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是一劑苦藥,有時是一劑孩子不得不服的苦藥。這劑苦藥包含了父母許多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和無奈心情。但這苦心有時候孩子不一定能體察到,怨恨、誤解、抵觸等消極情緒會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因此,批評完之後,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給孩子適當的愛撫,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從而下定決心認真改錯。
——一位在批評後忘記愛撫孩子的父親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家長批評孩子之後,孩子悶悶不樂,家長卻不知道孩子為何情緒低落!有些孩子被批評之後,破罐子破摔,自卑沮喪,父母卻不知所以然。其實,這樣的批評是不負責任的批評,批評後不做好“善後工作”的父母,稱不上負責的父母。說到這裏,我感到有些慚愧,因為我曾經也犯過這樣的錯——批評之後,忘了給孩子愛撫。
2009春節期間是一段特別的日子,因為與我多年未見麵的姐姐帶著4歲的侄女萍萍回老家過年,那段日子家裏顯得異常熱鬧、溫馨。萍萍長得非常可愛,又懂禮貌,所以很討人喜歡。她比我兒子濤濤小一歲,但是與濤濤非常親近。看著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玩具、做遊戲,我和姐姐感到幸福極了。然而,快樂的日子難免有一些不愉快的小插曲,而這些小插曲的始作甬者往往都是濤濤。
濤濤有些調皮,不懂得謙讓,有時會搶萍萍手裏的東西。一天下午,濤濤和萍萍在玩積木的時候,突然拿積木打了萍萍幾下,萍萍哭著跑過來告訴姐姐,我正在和姐姐閑聊,在得知濤濤拿積木打她,我非常生氣。還未等姐姐開口安慰萍萍,我就騰地一下從沙發上跳起來,衝正在客廳玩積木的濤濤吼道:“誰叫你打妹妹啊?你是哥哥,怎麽不知道謙讓一下呢?真是不懂事,爸爸再也不喜歡你了。”
說完這些,我又蹲下來安慰還未停止哭泣的萍萍,“萍萍不哭啊,是濤濤哥不對,我們以後不跟他玩了。”我一邊說一邊幫萍萍擦眼淚,然後把萍萍摟在懷裏。不一會兒,萍萍就不哭了。我和姐姐繼續閑聊起來,沒把挨批的濤濤放在心上。晚上吃飯的時候,濤濤卻沒有出現在餐桌旁。
我充滿疑惑地問妻子:“濤濤去哪兒了?怎麽不來吃飯?”妻子告訴我,濤濤在他的房間裏,已經難過了一個下午。這番話讓我更感到納悶:“怎麽回事啊?誰欺負他了?”我急切地問,妻子微微一笑,說:“濤濤說你不喜歡他,不和他玩,所以他很難過。”說到這裏,我沒再說什麽,不想因為這點小事掃了大家吃飯的興致。
第二天早上,我被濤濤叫醒了。隻見他站在我的床邊,眨巴著眼睛看著我,說:“爸爸, 你喜歡我嗎?”我從他的眼中看到了期待的目光,頓時鼻子酸酸的,忙說:“對不起濤濤,爸爸昨天不應該那樣說你,爸爸當然喜歡你,隻要你不打小妹妹,和小妹妹以及小朋友們好好相處,大家都會喜歡你。”他臉上綻放出了可愛的笑容,那一天對孩子來說是歡快的一天,而對我來說卻是收獲家教智慧的一天。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批評犯了錯的孩子時,我卻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雖然我覺得痛罵孩子一頓後感到很泄氣,很痛快,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極為痛苦的情感摧殘。我說出的不恰當的話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裏,使他難受的心情久久揮之不去,怎麽也活潑不起來。而我並沒有及時給孩子關愛和安慰,讓他知道父親還是很愛他的,隻要他不再犯同樣的錯。
在之後的一段日子裏,我不停地思考,究竟怎樣批評孩子最有效。我發現,有些父母批評了孩子,孩子能夠樂嗬嗬地接受,為什麽我一批評孩子,孩子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樣,馬上失去了神采呢?終於有一天,我在與鄰居老陳的對話中找到了答案。
老陳是一位中學教師,他說批評孩子不能一味批評,而忘了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這讓馬上聯想到一句俗語:“打一巴掌,給個棗吃。”批評孩子需要結合關切和撫慰,因為批評是苦澀的,關切是甜蜜的。讓孩子在品嚐苦澀的同時,感受一下甜蜜,讓他知道我們依然愛他,他才會更加認真地改正錯誤、積極進取。
所以,在批評孩子之後,不要忘了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依然愛你!”而且要帶著情感、真誠地把這句話說出口,不要讓孩子覺得那是一個程式化的儀式。此外,父母還應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防止過激行為。要注意安撫技巧,消除感情隔膜。批評後必要時可以采取適當的方法向孩子表明為什麽要批評他,為什麽要這樣批評,以消除情感上的隔膜。
教子鏈接:
批評孩子要以關愛為基礎,表現在對孩子自尊心的保護。批評完之後,要以愛撫為主,表現為對孩子情緒的關注,對孩子心情的安撫,對孩子情感的安慰。這樣才能避免孩子吧批評當成一種心理負擔,失去上進心,甚至產生抵觸情緒。父母既要從關愛出發來批評孩子,又要在批評之後愛撫孩子,驅散孩子的緊張和不安,消除其抵觸心理,使批評在愉快中進行,在愉快中結束,而有餘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