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一見孩子犯錯,也不問青紅皂白,自己就先激動起來,連珠炮似地數落孩子,孩子往往緊張的一句也沒聽清楚,更沒聽進去,家長說了半天,把自己累著了不說,關鍵是一點教育效果都沒有。相反,如果家長放慢一些說話時的語速,盡量低聲一點,讓孩子聽清楚父母說的話,則更有利於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這就是說低聲批評孩子比大聲批評孩子更有教育效果。
——一位懂得低聲批評孩子的母親
孩子的缺點、錯誤有時真的讓人非常氣惱,可是如果你在氣頭上批評孩子,難免會令你和孩子“兩敗俱傷”。此時,最好緩一緩,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選擇合適的機會低聲批評孩子。因為隻有在情緒平靜的時候,才能更理智、更客觀地批評孩子。同樣,孩子也會感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因而會認真聽取批評,這樣往往能取得比大聲訓斥更好的效果。
看到3歲的兒子吧家裏弄得亂七八糟,盡管我很生氣,但還是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輕聲對兒子說:“寶貝,媽媽不喜歡你亂扔玩具,亂動家裏的東西,因為那樣媽媽要花好多時間和精力來收拾。現在你來收拾自己的玩具,媽媽來收拾家裏的東西,你看好不好?"
兒子聽了我的話,高興地拍著小手,然後認真地把玩具放回到原位。與此同時,我也麻利地把孩子弄倒的凳子扶起來、擺整齊,然後對兒子說:“寶貝,你做的很好,媽媽很喜歡你。"孩子非常高興,以後他懂得了自己收拾玩具,而且不再把凳子胡亂推到。
我這個低聲批評孩子的做法很有效,每次都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這一家教方式是我看了《聖經》上的一句話受到了啟發而總結出來的,那句話是“沉穩的回答能夠平抑瘋狂的憤怒。”而且我還閱讀過相關書籍,看到這樣一段文字:
美國一所大學的語言研究班曾與美國海軍合作,研究在軍事行動中下達命令時發出多大的聲音最合適。實驗人員用電話、艦船上的傳聲管,向接收者發出不同分貝的聲音,結果表明:發送者的聲音越大,接收者回答的聲音越響;發送者的聲音越小,接收者回答的聲音越低。
這個規律提醒我們做家長的,當孩子犯錯時,如果我們大聲批評孩子,很容易使交談雙方情緒處於緊張和敵對狀態。如果我們低聲地批評孩子,就容易避免或緩解對立狀態。從這裏我總結出批評孩子的方法——盡量平靜下來,壓低聲調地指出孩子的錯,告訴孩子應該怎麽做。
事實證明,我這種“低聲細語”的批評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原因有這樣一些:
(1)低聲調可以使父母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以讓孩子放鬆一點,不那麽容易產生抵觸和你煩的心理,有利於溝通。批評孩子應該是一種理性的表述,而不是感性的泄憤。低聲批評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理智的,這會促使他保持理智。
(2)低聲批評孩子,可以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傾聽,而且可以先發製人,有效避免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我經常發現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慢慢地,雙方的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一臉的不服。
(3)低聲批評可以表現出你不想讓他人知道你在批評孩子,你對孩子的批評不涉及他人,意味著是針對孩子私下裏的講話,容易形成“促膝談心”的良好氣氛。這對正在挨批評的孩子來說,是一種適宜的氣氛。
(4)聲調可以消除憤怒,避免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成長曆程中,任期最長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如果父母遇事衝動、暴躁、不冷靜,開口閉口大聲責罵,肯定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影響。
總之,低平的聲音、沉穩的語調,能夠誘使孩子傾聽你的批評,也能更好地表示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避免大呼小叫、高聲斥責,從而使雙方都處於冷靜自製的狀態中,為進一步教育孩子創造條件。相反,鋪天蓋地、聲嘶力竭地教訓孩子,往往隻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生活中,我們可能見過這樣的情景:麵對高聲哭鬧的孩子,父母越是高聲製止、越是聲歇斯底裏地高聲怒罵,孩子越是高聲哭鬧,絲毫不降低音調。實際上,孩子之所以高聲哭喊,是被父母的“高分貝”“吊”上去的。這種父母與孩子的交戰,隻能以雙方中某一方的筋疲力盡而告終。因此,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平靜情緒,降低聲調,方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子鏈接:
事實勝於雄辯,有理不在聲高。家長的話是否有理,能否在孩子麵前樹立應有的權威,與嗓門的高低沒有關係。 “低聲效應”對家庭教育的啟示是,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聲調低一點往往比聲調高一點效果更好。且越是批評、嗬斥孩子的話題,就越應該用低於平日的聲調來講。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