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或多或少都有一點責任。在批評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進行一番自我批評,比如對孩子說:“這事也不能全怪你,爸爸也有責任” “怪媽媽平時工作太忙了,對你不夠關心。”會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離,孩子將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批評,還可以培養孩子勇於承擔責任、勇於自我批評的良好品質。
——一位學會用“自我”式批評教育孩子的母親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錯後,很多家長隻是對孩子展開批評和教育,一味要求孩子改正錯誤,卻忽視了自我反省:孩子犯錯了,是不是因為我平時沒有教育好他?如果家長真能這樣反省自己,並在批評孩子之前,先進行自我批評,就很容易“降服”孩子——使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
我和丈夫有一個約定:一方批評孩子的時候,另一方不能插手。有一次,在家裏批評兒子,我足足斥責了他約半個小時,最後看兒子還是一臉委屈和不服的樣子,我真是又氣又急,卻又覺得無從下手,最終隻好作罷,待回到房間。這時丈夫對我說:“問你一個問題吧,你知道生活中讓我們最頭痛的是什麽嗎?”我心情不怎麽好,也懶得回答,丈夫告訴我:“最頭疼的是碰到嘮叨埋怨的父母、喋喋不休的妻子、雞蛋裏挑骨頭的老板。”
聽到這話,我意識到丈夫是在暗示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孩子最怕的是父母毫不留情地批評,喋喋不休的嘮叨。
丈夫又說:“批評孩子要簡短,不僅如此,再批評孩子之前還要先做自我批評,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你的批評教育。”想想剛才我一味指責兒子的錯誤,兒子滿麵淚痕,卻一臉不服的樣子,我不禁暗暗後悔。從那以後,在批評孩子的錯誤時,我總會先對兒子說:“你犯了這個錯誤,也不全怪你,爸爸媽媽也有責任,平時沒有很好地教你怎麽做,因此,媽媽先向你說聲對不起。”
當我說出這番話後,兒子緊張的表情通常會舒展開來,變得輕鬆起來。接著我會對兒子說:“小時候,媽媽也犯過你這樣的錯誤,我隻想告訴你……要是能照這樣去做,你就能改正錯誤。”
這種做法不但可以打消孩子的防禦心理,使孩子不為自己的錯誤辯護,還不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教育,並認真改正錯誤。
如果家長想幫孩子改正錯誤,彌補不足,又不想引起孩子的反感,傷害孩子的自尊,不妨先指出自己的錯誤,做一番自我批評,然後再去批評孩子。
向有些家長自我批評的意識差,一旦孩子出了問題,他們要麽歸結為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要麽說:“學校教育不力。”而沒想到孩子出了問題,自己多少應該負點責任,如自己對孩子的思想和學習關心少了,忽視了培養孩子的習慣,等等。
比如,孩子要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向家長要50元錢送禮,家長不同意,還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說孩子受到了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了,學校沒有教育好孩子等等。孩子不理解,堅持要去,最後家長打了孩子。孩子不但沒接受家長的意見,反而出現了對立情緒。這就是一次失敗的批評教育。
其實,在孩子提出要50元錢的時候,父母應該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麽提出那樣的要求,可以向孩子講明:“慶祝生日無可非議,但是小小年紀就講究送禮,是不可取的。這也不能怪你,爸爸媽媽也有錯,平時沒有重視教育你珍惜金錢。隻希望你今後認識到金錢的來之不易,不要輕易拿錢去送禮。你可以送同學比較有意義的禮品,比如小娃娃、茶杯等等。”
如果家長能這樣教育孩子,相信孩子不會產生抵觸心理,不會對父母的批評教育反感、逆反。通過耐心的教育,孩子明白了家長的意思,並樂意接受教育,還會反省自己的問題。
可是,生活中有些家長認為:向孩子承認錯誤,作自我批評,是意見難以啟齒的事情。他們害怕失去了家長的麵子和尊嚴,失去了家長的威信。殊不知,善於自我批評是是非分明,公正客觀的表現,是建立威信的好辦法。敢於在孩子麵前作自我批評,可以取信於孩子,使孩子真正感到父母的言行端正,進一步產生崇敬父母的情感,家長的威信也就提高了。
相反,如果家長一味批評孩子,而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有了錯誤後還強詞奪理以示威嚴,文過飾非,這無疑於錯上加錯。這樣隻會被孩子瞧不起,並且會導致孩子是非觀念模糊,缺乏批評和自我批評精神。所以說,家長用於做自我批評,有利於教育出好孩子。
教子鏈接: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要先考慮一下自身,看看哪裏出現了漏洞,給孩子適當的疏導,不要一味地去“堵”,要幫孩子解決問題,找出對策,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適當的做批評和自我批評才是明智的,也是管用的教育方法。因為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是非觀念,增強孩子自我批評的意識,密切家長與孩子的關係。還有利於提高家長的道德修養水平,使家長成為孩子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