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犯了錯的孩子,如果你不指責,而是對他心照不暄地一笑,他往往既心知肚明,又感到這是對他的一種莫大的尊重、特殊的信任。這種無聲的教育使孩子在沉默的氛圍中感受到父母的不滿和責備,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孩子會通過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方式,積極去改正錯誤。
——一位發現無聲批評的妙處的母親
有一種批評無需責備孩子,就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種批評甚至不需要父母出聲,就能產生比出聲批評孩子更好的效果。那就是沉默式的批評,在無聲勝有聲的情境中給孩子無聲的教育。
生活中,我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家裏,孩子喜歡說話少的家長,也最怕說話少的家長。麵對整天嘮嘮叨叨的家長,孩子會習以為常,因此,這樣的家長在孩子心目中並無影響力,他的話很可能被孩子當做耳旁風。當我認識到這個問題後,我開始變得沉默,有時候孩子犯了錯,我都不會批評他,但卻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一天早上,吃點心的時候,聰聰把牛奶潑在了小椅子上。他平時就愛玩水,因此我知道他可能又在胡鬧了。當時我真的很想說他一句:“又把牛奶潑在椅子上了!”但那時我正在想問題,因而沒有心情說批評他。於是我默不作聲地又給他倒了一杯牛奶,同時把一張餐巾紙遞給他。聰聰抬頭看了看我,有些不相信。
喝完牛奶後,聰聰要去幼兒園了,當我把他送出家門時,他忍不住對我說:“媽媽,以後我再也不把牛奶撒在椅子上了,再也不那樣玩了。”看到聰聰如此坦誠地承認錯誤,我真的感到慶幸。我想如果當時我批評了聰聰,他對錯誤的認識一定沒有那麽深刻。
我沒有批評聰聰,而是通過寬容,讓他體會到了自己做錯了事情,並把這種心理體驗轉化為對自我行為的反省和判斷,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這種獨特的無聲的批評方式恰恰為孩子提供了心理活動的契機,讓孩子有機會自覺地反省自己的行為,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
我覺得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盡可能地去減少批評,更多地去運用“無聲的批評”教育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對糾正孩子的錯誤是非常有效的。麵對犯錯的孩子,家長沉默是為了給孩子反思的時間,因而令孩子感到舒適和溫暖,孩子會覺得你很理解他的心情,願意聽取你的意見。
常言道:“沉默是金。”孩子身上一些很明顯的錯誤或頑固性錯誤,孩子早就意識到了,如果孩子每犯錯一次,就被父母就“敲打”一次,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會“百煉成鋼”。此時如果父母仍然按照慣性思維老生常談地指責孩子,實際上是如了孩子的願,孩子可能感到如釋重負,眨眼之間便忘得一幹二淨。
相反,父母的冷處理反而會令孩子忐忑不安,覺得渾身不自在,並揣摩父母的心理。這就是說適度、適時的沉默可以製造緊張的氣氛,也能給孩子留出了自省的時間,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沉默能夠體現家長的威嚴。當發現孩子犯了錯誤,比如對人不禮貌,說髒話等,父母沒有開口批評孩子,會使孩子覺得身上有一種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孩子立即收斂不良行為。
沉默能夠讓孩子懾服。父母發現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時,不必急於對孩子興師問罪,而應反其道而行之,表現出冷靜深沉的態度,使孩子感到震懾和壓力。在孩子摸不清父母會怎樣處理自己時,他會自覺地將犯錯誤的情況如實講清。此時,父母再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批評和指導,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沉默從本質上說就是批評。如果父母把犯了錯的孩子批評的一無是處,會使孩子無地自容,產生自卑或失去自信,有時還會招致孩子的抵觸情緒。如果父母以沉默的方式應對孩子的犯錯,孩子就容易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錯,也會默默地進行反思,並暗示表示悔改之意。所以說,沉默是一種批評,這種無聲的批評很好地照顧了孩子的心理和感受,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有助於孩子自覺改正錯誤。
生活中多數孩子單純、誠實、善良,當他們偶爾犯下錯誤時,家長要在了解其原因的前提下,采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教育,用包含愛的沉默教育的方式,把孩子引向完美的發展軌道,這樣孩子才不會因為心靈受挫而失去進取的動力。
教子鏈接:
有的父母對孩子管教很嚴,又沉不住氣,不管孩子犯了大錯還是犯了小錯,他們都會及時提出、及時糾正。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長此以往,孩子總是處於被動改錯的位置,他就失去了自我反省、主動改錯的意識。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錯誤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