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批評是著眼於孩子的錯誤,那麽鼓勵就是著眼於孩子的未來。批評之後,如果不再關心孩子,即使孩子悶悶不樂,也不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可能會鑽牛角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批評是為了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批評完了孩子不一定改正了錯誤,或者說改正錯誤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父母的鼓勵有助於孩子改錯,這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有利的。
——一位懂得在批評後鼓勵孩子的母親
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父母批評完孩子後,對孩子不管不問。既不關心孩子的心情有沒有受到影響,也不關注孩子的錯誤改正的怎麽樣。等到下一次孩子犯了同樣的錯誤時,父母又喋喋不休地批評孩子,孩子接二連三地因為同一錯誤受到批評,心情感到鬱悶,對父母的批評也不太在意,錯誤的行為也沒有得到糾正。相反,如果懂得做好批評的後續工作,對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有幫助的。
曼曼的姨媽把表弟送到家裏來過暑假,曼曼十分開心。由於和表弟在一起玩的機會不多,因此曼曼決定玩個痛快。
一天,曼曼和表弟玩得忘乎所以,他們從大廳的沙發上跑到廚房,又從廚房跑到衛生間,光著腳在衛生間玩水,之後跑到臥室,跳到了床上,剛換上的潔白的床單立即被兩雙髒兮兮的腳印弄髒了。
中午,我回家後發現家裏一片髒亂,差點被氣暈了。於是,我沒好氣地對曼曼說:“你怎麽一點都不懂事,都這麽大的人了,還把被子弄得這麽髒,求求你別再鬧了,行不行?”曼曼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失落地坐在沙發上。
在隨後的幾天裏,曼曼始終悶悶不樂。表弟知道自己也闖了禍,就打電話叫媽媽把他接回去了。看到女兒始終打不起精神,我覺得可能是由於幾天前批評她導致的,於是我找機會鼓勵女兒。
看到女兒把被子疊好了,我笑著對她說:“曼曼,你疊的被子真整齊!再過一段日子,你一定會疊得更好。繼續努力哦!”看到女兒及時完成了作業,我會對女兒說:“曼曼,你的字寫得越來越工整了,繼續保持哦!”
通過一係列的鼓勵,我發現曼曼的心情好了,笑容多了,又變得活潑起來,家裏又恢複了往日的歡聲笑語。而且我發現女兒變得越來越愛整潔了,她不但愛整理床單被褥,還愛打掃衛生,連作業本上都幹幹淨淨,字跡工工整整。
批評,著眼於孩子的錯誤本身;鼓勵,著眼於孩子的未來發展。一個完整的批評過程不應當隻有批評,而沒有事後的鼓勵。做父母的,不要認為批評完了事,而要適時給孩子鼓勵,這樣有利於孩子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也有利於孩子更積極地改正錯誤。
如果隻批評不鼓勵,難以達到批評教育的目的。不少家長單純地把批評的重點放孩子的錯誤之處,沒有刻意引導孩子跳出錯誤的泥潭,信心百倍地向前行進。這種批評有可能導致三種結果:
一是孩子改了錯,但具有盲目性。孩子受到批評後,隻知道怎樣做是錯的,不知道怎樣做是對的。缺乏正確的奮鬥目標,以後還很容易犯類似的錯誤。這種現象在年齡較小的孩子中尤為突出。
二是孩子乖乖地改錯,但整個人也變得萎靡不振了。孩子被父母批評後,心裏會有陰影,隻知道埋頭認錯,不懂得抬頭看路,情緒低落、意誌消沉。這樣的話,父母的批評就抑製孩子活潑快樂地成長。
三是孩子受到批評後,產生了逆反心理。於是故意與父母對抗,變得我行我素,一錯到底。身為父母,應該明白孩子在犯錯後並不希望聽到父母單純的指責。如果父母隻知道批評孩子,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觸心理。常言道:哀大莫過於心死,如果孩子的心“死了”,就會無所顧忌地犯錯。這樣的話,父母的批評就會害了孩子。
由此可見,批評孩子不能一味批評,不能批完了事,而應該在批評之後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就像醫生在給病再給患者一些安慰和指導一樣,使患者不至於過分擔心病情。同樣的道理,父母批評孩子之後的鼓勵,很容易鼓舞孩子去改錯,可以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
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能沒有批評教育,但批評之後不能沒有鼓勵。因為批評後的鼓勵能讓孩子看到希望,鼓勵可以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表露出來,使孩子更容易理解父母的心情。批評之後的鼓勵還能幫助孩子恢複信心,使孩子相信自己能夠改正錯誤。批評之後的鼓勵還能滿足孩子情感的需要,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的話我愛聽”,從而消除抵觸情緒,積極改正錯誤;批評後的鼓勵還能幫助孩子擺脫錯誤的枷鎖,扭轉孩子的情感曆程:從沮喪到振奮、從失望到滿懷信心,從而獲得前進的動力;批評後的鼓勵還能拉近父母與孩子的情感距離,融洽親子關係。
如果說批評是“形”,那麽鼓勵是“影”,批評與鼓勵是形影不離的。鼓勵是批評走向高潮,批評因為有了鼓勵的配合變得更加有效。在鼓勵孩子的時候,父母既可以針對孩子的特定錯誤,鼓勵孩子積極改錯,也可以針對孩子其他方麵的表現鼓勵孩子,讓孩子從父母的鼓勵中獲得認可,孩子才會對父母有好感,才會樂意聽取父母的批評教育。
教子鏈接:
風雨之後應有彩虹,批評之後應有鼓勵。風雨之後的彩虹能讓天空變得更絢麗多彩,批評後的鼓勵能讓孩子感到愉悅,有積極改錯的動機。身為父母,要有鼓勵孩子的意識,特別是在批評之後,適時鼓勵更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步驟。如果批評是前期的重點工作,那麽批評後的鼓勵就是後期的收尾工作,看似細碎,但不可或缺。
終極建議:任何時候都要記住,打罵孩子不是教育的好方法
中國有兩句古語叫:“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麵對犯錯的孩子,不少父母習慣於對孩子非打即罵,認為這樣能夠讓孩子牢記犯錯的教訓,認認真真地改錯。殊不知,在千百種教育方式中,打罵孩子是最直接的、最粗暴的,也可能是教育效果最差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諸多不良的影響:
(1)打罵孩子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隔閡
犯錯的孩子一旦遭到父母的打罵,心裏必然會不舒服。打罵讓孩子飽受皮肉之苦,孩子內心會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不良心理,於是便會懷著對父母的怨恨,不主動與父母交流、溝通。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的情感隔閡。
(2)打罵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產生問題
有人說:打罵是一種精神摧殘。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是一種難以言狀的痛苦,換位思考一下,你願意享受這樣的待遇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犯錯之後,原本就會緊張不安,擔驚受怕,如果父母在此基礎上對孩子進行粗暴地打罵,隻會加劇孩子緊張的心。長期以往,孩子一犯錯就會莫名的沮喪和緊張,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3)打罵孩子容易使孩子變得自卑絕望、自暴自棄
孩子雖然年幼無知,但是也有強烈的自尊心,也希望得到別人特別是父母的尊重和愛護。如果父母懂得嗬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尊重和信任,孩子的自尊、自愛、自信、自立等品質就會得到較好的發展。相反,如果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就會導致孩子自尊心受損,產生自卑沮喪心理,孩子容易變得破罐子破摔,變得自暴自棄起來。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當他發現連自己的父母都打罵自己,而且是經常性的打罵自己,他會覺得家裏沒有溫暖,生活沒有意思,這樣他就很容易變得悲觀厭世。現實中,有些孩子由於頻繁遭到父母的打罵,變得逃避,有的孩子甚至走上了歧途。
(4)打罵孩子很容易逼孩子說謊騙人
如果孩子做錯事了就會父母打罵,孩子就會本能地進行自我保護。於是為了逃避打罵,孩子會不得已地去說謊,隨便找個理由騙父母,企圖蒙混過關,因為這樣做有可能騙過父母,減少皮肉之苦。不過孩子的小伎倆很容易被父母識破,每每這個時候,父母都會拿出家長的威嚴,對孩子進行懲罰,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
(5)打罵孩子容易造成孩子的孤獨感加劇
在三口之家中,孩子若經常被父母打罵,他就會感到孤立無援。尤其當孩子在眾人麵前被父母打罵時,孩子的自尊心會手打極大的傷害,他很容易懷疑子自己的能力,會感到自卑,於是沒有信心去和小朋友交往,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交流,漸漸地變得孤僻起來。
(6)打罵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人格畸形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為誠信、善良、有責任感的人。但是如果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就容易導致性格倔強、好強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繼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魯;而會使性格懦弱的孩子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變得膽小懦弱。長此以往,孩子的人格便得不到健全的發展。
(7)打罵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形成暴力傾向
父母經常打罵孩子,會使孩子錯誤地以為弱者就要服從強者,武力可以解決問題。由於孩子天生喜歡模仿,因此很容易從父母那裏學會“以暴製暴”,學會“打人”,繼而產生暴力行為。生活中,有些孩子喜歡打架鬥毆,這與父母在家裏打他們有的關係。在這些家庭,父母實際上成了孩子的反麵教材,給孩樹起了壞榜樣。這樣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崇尚武力解決問題,結果導致人際關係惡化。
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可以說是有百害無一利。因此,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父母的家教觀念應該不斷與時俱進。不要疑惑:如果把“打罵”收起來,會不會寵壞孩子?其實,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如果能以尊重和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
當父母的雙手充滿溫暖時,當父母的言語充滿關愛時,父母會在孩子的心目中變得更有親和力,孩子也願意與父母親近,與父母交流,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教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打罵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想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教育,父母就需要掌握批評的藝術和教育的智慧。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味全書的主旨——怎樣批評,孩子才會聽,體味一下不打不罵教出好孩子的常用妙招吧!
(1)多花些時間了解孩子
很多父母忙於生計,把與孩子交流這件事忽視了,認為給孩子提供物質條件就行了,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語言溝通是極其重要的,父母不妨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以及孩子的老師進行交流,對孩子的表現有一個全麵把握。相信多一份了解,就會多一份誤解。當孩子與父母的交流多了,就會對父母更加親近,這樣當孩子就會認真聽取父母的教育和引導了。
(2)盡量保持冷靜
當孩子調皮搗蛋、屢次犯錯、不聽管教時,有的父母會大發脾氣,對孩子進行打罵式的粗暴教育。其實,這樣做是不明智的,聰明的父母會冷靜下來,用三言兩語的引導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通過耐心的詢問了解孩子行為的真正原因。如果父母能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上,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還是一定會理解父母,喜歡聽父母的指導和教育。
(3)放下父母的威嚴
不少父母喜歡在孩子麵前保持家長的威嚴,習慣以高姿態批評孩子,想以此迫使孩子屈服於父母的威嚴。對此教育專家表示,父母應該放下威嚴,和孩子平等交流,這種尊重孩子的表現同樣會贏得孩子的尊重。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如果用溫和的、協商的、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更容易使孩子聽取批評教育。
(4)調整對孩子的期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幾乎每個家長都有,有些父母常常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強加給孩子。當孩子由於某些原因,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就會把失望寫在臉上,甚至通過打罵孩子來發泄不良情緒,可是這樣對教育孩子是沒有效果的。與其這樣做無用功,不如調整對孩子的期望,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
………………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聽取批評,接受改錯的意見,想要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就不能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朋友,為了使孩子能夠健康地成才,父母應該改變打罵的教育,對孩子進行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的教導,使孩子在和諧的、寬鬆的、寬容的環境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