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父和慈母,是中國家庭常見的兩種角色。很多家庭至今延習著這一傳統,父親和母親,有不同的教子觀念,導致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如果這樣,孩子不知道該聽父親的,還是聽母親的,也就不知道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與此同時,孩子犯錯後往往會去尋找一種庇護,尋求精神的“避難所”,甚至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 一位曾經與丈夫有不同教育觀念的母親
孩子有了過錯後,爸爸批,媽媽護,這樣會不會抵消了教育效果呢?以前我認為不會,因為我覺得丈夫批評孩子之後,孩子心情是不會好的,這時候我護著孩子,會給他一點心理安慰。誰知,我卻漸漸發現孩子變得不分是非,、有錯不肯承認,甚至有些不可理喻。幸虧我及時意識到了錯誤,改變了丈夫批時我坦護孩子的習慣。
丈夫是幼兒教師,在教育孩子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我是大專畢業的,也有自己的家教理念。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麵常常有不同的意見,於是各吹各的號。
丈夫講究衛生,每次看到兒子吃飯時掉了飯粒、用了玩具後不放回原處時,就會不高興地指出兒子的錯,並教育他改正。每當這時,我就會站在孩子一邊說:“孩子還小,別對他要求那麽嚴格,大了自然會注意的。”
久而久之,兒子養成了不愛整潔的毛病。丈夫批評他,他就會找我庇護,每次總能順利過關。兒子得到我的庇護後,總會甜甜地說:“媽媽最好。”兒子在更多方麵都聽我的,我常常自鳴得意、引以為豪。
有一次,兒子犯了錯,不承認,丈夫要打他,兒子跑到我麵前尋求幫助。我平生最反感大人打孩子,因此和丈夫發生了爭吵,越爭、越吵越不服氣、越不買對方的賬,結果兒子反倒成了觀眾,看我們倆唱對台戲。
事後我反思了這件事,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後來,我又發現兒子學會了察言觀色,誰對他有利他就聽誰的,他還會利用我和丈夫之間教育觀點的分歧,尋求“保護傘”,甚至有時故意製造矛盾,讓我們吵起來,這樣他就可以“漁翁得利”。兒子說一套、做一套的表現讓我意識到我和丈夫必須統一戰線,不然會毀了孩子。
於是我和丈夫約定:假如我們對教育孩子有不同看法,要背著孩子協調,而不應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麵前,這樣可以在孩子心中樹立我們的威信。我表示再也不會當著孩子的麵說“你爸說的沒用,得聽我的”之類的話。孩子現在懂事了很多,並能虛心接受批評、自覺改正錯誤。
當孩子犯錯後,父母一定要旗幟鮮明,站在統一戰線上,保持高度一致,共同批評教育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並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嚴父慈母沒什麽不好,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不能一個嚴,一個鬆,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那樣會讓孩子鑽了空子,學會了見風使舵,變得油嘴滑舌。
與嚴父慈母不同,有的家庭恰恰是嚴母慈父,母親對孩子嚴厲管教,父親卻時常寬容和放縱。母親批評孩子不注意衛生,父親卻說:“沒什麽,小孩子都這樣。”母親剛剛教訓完,孩子哭泣的淚水還沒幹,父親就迫不及待地哄哄孩子,甚至給孩子一塊糖,仿佛孩子接受的不是教育而是無端的責難和懲罰。這樣的家長所表現出的並不是教育和指導,而是有意偏袒、庇護,是一種溺愛。往往母親費盡心思糾正了孩子的毛病,孩子還沒下定決心改正,就被父親一個讚許的眼神肯定了。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雙方如果不能很好地溝通,不能達成統一的教育思想,就很容易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難以協調,在無形中就會對某個親人過分依賴。孩子會想:反正有爸爸管著、護著,媽媽不會把我怎麽樣,於是便放縱自己,不注意控製自己不良的言行。孩子在父親的支持下,把母親打敗了,挫敗了母親糾正他錯誤行為的意圖,孩子錯誤的傾向便助長了。
麵對孩子的問題,如果父母意見不一致,請雙方首先要冷靜,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在孩子麵前表露出來。絕對不要當著孩子的麵爭先恐後地你一言、我一句,使孩子不知所措,難辯是非。因此,教育孩子時,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要插嘴。夫妻雙方可以一方與孩子交流,另一方耐心傾聽,這樣可避免產生分歧和矛盾。這一點最好成為夫妻雙方教育子女共同遵守的約定。
教子鏈接: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意見不統一常常會引起彼此間的爭端,這會使孩子無法正確認識錯誤,甚至利用父母間的矛盾逃避應付的責任。父母需要明確的是,父子與母子之間的關係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雖然三者生活在一個家庭裏,但並非要按照同樣的模式處理關係。父親(母親)如果不同意母親(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事後發表自己的意見,但絕不該在對方教育孩子的時候進行野蠻的幹涉。尤其不應當麵阻止和提出反對意見,傷了對方的感情不說,還會讓孩子在中間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