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無論什麽樣的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惡言。”因此,如果希望孩子改正錯誤和不良習慣,最好不要劈頭蓋臉地批評孩子,而應把批評寓於表揚之中,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孩子看到了前途和希望,還使孩子感到了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是公正的。
——一位學會了將批評寓於表揚中的母親
做父母的多半有這樣的經曆:孩子犯錯後,直接批評他,他會一臉不悅,改正錯誤的效果也不一定好;如果你先肯定孩子的優點,之後你再叫孩子做什麽事情,他就會積極去完成。其實以前我並沒意識到這一點,隻是有一次從丈夫身上發現了這一教子秘方,於是我試著在實踐中運用,發現這樣的批評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2009年7月,老公因為闌尾炎在家休假了半個月,於是輔導兒子寫作業的事情就由他負責。半個月後,當我再接手時,竟然發現兒子學習熱情高漲,尤其是喜歡寫作文。要知道,在半個月之前,兒子看見寫作文就頭疼,根本靜不下心來寫,為此我還經常責罵他“笨”。現在,兒子居然能流暢地寫完一篇作文,而且還驕傲地把作文給我看,讓我點評一下哪兒寫得好。這讓我感到非常奇怪,心想:老公是怎麽使兒子對寫作這麽感興趣的呢?
終於盼來了周末,我再一次把輔導兒子完成作業的任務交給了丈夫。和往常一樣,這周兒子的語文作業還是寫一篇作文,隻見兒子坐在書桌旁奮筆疾書,半小時後,他說:“老爸,我寫完了!”說著把本子舉了起來。
我在一旁有些不太相信,說:“什麽啊,寫這麽快啊?肯定是在敷衍了事。”於是搶過兒子的作文本,飛快地掃了一眼,果然不出我所料,前麵寫的細致,後麵簡直像是記流水賬。看完後我把本子遞給老公,想看他怎麽處理。
老公一邊認真地看,一邊說:“兒子,第一段寫的真細致!”我心想,剛開頭當然細致啦。老公又說:“兒子,這個比喻用的真貼切!”“兒子,這句……”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竟然被老公找出了一大堆閃光點,難道就沒有缺點嗎?看著曉得合不攏嘴的兒子,我正納悶呢,就聽到老公說:“不過我覺得你這塊如果寫得再詳細一點,肯定會更好。”“ok,我馬上修改一下。”兒子笑著接過本子,爽快地答道。
看著如此虛心接受建議的兒子,我恍然大悟:老公真的很懂得教育,他先指出孩子的優點,再指出孩子的不足,把批評隱藏在表揚之中。平常我總是先批評孩子,使得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無形中打擊了他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批評在孩子看來就是挑刺兒。當我再表揚他時,他也沒有心情去聽表揚的話。反過來丈夫的表揚使孩子心情很好,孩子全身洋溢著被欣賞的喜悅。這使得他樂意接受爸爸提出的批評,而這樣的批評在孩子看來,卻是幫助他更好地完善自己。
在老公的開啟下,我改變了以往的做法,試著先表揚孩子,再巧妙地把批評寓於表揚之中。果然,一段時間後兒子願意接受我的批評。這不由讓我大發感慨:其實每位家長都知道表揚和批評的重要性,隻是沒有意識到先表揚孩子的重要性,沒有注意把批評寓於表揚之中。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笑眯眯地接受批評,就要在批評孩子之前先找出孩子的閃光點。比如孩子做錯了一道題,你要去發現孩子哪些步驟做對了,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你要分析一下孩子的試卷,看看孩子哪些部分做得好,先指出這些,並給予表揚,然後再告訴孩子:“如果你在某某地方注意一下,努力提高一下,你的成績就會很優秀。”這樣孩子得到了肯定,得到了指點之後,會非常開心地接受父母的批評。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把批評寓於表揚之中,不讓批評來得那麽突兀、那麽直接,就是在維護孩子的自尊,嗬護孩子的自信心,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有了這種尊重,孩子才會理解父母批評他的用意,知道父母是為他好,他也就願意改正錯誤。把“批評”運用於表揚中,不但維護了孩子的自尊,還使孩子得到激勵、鼓舞、指導、忠告和建議,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受到精神的教育,使家長的教育事半功倍。
教子鏈接:
人們都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能夠給良藥放點糖,把忠言說得順耳一點,相信教育效果會更加顯著。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給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把批評藏在表揚之中,即用表揚的語氣對孩子進行暗示,從正麵對孩子進行引導,使孩子自覺地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