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你想別人怎麽對你,你就應該怎麽對別人。”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希望孩子聽取批評,就應該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批評孩子。比如放下父母的架子,蹲下來批評孩子,當孩子不接受批評時,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恰當。這樣孩子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和教育。
—— 一位成功幫助孩子樹立責任感的父親
孩子犯錯後,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應該以情換情,以心換心,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批評。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應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要讓孩子樂於接受。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當成知己、朋友,用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一定會取得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一天傍晚,我那上初一的兒子回到家裏,我發現他染了頭發,馬上忍不住批評道:“誰叫你把頭發弄成黃色的?你還是個學生,這像什麽樣子啊?"兒子馬上回應道:“不要你管,我願意把頭發染成什麽顏色,不關你的事。”我非常生氣,與兒子大吵一架,我氣得不想做飯,兒子氣得直接進了房間睡覺去了。
第二天,正好是周末,我到鄰居王姐家竄門。看到王姐客廳的桌子上有一本書,於是隨手拿起來翻了翻。書名叫《換一個方向》,講的是一隻屎殼螂,把一個大糞球往前推。在屎殼螂的前麵,有一根植物的刺,尖尖的,把它的去路擋住了。屎殼螂一不小心把糞球推到了那根刺傷,糞球深深紮進刺中。它用力地把糞球往前推,想將其弄出來,卻無濟於事。後來,屎殼鋃繞到刺的另一麵,輕輕一推,就把糞球弄出來了。
我看了之後笑了起來,這時王姐對我說:“怎麽樣,挺有啟發的吧?”我充滿疑惑地問:“有什麽啟發啊?”王姐對我說:“想一想,有時候父母不也是像屎殼螂那樣費力不討好嗎?如果像屎殼螂那樣換一個方向用力,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姐的話讓我幡然醒悟,原來這個故事形象地表現了父母不懂得與孩子換位思考啊!這時我不由地想到了昨天我批評兒子的事情,心想:兒子到底需要什麽樣的父母呢?於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訴了王姐。
王姐是一位幼兒園教師,她告訴我:“在我們教育批評孩子的時候,不僅僅要知道自己要什麽樣的孩子,還要換一個方向,想想孩子需要什麽樣的父母。要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批評指正孩子的錯誤和不足,給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才願意聽取父母的意見。”
那天與王姐的交流讓我受益良多,我知道,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總是以自己的喜好來評論孩子。如果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一味以自己看問題的方式批評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感到非常不公。孩子會想:我怎麽啦?我又沒有錯,為什麽媽媽想怎麽批評我,就怎麽批評我呢?拿孩子染頭發這件事來說,我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他,而沒顧及他的感受,讓他覺得很不理解,或許這就是他極力頂撞我的原因。
我決定亡羊補牢,從此改變自己主觀、武斷的教育方式。因為我希望與孩子保持和諧的母子關係,讓孩子快樂地成長。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希望能與父母在一起有說有笑,希望與父母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而如果父母不懂得與孩子換位思考,特別是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知道顧及孩子的感受,就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慢慢地,孩子會對父母的批評教育充滿反感,變得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和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對孩子犯的錯寬容一點,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假設成孩子,才會明白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害怕批評和懲罰,才會推卸責任。當我們理解了孩子推卸責任的這種心理後,就能心平氣和地對孩子進行的批評教育,避免對孩子過分嚴厲和簡單粗暴。當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理解孩子時,我們的批評指導孩子才能樂於接受。
當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理解孩子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那不負責任、倔強無理的孩子,把原本並不承認、不想告訴我們的細節通通說了。原來喜歡撒謊的孩子也變得乖順、誠實起來。
我們不但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批評孩子,還應教育孩子換位思考。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批評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罵。此時我們應該及時指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告訴孩子:“如果別人犯錯之後,把責任推給你,你會怎麽想呢?你會不會很氣憤呢?”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那個人,該說些什麽?多數孩子會因此明白自己也應對過錯負一定責任,並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錯誤。
在教育孩子換位思考的時候,父母應多與孩子講道理,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讓孩子學會從自我的世界裏走出來,試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在與孩子分享處世經驗的時候,孩子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並懂得如何去應對錯誤。當下一次孩子犯錯後主動承認錯誤、承擔責任時,父母應該肯定孩子的良好行為。例如孩子和夥伴們玩耍時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他沒有逃避而是主動承認了錯誤,這時我們應該肯定孩子好的行為。並與孩子一起商議如何承擔責任,父母可以讓孩子自行負擔賠償的責任,使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教子鏈接:
當孩子在犯錯之後說謊或推卸責任時,父母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以往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太嚴厲和粗暴了,以至於給孩子造成了害怕的心理。另外,還應了解孩子的身心狀況,是不願意承擔責任還是無法承擔責任或是不清楚責任,這都應搞清楚。在清楚了這些問題後,才便於對症下藥地教育孩子改正錯誤。無論孩子推卸責任的原因是什麽,父母在批評教育的時候都不應該太過粗暴,否則會給孩子造成畏懼和退縮心理,下次他犯錯了還會想辦法撒謊和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