鷓鴣斑黑釉茶盞深受飲茶家所喜愛。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宋徽宗在《大觀論茶》中亦讚美“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大觀論茶》,清順治三年浙江委宛山堂本《說郛》,九十三。因此,突出窯變的廣元窯的發展不是偶然的。它發揮了自身的客觀條件,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下,適應統治者和社會的需要而發展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廣元窯從造型、釉色看,都是宋或略早於宋代的作品,元明時期的作品則極為罕見,這和當時的曆史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南宋末,南宋與蒙古統治者發生衝突,蒙軍於1236年分兵三路侵略南宋政權,西南一路,進取陽平關,又連陷成都、利州(廣元)等地,在掠奪財富以後,又從四川撤退。以後,又曾多次進攻四川,一直到1278年,四川全部陷入蒙軍統治手中。40多年的戰爭,不能不使廣元窯遭到破壞,因而停止燒造。
附錄廣元瓷窯鋪出土的瓷器及窯具
1.碗8件。
(1)敞口外撇,口下急收,內壁有六條凸線紋,坦底圈足,釉色黑而光亮,內有一澀圈。通高6.3厘米,口徑21厘米,足徑7.5厘米。
(2)敞口微外撇,外沿有凸弦紋一周,坦底圈足,內壁繪黑色草葉紋,米黃色釉。通高5.5厘米,口邊18.7厘米,足徑6.4厘米。
(3)敞口外撇,厚唇,內壁作六條凸線紋,坦底足壁外張,內有澀圈,青灰釉。通高6.8厘米,口徑18.2厘米,足徑6.6厘米。
(4)敞口,下腹微鼓,內壁作六條凸線紋,足壁略垂直,黑褐色釉。通高7厘米,口徑18厘米,足徑6.5厘米。
(5)敞口微外撇,口下急收成斜壁,圈足,黑色釉。通高7厘米,口徑18.2厘米,足徑6.5厘米。
(6)敞口,斜壁,坦底圈足,足寬而外張,黑色釉。通高5.4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5.6厘米。
(7)口微撇,斜直壁,外腹下略方直,青灰釉,有澀圈。通高5.2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5.7厘米。
(8)斂口,鼓腹,下腹豐滿,足壁垂直,黑釉。通高5.2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4厘米。
2.盞4件
(1)斂口,圓唇,斜弧壁,假圈足或玉璧底,黑褐釉,。通高6厘米,口徑11.2厘米,足徑3.5厘米。
(2)弇口,口沿有凸弦紋,足壁外張,假圈足,內底有兔毫紋,黑色釉。通高7厘米,口徑11.3厘米,足徑4厘米。
(3)弇口,口沿有凸弦紋,下腹豐滿,假圈足,黑色釉。通高5.5厘米,口徑9厘米,足徑3.5厘米。
(4)弇口,方唇,腹下足瘦小,內壁有褐色兔毫晶脈紋。通高7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3.8厘米。
3.碟2件
(1)侈口,折腰,平底,黑釉。通高2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4.5厘米。
(2)扳沿,斜弧壁,平底,上紺黑釉。通高1.5厘米,口徑8.8厘米,足徑3.3厘米。
4.盤6件
(1)扳沿,口作六出花瓣形,下腹急收,盤心較薄,平底,施黑色滿釉。通高3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6厘米。
(2)扳沿,腹部呈斜直壁,圈足,內壁繪鐵黑色草葉紋,米黃色釉。通高3.5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7.5厘米。
(3)侈口,腹部略有曲度,圈足較深,米黃色釉或青灰釉,內壁繪鐵黑色草葉紋。通高3.5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6.7厘米。
(4)侈口,寬沿,沿下微鼓,圈足,褐色釉。通高3.5厘米,口徑14厘米,足徑5.5厘米。
(5)扳沿,鼓腹,腹下漸厚,內有人字形的凹狀紋。通高2厘米、口徑11.1厘米、足徑5.5厘米。
(6)侈口,腹微鼓,有澀圈,黑色釉,玳瑁紋。通高7.7厘米,口徑30厘米,足徑8.7厘米。
5.杯5件
(1)侈口,口下內收,上腹豐滿,下腹細瘦呈小底,玉璧底,紺黑釉。通高6.1厘米,口徑11.3厘米,足徑4.8厘米。
(2)敞口,口下急收,淺圈足,底小,褐色釉。通高5.4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3.1厘米。
(3)喇叭口,口下急收,淺圈足,足壁窄小,黑色釉玳瑁紋。通高5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3.6厘米。
(4)直口,直腹坦底,平足微向上凹,口沿無釉,紺黑色釉。通高4厘米,口徑8.5厘米,足徑2.5厘米。
(5)敞口,弧線壁,淺圈足,黑褐色釉。通高4厘米,口徑8.5厘米,足徑2.5厘米。
6.盞托5件
(1)托口微外撇,口下略收呈坦底,托盤淺平,足壁內收,足底微向上凹,其形似帶托茶碗,多為青灰釉。通高5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4厘米。
(2)口微斂,口下弧線內收,托盤略寬而淺平,足向上凹度較大,假圈足,且有各色釉與紋飾。通高3.9厘米,口徑6.2厘米,足徑2.5厘米。
(3)直口,托身淺矮,略呈弧形壁,底為空心圈足,隻飾白色化妝土。通高2.5厘米,口徑5厘米,足徑3.6厘米。
(4)與3式略同。僅托身伸長托盤作六折沿花瓣形。通高3.4厘米,口徑5厘米,足徑4厘米。
(5)斂口,托身下落,托盤上升與托口平齊,盤底下凹,飾白色化妝土。通高3.8厘米,底徑5.8厘米,口徑7.2厘米。
7.罐3件
(1)撇口帶蓋,頸肩有雙立耳,深腹,圈足。此種形式大小不等,上有各色釉,紋飾上有繪畫及直弦紋等。通高18.3厘米,足徑8.5厘米。
(2)直口,無頸,平底雙聯罐,褐色釉。通高4.8厘米,口徑7.9厘米,底徑6.3厘米。
(3)卷沿,鼓腹,圜底,頸上有褐色乳釘紋,內壁滿釉,外壁無釉,刻畫蓖狀條紋,通高7.5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5厘米。
8.缽1件
斂口,厚唇,外壁口沿有二弦紋,深腹,坦底,淺圈足,底特厚。通高13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9.5厘米。
9.盒1件
(1)子口,淺蓋,小凹底,多米黃釉,繪黑褐色花朵紋,且有濃淡之別。通高7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4厘米。
(2)敞口,厚唇,唇沿有把,斜直壁,褐色釉。通高3.8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4.2厘米。
(3)直口,短嘴,深腹,假圈足,米黃釉。高4.5厘米,口徑4.6厘米。
10.水匜3件
(1)直口,單係,平底,多為素胎。通高7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4厘米。
(2)敞口,厚唇,唇沿有把,斜直壁,褐色釉。通高3.8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4.2厘米。
(3)直口,短嘴,深腹,假圈足,米黃釉。高4.5厘米,口徑4.6厘米。
11.洗1件
斂口,無頸,上腹豐滿,下腹瘦小,平底。通高3.4厘米,口徑6.5厘米,底徑3.8厘米。
12.瓶8件
(1)喇叭口,長頸,鼓腹,腹部多飾褐色釉或白色化妝土,繪牡丹芍藥等紋飾及素胎。通高17.8厘米,口徑4.7厘米,足徑5厘米。
(2)撇口,厚唇,與1式略同。通高20.2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6厘米。
(3)撇口,厚唇,頸腹難分,圈足,多上紺黑色釉或素胎。通高14.5厘米,口徑5厘米,足徑4厘米。
(4)撇口,長頸,鼓腹,平底,黑色釉。通高11厘米,口徑3厘米,底徑3.2厘米。
(5)撇口,短頸,豐肩,深腹,平底,米黃色釉繪草葉紋。通高5厘米,口徑2.5厘米,底徑2.8厘米。
(6)直口,貫耳,筒腹,平底,黑釉。通高18.2厘米,口徑4.7厘米,底徑4.5厘米。
(7)斂口,口下微鼓,肩上有凸弦紋,頸上有貫耳,足壁外張呈喇叭形,黑釉。通高18.5厘米,口徑3.8厘米,足徑5.8厘米。
(8)口殘,長頸,肩上有獸麵銜環,下腹豐滿,足塑外張、呈喇叭圈足,黑釉。殘高21.5厘米,足徑8厘米。
13.香爐3件
(1)扳沿,口上有兩方耳,粗頸,鼓腹圜底,底下有三獸足,有黑綠或無釉飾白色化妝土。通高11.8厘米,口徑10厘米。
(2)直口,直腹,腹壁有二組弦紋,平底三足,各類釉色皆有。通高8.3厘米,口徑8.5厘米。
(3)扳沿,短頸,豐肩,肩下急收呈坦底,圈足及三獸足等。通高12厘米,口徑14厘米。
14.壺2件
(1)喇叭口,寬扁把手,管狀流,鼓腹,假圈足,米黃釉,飾黑彩草葉紋。通高7.5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3.5厘米。
(2)短流,蓋身相連,蓋與口沿有一圓孔,流略低於蓋麵,圈足。通高5.8厘米。
15.鳥槽1件
斂口,淺腹圓鼓,腹上有圈狀把手,平底,多上黑釉。通高2.2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3厘米。
16.小瓷塑8件
種類較多,有小猴騎馬、牛、羊、狗等,上黑、褐色釉等。通高6厘米左右。
17.匣缽2種
(1)漏鬥匣缽,用耐火土燒成,大小不等,匣壁有孔。其中一件高8.5厘米,口徑16厘米,底徑5.8厘米。
(2)碗形匣缽,匣壁無孔,質同上,大小不等。
18支墊5種
(1)盅形墊,小口,足略大,似倒扣茶盅。
(2)三叉墊。叉距9厘米。
(3)墊餅,徑4厘米。
(4)墊柱。高4厘米。
(5)環墊。徑6.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